河南省省级知识产权财政投入现状分析
2017-03-05马伟阳
文/马伟阳
河南省省级知识产权财政投入现状分析
文/马伟阳
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是世界技术竞争与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鼓励、激励和支撑作用,有效增加对知识产权事业的财政投入是振兴国家经济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本文就试图对河南省省级知识产权财政投入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对完善知识产权财政投入机制有所参考。
一、总体情况
知识产权财政投入,与企业主体知识产权投入相对,是指政府用于促进知识产权事业而投入的专项国有资金,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和援助投入、知识产权服务与管理投入、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投入,不包括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日常运行基本财政支出。
2008年11月23日印发的《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豫政〔2008〕59号)明确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整合相关科技专项资金,逐年加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2013年9月26日印发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见》(豫政〔2013〕60号)进一步要求:“各级政府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对知识产权事业的投入”。自此,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了快车道,知识产权财政投入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河南省省级知识产权财政投入现状如下:
2010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专项财政投入为545万元,主要用于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传统知识知识产权试点、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培植试点、省级专利孵化转移中心建设、优秀专利项目创业、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研究与普及、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宣传培训等项目,用于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促进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培植工程等五大工程。其中,用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类的有398万,占比为73.03%;用于知识产权保护类的有30万元,占比为5.5%;用于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类的有40万元,占比为7.34%;用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和宣传类的有77万元,占比为14.13%。
2011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专项财政投入为645万元,主要用于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专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试点、国家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试点基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专利项目创业、传统知识知识产权试点、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培训宣传等。其中,属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类的有446万元,占比为69.15%;属于知识产权保护援助类的有55万元,占比为8.53%;属于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类的有74万元,占比为11.47%;属于知识产权人才、研究和宣传类的有70万元,占比为10.85%。
2012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专项财政投入为645万元,主要用于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行动、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建设、省级专利孵化转移中心建设、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培植试点、传统知识知识产权试点、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与保护、知识产权研究和人才培训培养等。其中,属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类的有495万元,占比为76.74%;属于知识产权保护援助类的有50万元,占比为7.75%;属于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类的有25万元,占比为3.88%;属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和宣传类的有75万元,占比为11.63%。
2013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专项财政投入为645万元,主要用于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产业集聚区企业知识产权、传统知识资源价值开发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培植、知识产权保护行动、知识产权转化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12项专项。其中,属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类的有490万元,占比为75.97%;属于知识产权保护援助类的有55万元,占比为8.53%;属于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类的有40万元,占比为6.2%;属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和宣传类的有60万元,占比为9.3%。
2014年,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1 800万元,主要用于战略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引领计划、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专项计划、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促进计划、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专项、传统知识资源价值开发促进计划、知识产权保护计划、知识产权人才工程计划、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专项、知识产权宣传专项等11项。其中,属于知识产权综合类的有283万元,占比为15.72%;属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类的有865万元,占比为48.06%;属于知识产权保护援助类的有213万元,占比为11.83%;属于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类的有211万元,占比为11.72%;属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和宣传类的有228万元,占比为12.67%。
2015年,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2 160.2万元,主要用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国内申请专利资助、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区域、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国外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实验基地建设、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服务机构品牌建设、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培植、企事业单位专利申请质量提升、知识产权软科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豫哈知识产权协助、知识产权管理等20多类项目。其中,知识产权综合类为275万元,占比为12.73%;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类为1 476万元,占比为68.33%;知识产权保护援助类为103万元,占比为4.77%;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类为146.6万元,占比为6.79%;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与宣传类为159.6万元,占比为7.39%。
二、主要成就
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河南省知识产权省级财政投入取得了以下主要成就或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不断增长。自2008年11月河南省开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出知识产权强省目标以来,河南省级财政投入对知识产权事业投入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数据不详,而2010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财政直接投入就达到了545万元。2011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省级直接财政投入就达到了645万元,增长了18%,并连续保持了3年。2014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省级财政直接投入更是突破了千万大关,达到了1 800万元,增加了1.8倍,这主要是因为增加了战略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引领计划和知识产权人才工程计划。2015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省级财政投入更是达到了新高,突破了二千万大关,为2 160.2万元,比2014年增加了20%,这得益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和专利创造提升能力项目的深入推进。
第二,政府财政投入有力推动了知识产权战略、商标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2008年《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2009-2013年的5年目标:“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每百万人拥有量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进入全国先进省份行列,申请国外专利数量明显增加。”自2010年以来,河南省省级财政每年拿出150万元用于资助专利申请。《河南省专利申请资助工作的指导意见》(豫知〔2012〕44号)又明确规定:专利申请资助比例可高达专利申请费用的70%。这些都有力促进了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河南省专利事业的发展。
从专利申请量看,2010年,全省专利申请25 149件,较上年同期增长28.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的26.4%;2011年,全省专利申请34 076件,较上年同期增长35.5%,高于全面平均增幅的33.6%;2012年,全省专利申请为43 442件,较上年同期增长27.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的27.1%;2013年,全省专利申请为55 920件,较上年同期增长28.7%,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7%)近12个百分点;2014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为62 434件,较上年同期增长11.6%,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15年,全省专利申请量达74 373件,同比增长19.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专利申请量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自2010年起每年都圆满实现。
从专利授权量看,2012年,全省专利授权量为26 833件,同比增长为39.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的31.6%;2013年,全省专利授权量为29 482件,同比增长为9.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6%)3.8个百分点;2014年,全省专利授权量33366件,同比增长为13.2%,也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15年,全省专利授权量达到47 766件,同比增长43.2%,增幅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专利授权量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自2012年以来连续实现。
从每百万人发明拥有量看,2012年,全省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0.92件,同比增长41.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35.7%近6个百分点。可见,每百万人拥有量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于2012年已实现。
从发明专利申请量看,2011年,全省申请发明专利量为8 833件,居全国第14位;2012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0 910件,居全国第14位;2013年,全省申请发明专利量为15 580件,居全国第13位;2014年,全省申请发明专利量为19 646件,居全国第13位;2015年,全省申请发明专利量为21 338件,仍居全国第13位。可见,发明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中游位置。从发明授权量看,2011年,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 462件,居全国第13位;2012年,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 182件,居全国第13位;2014年,全省专利授权量为3 493件,居全国第13位;2015年,全省专利授权量为5 384件,居全国第14位。可见,发明专利授权量也稳居全国中游水平。
从申请国外专利看,2011年,全省申请PCT专利量为72件;2012年,全省申请PCT专利量为118件;2013年,全省申请PCT专利量为106件;2014年,全省申请PCT专利量为100件。可见,“申请国外专利数量明显增加”的目标也基本实现。2015年,河南省获得28项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创历年新高。截至2015年底,河南省共获得中国专利金奖8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1项专利。
2008年《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注册商标、驰名商标、地方著名商标数量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8月23日印发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商标战略的意见》(豫政〔2013〕55号)进一步提出了2013年至2015年的目标:“商标注册总量达到25万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50件,中国地理标志达到35件,河南著名商标达到2 500件。”《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商标战略的意见》还规定:“支持企业采取商标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转让、许可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以驰名、著名商标作价投资的最高可占到企业注册资本的70%”;“允许以驰名商标名称作为企业字号申请工商登记,允许以著名商标名称作为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字号申请工商登记”;“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河南省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获得河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市、县(市、区)政府要给予一定奖励”;对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商标战略的实施。2013年底,河南省累计注册有效商标184 866件;2014年底,河南省累计注册有效商标为218 631件;2015年底,河南省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285 721件,如期实现了商标战略意见所设定的目标。2013年底河南省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达到153件,2014年底河南省中国驰名商标总量为175件,2015年底河南省中国驰名商标总量为200件,提前两年完成实施商标战略意见所提出的目标。2013年底河南省累计有效地理标志达33件,2014年底河南省累计有效地理标志达46件,2015年底河南省累计有效地理标志达49件,提前1年完成了实施商标战略意见的要求。
第三,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有力推动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级研发中心数量翻了一番,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9家、达到14家,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可见光通信、客车智能驾驶等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促进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5%,比2010年提高8.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增长、扩大就业的生力军;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占工业的56.3%,提高15.5个百分点,装备、食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0.4%,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工业增长的主阵地;城镇化率46.85%,提高8.03个百分点,5年新增790万城镇人口,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城市群。例如,河南省洛阳市双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2012年研发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规格最大、产能最高、线压力最大的GY2412型高压大型压球机,并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鉴定的最高鉴定级别——国际首创;目前全国各矿冶企业每年排出大约20亿吨以上的废弃粉料和粉状尾矿,总堆存量将达到270亿吨;如果通过高压压球机将粉状物料压制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球、粒或块形,就可以用于冶炼、焙烧或燃烧,按照每吨增效50元计算,每年就可以创造1 000亿元人民币的效益,并可改善环境,减少雾霾,节能减排,退地还耕,变废为宝,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由“十一五”期间的50.9%增加到“十二五”期间的55.1%。
第四,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有力推动了企业知识产权核心市场竞争力。企业获得专利授权量逐年不断增加。2009年河南省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为5 272件,2010年河南省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为9 043件,比2009年增加了3 771件,增长了71.53%;2011年河南省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为11 531件,比2010年2 488件,增加了27.71%;2012年河南省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为16 469件,比2011年增加了4 938件,增长了42.82%;2013年河南省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为18 057件,比2012年增加了1588件,增长了9.6%;2014年河南省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为20 509件,比2013年增加了2 002件,增长了10.82%;2015年河南省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为27 806件,比2014年增加了7 297件,增长了35.58%。计量模型数据实证分析也表明,地方财政补贴对企业专利申请量具有正相关性影响。同时,这里专利成果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了企业经济效益。例如,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发了200多个新产品,取得了600多项技术成果和创新技术,拥有100余项国内外专利,形成了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精密铜管生产企业,其具有核心技术的无缝精炼铜管(紫铜管)外销产品中约50%销往美国市场;同时,经过5年技术攻关,世界上首条利用铸轧法技术工艺生产铜合金精密管材(俗称白铜管)也获得成功,并申请了2项中国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除了供应国内舰船制造和电厂外,已经实现了对美欧等国的出口。
三、突出问题
自2008年河南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来,河南省省级知识产权财政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了河南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但是,河南省知识产权省级财政投入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2015年,河南省生产总值为37 010.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9万元,位居全国第5位。但是,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与该经济大省地位不相适应。例如,2015年,河南省专利申请量为74 373件,是全国排名首位的江苏省(428 337件)的13.8%,是中部六省排名第一位的安徽省(127 709件)的58.2%;河南省专利获权量为47 766件,是全国排名首位的江苏省(250 290件)的19.1%,是中部六省排名第一位的安徽省(59 039件)的80.9%;河南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13 38件,是全国排名首位的江苏省(154 608件)的13.8%,是中部六省排名第一位的安徽省(68 314件)的31.2%;河南省发明专利获权量为5 384件,是全国排名首位的江苏省(36 015件)的14.9%,是中部六省排名第一位的安徽省(11 180件)的48.2%;截止到2015年底河南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7 571件,是全国排名首位的广东省(138 878件)的12.7%,是中部六省排名第一的安徽省(26 075件)的67.4%;河南省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86件,是中部六省的安徽(4.28件)的43.5%。
第二,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规模还待扩大。2010年河南省省级财政科技投入6.68亿元,省级财政支出为639.6亿元,而2010年河南省知识产权财政投入为545万元,占省级科技财政投入的比例为0.82%,占省级财政支出的0.085‰;2011年河南省省级财政科技投入10.03亿元,省级财政支出为736.6亿元,而2011年河南省知识产权财政投入为645万元,占省级科技财政投入的比例为0.66%,占省级财政支出的0.088‰;2012年,河南省省级财政科技投入11.06亿元,省级财政支出为715.4亿元,而2012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投入为645万元,占省级科技财政投入的比例0.58%,占省级财政支出的0.09‰;2013年河南省省级财政科技投入12.17亿元,省级财政支出为790.2亿元,而2013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投入为645万元,占省级科技财政投入的比例0.53%,占省级财政支出的0.08‰;2014年,河南省省级财政科技投入为11.29亿元,省级财政支出为800.6亿元,而2014年河南省知识产业事业投入为1 800万元,占省级科技财政投入的比例为1.59%,占省级财政支出的0.22‰;2015年,河南省省级财政科技预算投入为13.5亿元,省级财政支出为828.8亿元,而2015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投入为2 160.2万元,占省级财政科技投入的1.6%,占省级财政投入的0.26‰。可见,2010年至2013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省级财政投入占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是逐年减少的,且均没有超过省级科技财政投入的1%,没有超过省级财政支出的0.1‰,只有2014年以后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占比分别超过了1%和0.1‰。对此,河南省主管部门也已清醒地认识到:“知识产权工作投入不足”。
与东部发达省份知识产权财政投入的差距也较大。下面以福建省为例。2013年福建省生产总值为21 868.49亿元,2014年福建省生产总值为24 055.76亿元,2015年福建省生产总值为25 979.82亿元。但是,2013年福建省知识产权事业财政预算为1 831.07万元,2014年福建省知识产权事业财政预算为1 087.88万元,2015年福建省知识产权事业财政预算为4 249.33万元,2016年福建省知识产权事业财政预算为3 775.4万元。可见,福建省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预算至少在2013年都已突破了千万元大关,2015年突破了四千万元大关,2016年也接近了四千万。而河南省的生产总值自2013年以来都远远高于福建省,但2014年才突破了千万元大关,2015年才刚刚突破二千万元大关。
第三,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范围有待扩展。从前述2010年至2015年河南省知识产权省级财政预算看,知识产权事业省级财政主要投入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领域,投入到商标、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等领域的较少,投入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等领域的更少。例如,2010-2015年,投入传统知识领域的木板年画、杜康酿酒工艺、怀药、张仲景医药、信阳毛尖、汴绣、洛阳正骨、汝瓷、钧瓷、绞胎瓷、黄石砚、布雕画等事项的省级财政支持仅有66万元。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类的财政投入保持了较高比例,而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服务的财政投入比例较少。例如,2010年用于知识产权保护类的省级财政投入占全年知识产权事业省级财政投入的比例为5.5%,2011年的占比为8.53%,2012年的占比为7.75%,2013年的占比为8.53%,2014年的占比为11.83%,2015年的占比为4.77%。可见,除了2014年,河南省省级财政投入的知识产权事业经费占全省财政投入的比例都没有超过10%,2014年知识产权事业经费增加则得益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第九巡回审理庭建设的投入。2010年用于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类的省级财政投入为40万元,占全省知识产权省级财政投入的比例为7.34%;2011年的财政投入为74万元,占比为11.47%;2012年的财政投入为25万元,占比为3.88%;2013年的财政投入为40万元,占比为6.2%;2014年的财政投入为211万元,占比为11.72%;2015年的财政投入为146.6万元,占比为6.79%。可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财政投入不稳,2011年和2014年都超过了10%,而2012年则不到4%,其他年份为7%左右。
第四,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从2010年至2015年财政投入看,知识产权省级财政投入也逐年增加,2010年的知识产权事业省级财政投入为545万元,2011-2013年均为645万元,2014年就增加到了1 800万元,增加了1.8倍,2015年更是高达2 160.2万元。同时,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的60%资助给了企业,用于申请专利、技术创新、专利转化、维权援助等。但是,这些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是否已经实际投入使用还是长期闲置,是否专款专用还是挪作他用,是否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加以合法性监督。
第五,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收益有待评估。知识产权绩效是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指标体系之一,而知识产权绩效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影响力。财政投入的知识产权项目产出怎样?效益怎样?知识产权事业投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怎样?随着知识产权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中国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怎样?这些问题,都需要对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进行第三方评估和考核?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收益评估是知识产权财政投入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知识产权财政投入评估,不仅应当看当前收益,而且应当看长期收益,不仅应当看经济效益,而且应当看社会效益,知识产权财政投入还应当宽容技术研究、开发和试验的失败。
四、结论
自2008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来,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河南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河南省省级知识产权财政投入呈现以下主要特点: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不断增长;政府财政投入有力推动了知识产权战略、商标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有力推动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有力推动了企业知识产权核心市场竞争力。同时,河南省省级知识产权财政投入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总体规模不大;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范围仍然较小;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监督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事业财政投入效益评估不足。对于这些突出问题,有关部门应当真正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加快河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和制造强省建设。
本文是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省知识产权财政投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172400410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