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发展
——基于党政领导干部视角
2017-03-05李瑞芳
文/李瑞芳
运用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发展
——基于党政领导干部视角
文/李瑞芳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并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国家创新政策体系中,知识产权为实现创新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2015年12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2016年,河南省启动了知识产权强省试点建设,今年5月1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全面提升我省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利用知识产权推动创新发展的能力。
一、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
创新发展离不开产权制度,有效的创新评价、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创新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石。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产权安排机制,促进创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激励机制。知识产权赋予创新成果财产权,赋予创新主体对创新成果的支配权和使用权,以及通过成果转移转化获取收益的权利,通过依法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来激励人们发明创新,为权利人提供了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创新的原动力,保证了创新在新的高度上不断进发。
2.市场机制。知识产权不仅界定了相关产权,而且也规定了产权交易,给创新主体提供市场交易的条件,从而促进知识产品的传播和利用。知识产权的交易规制,目的在于调整知识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权利配置关系,以实现知识产品的合理配置,推动创新发展。知识产权蕴含的市场机制使得创新成果能实现转移转化、产生效益。知识产权作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为创新成果提供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是产权化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具有法律意义的独立性“占有”的智力成果,将其科技优势、经营优势提升为市场优势,对抗一切侵权行为。打击侵权行为,一方面保护产权所有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实现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管制。
二、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
知识产权是创新激励之法、产业促进之法。通过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障,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于创新上,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一)从历史上看,知识产权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1.知识产权提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从世界文明史来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知识产权是密不可分的。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耀眼明星,正是由于其最先创立和最早发展了知识产权制度。
英国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发祥地,该国在1623年颁布《垄断法》,极大地保护了发明创造者的利益,激励了以瓦特为代表的众多人才的创新热情,催生了以蒸气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成为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1623年颁布的专利法实施了一百年,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英国的工业发展,包括冶炼、采矿、运输、纺织等等,所创造的财富是英国建国十几个世纪的总和。所以说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激励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之所以拥有如今在全球科技、经济中较为领先的地位,是因为美国具有强劲的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美国政府宣称,知识产权保护是美国创新政策的基石。美国在建国之日,就将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制度写入了宪法。近年来,美国通过不断完善其知识产权制度,使科技、经济与法律有效衔接,保证人才发明创造的精神和物质权利,激励了爱迪生、福特、乔布斯等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稳定、持续地创新,使美国率先实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保证了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科技、经济、贸易和文化强国。
2.知识产权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社会,竞争是经济生活常态,竞争无处不在。知识产权竞争就是现代社会竞争的一种高级形式。现代市场竞争本质上是知识产权实力的竞争,其中难免会发生抢注、冒用、盗用、滥用知识产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通过知识产权可以规范市场,维护竞争秩序,保护发明创造的火种、维护创新者的权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创新驱动扫清“拦路虎”,保驾护航,让创新在公平、公正、平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中走得更远。
3.知识产权奠定创新发展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已成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脊梁”,它直接决定着各国与各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在世界产业链条上的上下游分布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凭借知识产权优势走向国际,越来越多的行业以知识产权为依托向高端延伸,越来越多的地区依靠知识产权带动经济发展。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其三大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影视业、飞机制造业都是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产业。美国发布的《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聚焦产业》专题报告称:“美国经济依赖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据统计,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美国创造了35%的GDP;为欧盟创造了39%的GDP,就业机会的35%、出口额的90%。在联合国制定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已经将研发支出、知识产权产品指标列入其中。这都表明知识产权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支柱。
(二)从现实看,知识产权是新常态下促进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调整、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知识产权是打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门的“金钥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在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后,就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主攻方向提出的具体作战路线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创新。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核心,创新与知识产权是相辅相成的,创新能够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紧密融入“供改”,通过专利保护和运用,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确保产品品种、质量、销量,有效的专利运用带来良好的市场效益。因此,在推进“供改”中,知识产权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创新发展水平,也是企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的突破口,成为打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2.知识产权是形成发展新动力的催化剂。“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加出了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迸发出新动力。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专有技术、商标、服务、标准、品牌、新的商业模式等,都是互联网之下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对所有新经济业态最基本的支撑。无论新的业态如何发展变化,知识产权都是这些新的经济业态得以生存、持续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了这些基础和保障,新的业态将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产权把互联网的创造、创新、创作优势固定下来,激励更多人才投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活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大众化、普及化,催生促进了更多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发展新动力。
3.知识产权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导航仪。《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深入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必须充分重视专利导航。一方面,通过专利导航的指向,对各国的专利所承载的技术、法律、市场等方面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综合分析,引导广大制造企业按照专利导航指引改造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检索分析专利文献,做好专利的预警分析,避免出现盲目的重复研究,节约研发成本。可以说,以知识产权为基础进行“创新”,用智慧升级“中国制造”,是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捷径。
4.知识产权是推动中原更加出彩的助推器。我省第十次党代会为河南未来5年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贯彻落实省委十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打好“四张牌”,加快“四个大省”向“四个强省”转变,基础在创新,前提在创新,关键在创新。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原动力,建设知识产权强省,促进知识产权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给我省创新发展插上知识产权“驱动引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内在主导型激励机制的作用,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保护和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领导干部要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发展的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工作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抓第一要务绕不过的门槛。只有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释放知识产权红利,才能更好地助力创新发展,促进本部门、本区域的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大支撑。
1.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知识产权理念渐入人心,但仍有一些领导干部对知识产权缺乏真正了解,更谈不上运用知识产权规则和战略。适应经济新常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提高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和能力。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进党校、进行政学院工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意义的把握,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区),必须利用好知识产权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工作中,要把知识产权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一把手”知识产权目标责任制,将知识产权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决策、谋发展,上项目、投资金、布产业,都要有知识产权规则意识,学会利用知识产权政策工具,为推动创新发展服务。
2.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文化环境。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以“双创”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是一种以激励和保护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其实质是知识有产权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表现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各级政府在重视发明创造的同时,也要重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提高民众知识产权文化素养,让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民的品格和风尚,成为全民的共同行动。以更大程度尊重知识产权为切入点,培育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更好地激发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高昂热情和内在动力,释放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促进全社会“双创”迸发出强大的活力,更好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大保护。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良好社会和法制环境。尊重知识产权,严惩侵权行为,除了可以维护当事人自身的权益外,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保护创新,让创新在公平、公正、平等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秩序中走得更远。从国际环境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优劣,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投资、贸易环境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文化氛围,既是文化与科技产品引进的先决条件,也是外商投资合作的环境要素。知识产权环境已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外商投资合作对地方的知识产权状况越来越关注,把一个城市的知识产权环境是否优越作为重要标准。必须更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编密织牢知识产权的保护之网,以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3.进一步抢占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战略阵地。知识产权是核心技术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就是拥有核心技术的战略阵地和产业发展的“杀手锏”,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不仅如此,现如今,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也成为一个城市和地区吸引投资、招募合作的“敲门砖”,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看重。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即便有优惠的税收、土地政策,也并不一定能引来投资;但如果有了核心技术,就算没有优惠的税收、土地政策的吸引,“有眼光”的投资商一样会进来。因此,必须把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提升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强企和高价值核心专利,挖掘科研院所和高校知识产权创造潜力,培育更多高新技术和专利密集型产业,成为支撑创新发展的厚实“脊梁”。
4.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战略投资。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投资,是提升区域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之道,同时也是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长远之计。要建立稳定的知识产权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持续加大科技和知识产权投入,设立科技研发重大专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专项、专利权质押融资专项资金,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各级政府要以我省建设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为契机,科学制订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产业目录和发展规划,加大有关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促进知识产权政策与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深度融合,推动知识产权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5.进一步注重以知识产权引领精准招商。招商引资是引进新鲜血液,壮大综合实力,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调整转型、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当前,全省招商引资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但是也面临着瓶颈。如何寻找突破,招来符合我省产业规划的项目,提高招商工作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整合聚集功能,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全面掌握该领域发展方向,了解当前该产业、领域的上下游产品发展动态,利用专利导航预警分析驱动创新发展,防范知识产权风险。以知识产权作为引领,实现精准招商定位,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招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以精度来推动力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濮阳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