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中碳金融研究发展与进展
2017-03-04唐昕月
唐昕月
【摘要】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旨在缓解这一问题的金融工具——碳金融应运而生,并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对碳金融问题,国内外各界的学者进行大量研究。本文以生态经济学中碳金融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碳金融的发展与主要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与综述,并对比我国发展与研究现状,探究我国的碳金融问题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碳金融;碳排放;碳市场;生态经济学
一、碳金融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不断加剧,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学兴起并不断发展。在这个低碳经济大背景大环境下,碳金融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金融工具,不仅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也为不断发展扩充金融体系。
二、碳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一)碳金融研究基础
1.以科斯定理为基础
国外学者对碳金融的研究时是环境金融的延伸而来的。国外学者认为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且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对于碳金融的研究是从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特别是以科斯定理为基础。根据科斯定理的思想,学者大量研究了以界定产权的,具体来说是排放权的金融工具与市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京都议定书界定三种灵活机制就是科斯定理的一个应用。
2.环境金融的延伸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的牺牲成本降到最低,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环境经济学诞生。为了能够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实践,金融手段被广泛研究和使用。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们越发的认识到气体温室效应的危害性,节能减排成为最重要的环保问题之一。当国际环境保护的重心转向以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议题时,环境金融便开辟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碳金融。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国际组织机构设计市场机制,使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转让。这些市场机制直接推动了全球碳市场与碳金融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就像刘丽巍(2010)所述,国外是从环境金融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延伸出碳金融概念的,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投融资作用以及环境风险管理作用,并用丰富的案例介绍碳金融的市场操作机制,把市场力量引进到解决气候问题的方法。
国外对碳金融的研究,是以国际碳市场为基础,重点关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运行机制与成效。
3.从低碳角度出发
除了从环境金融的角度出发。我国学者也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去研究碳金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国际气候变化,应该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需要金融支持并做出制度、产品、业务、市场等的创新性安排。即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高度,倡导在国内推行碳金融。
(二)碳金融工具发展路径研究
碳金融的产生与排放主要是由于许多实体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通过何种手段与路径来控制实体经济的碳排放一直是碳金融的研究基础与研究热点。
最初,各国的减排手段是碳税,即采用征税的方式来提高企业排放成本。但是碳税这种方法有其固有的缺陷,一是政府很难获得有效的信息,进而制定有效地税率从而到达有效的减排量:二是,碳税容易通过价格被转嫁与消费者。
Sorrell and sijm(2003)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认为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和碳排放交易政策可以有效地共存。只要有助于提高静态或动态效率的交易计划,这些政策工具的组合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共存的政策工具却提高整体减排成本,没有在进一步减少排放量作出贡献,因此在政策组合的目标和取舍必须是明确的。
三、碳排放权交易的研究
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市场化的碳减排手段,是碳金融体系以碳排放为基础和核心。国际碳交易市场在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干预下形成与发展,其中较为成功和成熟的的是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以碳排放市场为基础,金融机构创新衍生产品,促进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与交易活跃程度。目前,碳交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总量管制与交易”(Cap-and-Trade)体制下购买减排配额,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就是基于配额的。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Ⅱ)就是基于此的。
Rubin(1996)使用了连续均衡模型探討了排放权的价格、银行与跨期借款。他运用最优控制理论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分散的企业行为可以使联合成本最小,实现成本最小的方案。得出排放许可证价明确的解决方案的时间路径,讨论了当允许企业同时向银行借贷和只允许企业与银行的交易排放许可证的情况。同时排放权可以借贷的条件下的定价问题,表明减排的边际贴现成本应该不随时间变动,是固定的。由于均衡条件下,排放权应该等于边际成本,因此许可的价格应该随无风险贴现率增长。
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也是积极参与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碳排放与碳金融的研究也成为了我国的学术热点。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碳金融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碳金融实践程度也较弱。目前我国的碳金融研究多数为定性研究。
(一)我国碳金融研究方法
我国的碳金融研究主要从介绍我国目前碳金融的发展现状人手,指出当前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发展碳金融的对策建议。
初昌雄(2010)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我国很早就开始着手通过政策引导信贷资源向节能环保领域配置的工作。2009年底,全行家分行全部开展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共支持全国34个节能减排项目,融资金额达到165亿,近几年注册成功的合作项目和签发量都得到了迅猛的增长,在全球碳市场中,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与对策
目前我国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均以开始着手发展碳金融市场与碳交易市场。但是相关制度与机制相对缺失。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展我国碳金融市场。
1.完善碳金融的法律
碳金融的形成与发展不是自然而言形成的,是高度依赖制度与管制的。目前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上缺少话语权,碳市场制度与法规基本是由欧洲制定的。为了提高竞争力,保护我国利益,相关立法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国内市场,在碳排放上就没有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实体的碳排放的混乱,使得以其为基础的碳金融无法发展。目前并没有从立法上强制要求减排,近年来提出的减排目标也需要后续的额度分配、监测、考核、问责等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只有在统一的社会规范和协调的法律体系下,才能构建一个碳排放的约束环境,真正促进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发展。同时,健全的碳金融法律法规是确保中国碳金融业务规范发展的必要保障。
2.构建全国碳交易体系
目前我国已成立了四个碳排放交易所,包括成立于2008年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3.创新金融工具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各类碳基金和国际金融公司开拓了碳金融交易,并吸引了大量私人资本进入。目前继碳基金、碳交易、碳银行之后规避支付风险的碳保险也应运而生。我国的银行业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大力发展相关金融及衍生工具,保证以为碳交易提供全程金融服务促进碳金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