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时期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17-03-04张乐李佳洋肖倩
张乐 李佳洋 肖倩
摘要:地方普通高校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是转型发展的关键,由此,必须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本文从转型发展时期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要求出发,分析了传统产学研的不足之处,并阐明了新形势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转型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78-03
国家“十三五”规划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战略部署,科技创新为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对于高等院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积极调整教学结构转型,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产学研的创造力,促进教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产业创新、经济升级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发展原动力。
一、转型发展时期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要求
为了进一步落实地方普通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普通高校以创新为本的转型发展战略必定需要对产学研机制进行创新性改革。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催生剂,是高新技术、重大攻关技术、创新关键技术的孵化基地。只有通过产学研协同发展才能集聚创新资源,加速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驱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新时期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的发展要求不仅仅是一般性的联合,更应该是深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深层次合作,这就需要高校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方式和新的结合点。
二、 传统产学研模式的不足之处
产学研合作机制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1997年国家教育部确立了首批28所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长期以来本科高校产学研模式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无法适应现今协同创新的目标。具体来说,传统产学研模式的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利益体意识不统一。产学研利益体的三方为:“产”指企业、“学”指高校、“研”指研究机构,三方分属独立机构,通常在合作时候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寻求项目合作或共研。往往造成合作意向无法落实到实际项目上,也就是合作成功率比较低的原因。企业一般关注点在短期利益上,合作项目的经济利益和成本回收周期是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重点。而高校通常按部就班地进行科学研究的钻研,以项目的核心技术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为主研方向。科研机构一方面有着高新技术研发的重担,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压力。正因为此,三方合作时,往往确定合作的前期基础时间比较长,需要经过不断磋商、磨合、谈判,方能达成,拉长了项目研发周期,长期以往,三方合作热情逐渐降低。
2.短期项目为主,难以维持长期合作。大多数企业往往希望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形成自主研发的创新型产品,因此这种合作通常是以项目为依托的短期合作,也就是一个项目形成一次合作,项目结束了,合作关系也终止了,再有项目再次寻找合作伙伴。所以,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项目为依托的短期合作为主,很难形成长期合作,产学研的长效价值无法体现出来。产学研的合作仅仅停留在项目合作上,没有真正表现出其创新动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和价值。
3.缺少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以往产学研模式下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导致三方本着自己的需求确定研发方向。高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做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往往可能脱离市场,不是企业需要的。而企业因为不了解哪些高校具有哪些技术优势,在寻找合作伙伴初期,往往無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即便达成合作,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高校本着自身对技术的严格要求,企业遵循经济利益第一的原则,使得研发中屡屡出现沟通障碍,甚至由于沟通不畅导致项目最终无法完成,或者不了了之的情况,大有发生。这样势必造成合作利益主体各方均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时期,要求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产学研合作模式必须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下,参与方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外还需要政府的参与,即由地方政府、地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四方构成产学研协同主题。地方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为地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方协同创新提供外部支撑,搭建多方共赢平台,提供基础性支撑,监督和激励多方创新合作。具体各方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的功能如图1所示。
地方企业熟悉市场、了解市场、清楚市场的需求,并且拥有产品推广渠道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研发资金以及将技术进行产业化的人才,但是缺乏具有高新技术研发的人员和团队。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科研环境和研发技术团队,但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欠缺科研资金和实践信息。地方政府拥有战略、政策的方向性,以资源投入、资金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也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推动产学研协同机制的构成。政府在协同合作机制中既可以是利益主体参与项目合作,也可以通过监控、监管、激励的机制为协同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其利益多方优势互补,缩短寻求合作时间,达成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合作质量,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化、成果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动能。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以协同合作为根本,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最终达成多方利益共赢的目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实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借助先进科研成果实现创新性产品,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创新发展。本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出如下具体建议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协同创新理念。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地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时期的重要作用。四方利益主体要清晰的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一项强化科技强国、经济结构升级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工作,是将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化转化的重要活动,多方利益主体有义务、有责任完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放下高姿态,为推动技术产业化献计献策。企业积极寻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做好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风险评估工作,不冒进、不推诿。地方政府搭建信息互通平台,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充分的支持。
2.完善制度,加强政府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在于政府的有效领导和引导,地方政府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出来,帮助多方利益体构建良好的技术研发机制,完善协同创新合作制度,把关合作项目审核。为产学研协同合作提供良好的便利条件和外部支撑,通过激励机制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政策、资金、科研条件改善等方面的优惠;重点扶持产学研合作项目,设立专项资金;设立创新人才库,鼓励和奖励创新技术研发中的优秀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方式向更深层次发展,引导产学研合作向紧密合作、长期合作方向發展。
3.共建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协同创新质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是多方利益主体的有效沟通、充分交流。因此,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该平台上企业可以发布需求,寻求合作伙伴;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发布最新的科研成果;政府需要做好多方信息沟通的工作,保障信息沟通的有效、真实、安全,提供相关项目咨询、风险评估等工作。完善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评估功能,审核科技成果的认定和管理,扶助先进技术、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该平台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利益主体提供便捷、快速、真实、有效的互动交流,可以促使企业克服重大攻关技术难题,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可以使利益体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形成长期有效的战略性联盟,实现地方经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多方共赢。
4.多方位、多维度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需要改变传统的以项目为纽带的短期合作方式,多方位、多维度的展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层次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构,并在合作内容、成果利益分配及风险承担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
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充分寻求企业参与,从企业需求角度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且这种合作需要深入的专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等全方位的合作。高校只有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毕业难的困境,才能缓解企业没有有利人才的情况。共同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强化校企联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另一措施是对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理论培训,提升企业人员的专业理论素养。
高校在申请纵向课题时往往以基础理论课题研究为主,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课题,将两方优势融合,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企业发挥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寄期望获得更多省部级资金的资助。在联合项目申报和研发中,高校必须加强主动权,调动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实际、实践中寻找课题。
五、结语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时期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学校各项机制进行改革。传统产学研模式仅以项目为纽带,短期利益为目标,难以形成长期合作,使得传统产学研深深陷入了发展瓶颈。在此高校转型发展时期,地方普通高校应积极投身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改革和模式探索中,寻求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必将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加速高校和科研院所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地方企业寻求新的利润核心点提供更广阔的机遇,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邱赞.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探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李佳洋.依托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3]陈卫东.产学研协同创新互动模式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4]王进富.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稳定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5).
[5]高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