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跨桥梁结构》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04张文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探索

张文明

摘要:在中国桥梁“国际化”和“走出去”的大形势下,高校《大跨桥梁结构》课程有必要并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大跨桥梁结构》是东南大学双语教学立项建设的课程之一。文章介绍了该课程的建设目标,并重点介绍了在教材和课件、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跨桥梁结构》;双语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57-02

我国地貌复杂,河谷密布,对大跨度桥梁有大量需求。近30年来我国大跨桥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悬索桥和斜拉桥中,我国目前分别占据了5座和6座,因此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大国[1]。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推进实施的大背景下,众多中国桥梁企业纷纷“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承接大跨度桥梁的设计和建造。在“国际化”的大形势下,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有必要开展桥梁工程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以满足学习国外桥梁工程先进技术和理念的需要、向国外宣传中国桥梁技术成就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2],从而促进中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3]。

《大跨桥梁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其前置课程有《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和《基础工程》等,一般在大四开展。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具备了梁式桥、拱桥和斜拉桥等多种桥型的结构构造、设计计算和施工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因此该课程非常适合于开展双语教学。该课程是东南大学开展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之一。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通过双语教学这一方式完善《大跨桥梁结构》课程的教学体系,将该科目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以下目标:(1)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学习环境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籍和文献的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思考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成为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很强的有用人才。(2)构建多维教学资源,制定适合土木工程专业情况的《大跨桥梁结构》课程双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创建教学网络平台以及开放式的教学环境。(3)探索出适合《大跨桥梁结构》双语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推进土木工程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二、教材和课件

《大跨桥梁结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大跨度混凝土梁桥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分析理论、大跨度拱桥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分析理论、斜拉桥的结构设计特点和悬索桥的设计特点。

在教材建设方面,在原有校内自编中文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国内外桥梁案例的介绍,同时为了适应英语讲课的需要,适当减少理论内容。利用英文论文和原版教材相关内容讲解基本理论和国外案例;利用作者发表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期刊上的英文论文介绍国内大型桥梁工程案例。在选取英文论文和原版教材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1)要适合国内教学的需要;(2)难度要适中,不但英语文字的难度适中,专业知识的难度也要适中。

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双语,编写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材中图片较少,以文字为主;而教学课件中以图片为主,配上少量的关键文字。教材与教学课件各有所侧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PPT中,部分内容直接采用国外教授提供的英语PPT。

三、教学方式

现阶段在双语教学方式方面,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种[4]:(1)教学中以中文为主、以英语为辅的初级形式,学生用中文形式学习专业知识。该双语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最低。(2)教学中以英语为主,仅用汉语作辅助说明。这是双语教学的高级形式,学生以英语形式接受知识,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要求都很高。(3)教学中中英文教学并重。教师中英文相结合授课,而且尽量使用原版教材中精练又准确的英语,使学生理解和学习正确的英语表达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把关键部分展示在大屏幕上,并由教师进行详细解释和分析,便于学生视听、学习和掌握。

我们选取第二种模式进行《大跨桥梁结构》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教学中加强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对于可能的生词和稍难的技术词语用汉语做注释,对于技术难点也辅以汉语说明。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两者课时比例约为2∶1。通过课堂研讨,使学生能够利用PPT讲述表达对桥梁结构的理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研讨能力。学生在准备研讨内容过程中需要广泛查找并阅读相关专业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阅读参考书籍和文献、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自學能力。

在研讨题目的选择方面,结合教师讲解内容并适当延伸和扩展,使得研讨题目与教师讲解内容相关但不重复,两者互补并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示例,下面给出“斜拉桥”部分的5个研讨题目:(1)Discussion on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able-stayed bridges.①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single pylon;②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double pylons;③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triple or more pylons.(2)How to optimize and adjust cable tensions.①Optimization objectives;②Adjustment ways i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3)How to elongate the span of cable-stayed bridges.①Limiting factors;②Solution and methods.(4)Discussion on cable vibration.①Vibration forms and corresponding reasons;②Measures of vibration mitigation.(5)FEM-based 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s considering erection process.①Forward process calculation;②Backward process calculation.

研讨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组建时以优势互补、自愿结合为原则,明确分工。组长负责领导、策划,主持人负责主持讨论等,必要时还可以轮流执政。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丰富知识。学生们之间還可以互相学习,明白自己的差距并培养团队精神。

五、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

通过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视频和电子教案,使学生掌握大跨度桥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大跨度桥梁的理论和科技英语相结合,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在《大跨桥梁结构》双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以下内容:(1)与原版教材配套的讲义。在讲义中对原版的教材进行注释,可以保持英文的“原汁原味”。为了兼容中英文教材的优点,每章结尾增加中文概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要点的理解和掌握;专业术语和词汇增加中文注释,书后添加中英文词汇对照表。为了便于学生学,将这些讲义放在教学网络平台上。(2)收集音像资料和制作授课视频。收集大跨桥梁工程案例的音像资料,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英语的听力能力。将课题组成员上课的过程进行录像,这样方便学生课后的自学。(3)加强网络交流。在双语教学过程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与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上形成互动,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对于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如果有必要就在下次课堂上加以引导解决。

六、结语

高校《大跨桥梁结构》课程有必要并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通过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以下教学模式:(1)中英文教材的结合使用,推行新的《大跨桥梁结构》教学知识体系,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英文工程案例教学。(2)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两者课时比例约为2∶1。研讨题目结合教师讲解内容并适当延伸和扩展,使得研讨题目与教师讲解内容相关但不重复,两者互补并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3)鼓励学生以分组和合作的形式就大跨度桥梁工程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看法,特别是用英文表达出来。(4)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与学生在网络上形成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参考文献:

[1]项海帆.21世纪中国桥梁的发展之路[J].科技导报,2015,(5).

[2]陈宝春,杨艳.大跨度桥梁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高等建筑教育,2008,(2).

[3]项海帆.中国离桥梁强国有多远[J].中国公路,2014,(17).

[4]方梅,刘幸.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双语教学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探索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