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及校企联合培养路径

2017-03-04宋国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核心能力校企合作新媒体

宋国华

摘 要 当前高校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缺口较大。新媒体人才应具备三个核心能力: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复合创意能力。据此形成新媒体传播人才校企合作培养路径:文理术兼融,打造跨学科校企合作平台;实践平台前移,充分利用新媒体产业链资源,打造融合媒体校企合作平台;夯实传统媒体校企合作基地,带动新媒体传播人才培養。

关键词 新媒体;传播人才;核心能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24-03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 [1],这表明我国已进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以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中,新媒体传播人才格外稀缺。但与行业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无论人才规模还是质量,与产业结合都不够密切。另外,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学界、业界对其研究刚刚开始,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传播人才、如何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并无结论。本文提出了新媒体传播人才的几个核心能力和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希望能为新媒体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点思路。

一、新媒体传播人才供需现状

(一)新媒体传播人才需求现状

目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以新媒体编辑、记者为主体的传播人才,以新媒体产品开发为主的设计人才,以新媒体经营为主的管理人才[2],本文讨论的是第一种。据专家估算,2014-2015年,全国新媒体专业编辑、记者总缺口为60万~80万人。余红、李婷在比较了全国17个门户网站、网络媒体、网络公司2011年、2012两年的招聘信息后得出结论,未来新媒体岗位人才需求中,新闻编辑、记者需求量排在第二位,占11.57%(第一名为后台研发:26.25%,第三名为产品经理:11.36%)[3]。

业界的新闻实践也显示出对新媒体人才的强烈需求。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其策划部新媒体业务集中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日常运营上,由10名编辑、记者负责。部门采取轮班、24小时实时关注、专人负责值守的基本工作模式,平时尚能维持,但一旦需要进行大型新闻专题策划,便捉襟见肘。另外,有些媒体的新媒体账号由传统媒体记者、编辑轮班维护,由于缺乏新媒体专业传播技能,经常出现微博复制报纸、微信复制微博的现象,传播效果难以实现。

(二)高校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与行业求贤若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尚处起步阶段。我国高校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分别开设新媒体专业研究生班、网络传播方向。直到2010年,教育部组织了首次“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201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调整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1年教育部批复招生仅有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2年批复8所高校,2013年至2015年之间又陆续批复85所高校。以本科阶段高等教育的一般学制四年计算,2015年7月,我国首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这与新媒体类职位的人才需求相比,缺口很大。

二、新媒体传播人才核心能力构成

(一)具备互联网思维

通俗地讲,所谓互联网思维,是指互联网时代以连接、开放为典型特点的思维方式。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与较早的互联网企业讨论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相比,“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无所不在的网络、数据,已经泛在并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而新闻行业由于离传播技术最近,对传播技术的依赖性较强,首当其冲在所难免。

新媒体之所以为“新”,是因为具有互联网基因和数字基因,这是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传统新闻行业而言,新闻产品生产、制作、设计、发布、传播等各个流程,均被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今后的新媒体传播人才,如果不具备“互联网思维”,不懂得数字开发,不懂产品设计,不懂用户体验,不懂互动交互,便无法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

(二)具备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快速更新产生的海量信息,需要采用专业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挖掘大数据价值、提供大数据服务能力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调查显示,在新媒体岗位需求中,与数据分析相关的招聘信息占8.73%,在所有岗位需求中位列第五[4]。从2012年开始,新京报、东方早报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中出现了一个新岗位——“信息数据编辑”,要求应聘者在具备较强新闻敏感性的同时,要有较强的数据梳理及分析能力。

由此可见,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是时代背景给新媒体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无论是通过微博、微信或者其他网络平台,都需要大量数据来确定传播效果。像新媒体后台数据、全行业数据、用户体验数据等,更需要时时监测、科学统计和分析。系统、精确的数据能够表明,哪些是受众现在关注的、哪些是需要引导用户关注的、哪些是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哪些是能引发讨论的,等等。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以精确的数据为依据,把握受众需求,准确定位受众,为受众提供专门信息,传播才有意义。因此,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善于分析并利用数据,是当下新媒体传播人才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

(三)具有复合创意能力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媒体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打造具有复合创意能力的人才[5]。这里的复合指的是互联网思维,创意则指创新思维。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源分散,信息量大质次,多数新闻报道后如石沉大海。同样一个新闻事件,通过精心策划再进行传播,才会吸引更多受众阅读、互动和转发,从而产生超过新闻事件本身绝对价值的社会效用。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竞争没有第二,只有第一,比的不仅是谁首发多、独家多,还要比谁的创意多。而且,创意能力是多元的:内容创意、传播创意、视觉创意、技术创意等。总而言之,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同质化竞争,比的已经不是谁独家多,而是谁创意好。可见,复合创意能力应作为新媒体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三、校企联合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新思路

(一)文理术兼融,打造跨学科校企合作平台

新媒体传播活动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工作手段不断丰富,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也应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我国有学者在美国“学科互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的学科将整合搭建桥梁和重新建构两种路径,即在搭建成熟学科互通桥梁的基础上,批判性地重构新媒体专业[6]。目前,我国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已经开始了以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集群为主体的探索,但跨学科实践平台的构建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基于以上考虑,当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新媒体人才,不能局限在单一的新闻学或传播学专业,而要打破专业界限,实现文、理、术兼融,跨学科、多技能发展。在具体操作上,要把视野放宽到全校,给更多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多学科碰撞往往是创新的根源,好的新媒体创意往往来自学科交叉,这与互联网思维开放、连接的特点是契合的。

(二)实践平台前移,充分利用新媒体产业链资源,打造融合媒体校企合作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多在大三开始进入,以教学周为实习期,实习结束获得相应学分。这样的实习形式单一,且过于模式化,不符合新媒体即时传播的运作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更恰当的做法是,学校在学生大一时开始,与转型中的媒体、新媒体建立联系,开展新媒体导向型教学,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研发基地、开展项目合作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实践平台,建立技术、产品、项目研发合作机制,力争把高校建成新媒体产业的实验室、孵化器和“生产车间”,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实践平台前移的同时,高校在实践平台的打造上还要具前瞻性。既然新媒体属于融合媒体,新媒体实践平台就不应局限在某一种特定的媒体形式,比如,微信、微博,而至少应该是集合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的融合平台。以阿里巴巴为例,除电子商务以外,其产业链还有新浪微博、优酷、高德地图、UC浏览器、阿里健康、阿里影业等。如果高校与企业合作时,能从全局出发,对其链上所有资源充分利用,创设融合媒体的工作环境,对于学生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三)夯实传统媒体校企合作基地,带动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

新媒体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新闻传播学原有优势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其“新”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上,传播内容本质上与传统媒体无异。在新媒体校企合作平台打造过程中,必须保持传统媒体实践平台的优势。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新闻操作更规范,每天都有选题会、编前会、定稿会,并有严格的审校程序。这些流程虽然繁琐,但节奏固定,不易出错,从制度上保证了新闻的质量。而这一点恰恰是新媒体所欠缺的。新媒体信息传播追求快、追求新,加上编辑记者从业时间短、行业规范性差,生产的新闻难免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从而限制新媒體的发展。因此,在打造新媒体传播人才校企合作平台时,应保留原有传统媒体实践基地的优势,两者取长补短,以老带新,促进新媒体传播人才的培养。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 Shyam Sundar指出,新闻传播学课程,必须紧紧跟上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7]。在当前新媒体主导的传播语境中,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一定要立足传统媒体优势,走跨学科发展之路,逐层渐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接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1.

[2][6]谭天,刘方远.试论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渤海大学学报,2013(6):95-99.

[3][4]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5]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需要怎样的新媒体人才[J].新闻与写作,2015(3):8-10.

[7]匡文波,孙燕清.美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模式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J].现代传播,2010(8):110-113.

猜你喜欢

核心能力校企合作新媒体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语用训练,语文核心能力提升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