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高职绿色教育体系

2017-03-04侯志奇韩提文侯维芝

职教论坛 2016年33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侯志奇+韩提文+侯维芝

摘 要: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实施绿色教育的新诉求。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是按专业分类的专门化教育,这一传统的专业分类方式,给其实施绿色教育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从而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维度,在组织机构、师资培训、培养目标等层面构建全方位的校本级绿色教育体系,为推进全民绿色教育,建立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绿色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侯志奇(1979-),男,河北衡水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和职业教育研究;韩提文(1967-),男,河北乐亭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侯维芝(1960-),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河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关于构建河北省全民绿色教育体系的途径与对策研究”(编号:13456251),主持人:侯志奇;河北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绿色教育体系”(编号:GH141031),主持人:侯维芝。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3-0033-05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已经向我们袭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性选择,这必将引起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深层改变,带来人们社会行为方式与准则的变革。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少年儿童普遍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帮助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技能、态度与责任意识,建立起关心全人类明天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博大胸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提及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人们往往只是将目光集中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技术层面,忽视了“人”也是环境与资源的要素之一,而且是环境破坏或保护、资源浪费或节约的核心因素。要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国民绿色教育,反思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教育的重新定位与价值取向问题。李克强总理以一句: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表达了他对我国教育发展取向的深深忧虑。因此,把高等职业院校办成绿色大学,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维度,全面实施绿色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培养对环境负责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绿色教育时代的一种新理念。

一、关于“绿色教育”的概念

中华民族很早就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老子》的“道法自然”体现了宏观的和谐发展理念,《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则从微观道出了中华文化对环境、资源和人的需求之间的态度。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还是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不能令人满意。在这期间,认识不足、制度缺失不但增大了可持续发展压力,也延迟了可持续发展的成效。要想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必须经历一代一代的持续努力,教育必须担负起塑造和改善国民素质的重任。

关于绿色教育的概念,1998年,清华大学首先提出了要建设“绿色大学”的设想,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教授认为绿色大学建设就是以教育为核心要素,不但要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之中,更要将其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2]。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院士在《教育研究》发表了“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的文章[3],在我国高等教育界较早使用了“绿色教育”的概念。在他看来,科学求真乃为立世之基,人文求善乃为为人之本。他将绿色教育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认为绿色教育不仅仅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其核心思想与内涵就是素质教育,只有用文化开启人的智慧、升华人的灵魂,才能实现“君子不器”,而“止于至善”。华东师范大学王斌林从大学绿色教育的目的、课程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视角,综合提出了大学绿色教育的五项课程原则和四种课程模式。五项课程原则是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少而精原则,四种课程模式分别为:单元课程模式、渗透课程模式、跨学科课程模式和活动课程模式[4]。他们从大学、理念、课程的层面诠释了绿色教育的概念。

就国际研究情况而言,绿色教育是继环境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威廉姆·贝尔·斯泰普博士早在1969年就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这样一种公民,他们拥有关于生物自然界知识,了解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知道如何帮助解决问题,并具有投身问题解决的动机。”[5]由此看来,环境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人们关心国际、国内、当地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获得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虽然也会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还是将环境资源与人割裂开来,把环境和资源作为一方,而把人作为另一方,从根本上仅仅囿于关心“人地关系”的范畴。广为熟知的《21世纪议程》,是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签署的,明确指出:“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1]。要求各国“从小学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教育”,这无疑向全世界吹响了开展全民環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号角。与环境教育相比,可持续发展内涵更广泛,不但包括人类对自然之认知以及人类发展观的进步,也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还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因此,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环境教育的外延,开展内涵更为广泛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教育,绿色教育不仅包括“人地关系”,还包括了“人人关系”、“地地关系”;不仅需要人们改变环境观念,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发展观念、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不仅是要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促进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教育作为较之环境教育内涵更为广泛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教育不仅仅囿于保护环境,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人-自然-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面向每一个具体的人,以教育为手段帮助其建立“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理解、知识与技能、价值观与态度。因此,当今时代,不应将绿色教育仅仅视为一项教育活动,而应充分认识到绿色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应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绿色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任务。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维度,不但积极培养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门知识与技术的专业人才,还要将绿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课程体系,担负起推进全民绿色教育,建立新型的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重任。

二、国民教育体系存在的绿色教育问题

(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

国民教育体系是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形式,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是由五方面教育和三项保障机制所构成的现代教育事业总体。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成了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五个方面;国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民教育教师保障机制和国民享受教育权利保障机制构成了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三项保障机制。我国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公益性的基本特征。我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主要是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职业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成人教育是指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我国的成人教育学历有四种主要形式:成人高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和远程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国民教育体系还应包括社区教育,我国的社区教育开展较晚,主要分三类:一是以某所学校为中心,连结社区内的其他部门,如工厂、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二是以社区为中心,街道办事处或区级政府牵头,连同社区教育机构、企业单位参与共同组建的;三是工业区或农业县的社区教育,重点加强企业、农村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及社区文化建设。

(二)国民教育体系存在的绿色教育问题

单就国民教育体系中各方面的教育而言,存在的绿色教育问题主要有:第一,幼稚园和中小学绿色教育开展不够。应试及升学导向,使幼稚园和中小学教育更多集中于智力培育,各种亲子班、补习班、课外班多以知识教育为主。第二,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绿色教育薄弱。无论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实施的都是按专业划分的专门化教育,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往往围绕本专业领域自成体系,导致科学与人文的隔离,很难实现“科学人文,交融生绿”。另一个普遍现象是各类工科院校把开设环境科学类专业,培养环境科学类专业人才替代人才培养的全面绿色教育,具体表现为除了环境科学院系外,其他院系和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三,成人继续教育中绿色教育缺位。我国成人教育的主旨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帮助成年人丰富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较少涉及甚至基本不涉及作为国民基本素质的绿色教育。第四,社区绿色教育缺失。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也未有效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常常把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尚未将实施绿色教育,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活动。

在三项保障机制方面,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存在绿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绿色教育师资匮乏,国家、地方政府对推进全民绿色素质教育建立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与保障。

三、国内外大学开展绿色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欧美一些大学先后启动了“绿色教育”计划,一些国际知名大学率先担负起绿色教育责任,通过实施绿色校园建设体系,将绿色教育付诸于行动,如美国George Washington大学、英国Edinburgh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格利福士大学等。他们的典型作法有机整合涉及绿色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体化的绿色校园建设体系,通过统一规划与管理,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畅通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渠道,使师资培训、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设备设施、行政管理等紧紧围绕绿色教育这一核心要素,构成系统完整的绿色校园建设方案。同时,通过建立由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环境科学专家组成的“绿色教育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员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开发培训,使绿色教育有机融于各学科课程体系。“绿色教育指导委员会”还负责审查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对大学的绿色校园建设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在我国,虽然高等学校实施绿色教育较晚,还是有一些大学在创建绿色大学方面做出有益尝试。例如,清华大学率先实施了“绿色大学示范工程”建设,通过构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的“三绿工程”方案,为大学开展绿色教育、建设绿色校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不但成立了专门机构“大学绿色教育办公室”,还面向全校开设了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学等选修课。华东师范大学则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环境教育高等教育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该中心把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项目运作、教育试验集于一身。

尽管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绿色教育实践,推动了将大学办成绿色大学,将教育办成绿色教育的整体进程。但整体看来,我国大学绿色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绿色教育相对滞后,不能很好适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現实需要。特别是由于实施的是传统的专门化教育,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囿于本专业领域,过分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导致了专业与人文的隔离。同时,按专业划分的专门化教育,也很容易引起环境科学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的隔离,导致非环境科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疏于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将培养环境科学类的专业人才替代绿色教育本身,将培养绿色技术人才与人才培养的绿色化混为一谈。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将绿色教育提高到全员素质教育的高度,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维度,构建绿色教育体系。

四、构建高等职业院校绿色教育体系

通过实施绿色教育,让全社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作为“地球村”的村民具备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和责任意义,具有关心全人类明天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博大的胸怀,才能激发起全民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绿色教育,不但要通过实施专业教育加速培养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更要将实施绿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将绿色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还应从组织管理、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

(一)组织管理与师资培训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绿色校园体系建设的经验,通过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持续推进绿色教育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由业界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环境科学专家组成,其基本职责是直接参与学校的发展与组织规划,全面指导、协调、督查与绿色校园体系建设有关的各项工作。

实施绿色教育必须提高全员认识,做到领导率先垂范,教师身体力行。因此,必须首先建立起师资培训的校本级绿色培训机制,为全面实施绿色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内部培训和外派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非环境科学类专业的专业教师、基础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以及全部管理人员,开展全员的、全面的、系统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培训,使教职员工全员逐步树立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教育观、职业道德观、人文伦理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绿色教育

(二)专业教育与培训

绿色教育的专业教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全日制的环境科学类的专业教育。面对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不断匮乏、环境不断恶化的严酷现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为推进我国工业从先污染后治理向以污染防范与控制为主的“清洁生产”转变,2002年6月29日,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2月29日再次修订。然而,我国的清洁生产推进缓慢,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空气和水污染愈发严重。究其制约因素,第一是观念,第二是人才,第三是才技术和其他因素。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积极开展环境科学类的专业教育,为各行各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一线提供掌握环境科学类专门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做到适应和适当超前于绿色环保事业发展、国家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服务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专业调研与调控机制,特别是把准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面向区域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薄弱环节,逐渐建立起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专业调控机制,服务区域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为区域第一、二、三产业的绿色生产提供环境科学类技术应用性人才。

可持续发展战略向各行各业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绿色环保的要求,但是,我国当前环保设备操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跟不上绿色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发展,在职环保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高等职业院校应当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使之成为环境科学在职人员的培训基地,充分共享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实训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网络学校开展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使学校成为在职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的加油站。

(三)全员绿色素质教育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是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理应受到全民关注与重视。当前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綠色教育体系很不完善,幼稚园和中小学的绿色教育开展不够,高等院校绿色教育薄弱,社会公众绿色教育缺失,成人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绿色教育缺位[6]。将绿色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构建起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是摆在各级各类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或者说,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给教育本身提出了“教育的重新定向或教育的转型”的新诉求。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绿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绿色教育纳入全员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绿色教育目标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今天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立足于人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7]。绿色教育目标体系应该分为知识、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知识层面应当站在全员素质教育的高度,为学生提供相对完整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课程,使学生尽可能掌握相对系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情感层面应该积极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自然观,并把绿色环保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行动层面则要围绕绿色生活、绿色课堂、绿色校园、环保宣传、资源节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为学生创建将绿色知识、技能付诸于行动的机会,逐渐养成自觉行动的习惯。

高等职业院校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念,构建面向绿色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一次性的职业人才,更应该培养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但要面向具体的职业岗位,更要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不但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更要帮助学生增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使之真正成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能力的新生代人才。因此,“人-自然-社会”理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基本维度,高等职业院校在特别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将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人文教育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使人-社会-自然三个维度的知识、技能、态度并行推进。

另外,绿色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关系,因此,实施绿色教育一方面要要从受教育的维度着手,站在全方位素质教育的高度,培养一代代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负责任的公民;另一方面,实施绿色教育更要从教的维度,不但处理好“教什么”的问题,更要处理好“怎么教”的问题,诸如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如何创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生态关系,在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就是说,绿色教育不仅仅包括“教绿色的”,更要包括“绿色的教”,以持续创建民主平等的绿色课堂为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用“绿色教育”培养人、用“绿色管理服务人”、用“绿色校园”熏陶人、用“绿色文化”影响人、用“绿色知识”武装人、用“绿色宣传”激励人。

参考文献:

[1]王民.可持续发展教育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梁立军,刘超.试论“绿色大学”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5):83-87.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12-16.

[4]王斌林.大学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4(9):53-55.

[5]王燕津.“环境教育”概念演讲的探寻与透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1):18-22.

[6]刘永红,侯维芝,董兆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高职绿色校园文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5.

[7]赵明.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历史反思——兼论大学素质教育中儒家素质教育观的继承、转化和发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1-131.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