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创设计实践课程的整合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2017-03-04李莉
李 莉
(1.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2.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7)
基于文创设计实践课程的整合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李 莉1.2
(1.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2.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7)
以学科交叉、整合创新为基点,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趋势下,文创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主要从教学目标、基本框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展开探索,力求突破专业局限培养跨专业的实践型综合设计人才。
文化创意;学科交叉;整合创新;教学模式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肩负着创新创造、经济发展的使命。文化创意产业被视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助推器。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创意概念,针对于文化、知识形成完整的产业,也就是系统性、普及性、利于传播,涉及多种学科、多个行业的整合创新。近年来,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发展相对滞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囿于专业知识与学科局限性,其文创设计作品缺乏创新和文化内涵,建立学科交叉、整合创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1]。
1 学科交叉“整合创新”教学模式的背景与动因
1.1 现有文化创意产品存在的问题
创意产业源于英国,其文创产业闻名遐迩,引领着世界文创产业的发展。欧美国家的文创产品开发已经趋向成熟,从创意到设计、从生产到销售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中国台湾的文创产业重视文化的传承与文创结合,并注重与国际接轨。以北京故宫文创为代表的中国大陆文创产业起步较晚,但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2]。近年来,我国内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创产品日益丰富,行业整体状况形势发展喜人,同时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1.1 现有文创产品种类相对单一、雷同,缺乏创新文创产品存在严重跟风的现象,如书签、笔、扇子、标签、日历等产品几乎出现在各大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商店,几无特色和新意。产品的制作工艺粗放,规格大小雷同,复制感强,缺乏创意与创新。
1.1.2 文创产品大多是对传统图形的生搬硬套和断章取义 由于缺乏对传统元素内涵的挖掘, 文创产品中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大多流于表面,不考虑产品本身的形态语义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连接和契合,随意拆分重组、套用滥用,缺乏创意,使文创产品中出现“对牛弹琴”“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
1.1.3 文创产品大多缺乏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市面上的文创产品难以让人产生兴趣和购买欲,究其原因在于产品本身的并未贴近现实生活,未能从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去设计符合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生动鲜活的实用性产品;文创产品从传统文化出发,大多老套,形式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与新鲜感。
1.2 创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创意设计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实际设计要领,提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了解从设计到市场的整个流程,理论联系实践提升设计综合素养。纵观现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尚存在以下问题。
1.2.1 创意设计实践课程与市场脱节 由于学生实践平台不足等教学条件限制,实践课程未能与企业有效对接,因此不能实现从作品到商品的转化。设计作品忽视了产品的加工制作和市场的检验及反馈,缺乏对生产企业的实际需求的了解与认知,缺乏全局的创意设计观念和整体设计意识。
1.2.2 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特色与创新 传统的创意实践课程往往采用“先理论教授、再命题作业、指导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学生容易倦怠,缺乏新鲜感、前瞻性,难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近年来,传统文化走进设计实践教学加强了设计的文化内涵,但其普遍性造成课程特色不鲜明。
1.2.3 学科间缺乏联系,连贯性差 设计学科本身就是综合了艺术与各学科背景知识,跨不同学科形成的一门特殊工程应用性学科[3]。但在现有的课程实践中,仍停留在本学科的范畴内展开设计实践,教师对课程的组织和学生的设计组织也未突破专业界限,仅仅从单一的学科视角出发,设计的系统化、完整性难以实现。
PWMs也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检测水文过程的尺度效应,尺度效应的结论比PMs更为可靠,因为 PWMs方法考虑了水文参数的异常值(即特别干旱和湿润年份)。和PMs方法相同,流域面积也是被来作为尺度因子。在单元尺度的定义下,式(7)成立。
2“整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意义
“整合创新”理念的本质是将多个关联要素通过打散组合,重新构建创新性的有机整体[4]。 “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人们进入消费时代后,以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点的,跨国、跨行业、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5]。因此,整合创新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动力之源。
整合创新理念有利于加强文创设计与市场对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利于突破专业界限,提升学生协作能力以及跨学科跨专业综合素养;有利于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凸显教学特色;有利于增强文创设计教学的系统性,增强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 学科交叉整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3.1 基于文创设计的整合创新实践教学目标
文创设计实践课程立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对本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并应用到产品的功能和形态设计中的设计实践。通过跨学科整合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实现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优势互补,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6]。其教学目标一方面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在于体现本校的地域化特色,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和再创造的文化创意产品。
3.2 基于文创设计的整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结合本土地域文化,制定主题设计内容;学科交叉搭建跨专业教师团队+跨专业学生团队,各施所长、优势互补;力求作品实物化、市场化。首先,联合“博物馆、非遗项目、4A级以上景区”等文创企业提出创新设计需求;然后,根据每个项目特点成立跨专业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包括跨专业教师、企业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根据项目拟定相关教学内容;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每个项目分别提出设计要求;发布文创主题,学生选择并组织跨学科设计团队;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展开创新设计;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设计并进行项目优化;最后达成项目的实施与市场化。
3.3 基于文创设计的整合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文创设计实践课程共56课时,是大四上学期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实践为主,辅以理论、调研、评议等方式。教学内容上主张学院派与实战派并存。教学内容围绕文创设计的命题内容来设置,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创新设计实践两大部分,两部分穿插进行。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主题文化的追根溯源,创新设计方法(设计元素分解,产品功能分析),效果图与模型制作、测评及优化[7]。创新设计实践部分主要是学生根据各自的文创设计课题进行市场调研及元素采集,学生团队根据各成员的专业特长进行任务分工,教师团队根据每组命题特点进行引导和把控,企业提供史料及技术支持。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能充分参与,又能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具体实施分为5个部分。
3.3.1 理论讲解及文创命题推介 8课时 以文创产品设计为基点,以文创主题为载体,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展开详细介绍和内容解析。课程讲授除了常规的设计专业教师讲授文创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文创命题解读外,还可以邀请材料学专业的教师讲解文创产品常规材料的特征及加工工艺特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讲解产品功能实现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支持,人文类学科的教师讲解文创的传播与推广、市场营销的一般规律;还可以特别邀请在文化创意用品有丰富设计和开发经验的设计精英,讲解文创产品设计研发的程序与设计要领。
3.3.2 市场调研及元素采集 8课时 通过对文献资料、网络资料的收集,以及深入文化生长的土壤进行实地调研,挖掘主题文化进行追本溯源;通过走访主题相关的民间艺人、非遗传人、知名专家学者,进一步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及传承要素。通过对资料的提炼和总结,提炼有代表性的关键元素,为后续的设计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3.3.3 讲述创新设计方法,创意思维拓展 8课时 这一部分建立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将采集的元素转译成产品的形态及功能来展开讲述。首先由设计专业教师讲授创新设计原理其方法;再邀请从事文化创意用品设计的企业资深设计师进行个案分析,并深度剖析文创设计的流程和经验交流,与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
3.3.5 汇报及评议 8课时 课程的尾声,每个学生团队进行方案陈述、模型演示等,由设计专业教师、非设计专业教师、企业设计师等组成的教师团队共同参加作品汇报与评议,从设计、生产、技术、销售、用户心理等各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审视作品,对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学生团队根据反馈进行最终的改良优化设计。最后个别成熟的设计,教师可以帮助推广并促成生产销售或转换成专利成果。
3.4 基于文创设计的整合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主题文创是以造型、材料、形式、设计、实践为五大要素,每一个要素都能以此为中心集结相关要素组合并模块化,模块之间的关系既需要一定的明确性,又需要具有模糊的关联性。必须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进行递进式知识传授,避免单一的生活经验或设计经验、以及转瞬即逝的市场要求来组织教学。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其关键点是创新性和实践性,如何引导学生创新与创造,拓展创意思维;如何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加强作品的商品性、实用性[8]。
3.4.1 实战型教学法 以文创有关的纵向横向课题、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企业合作等真实的设计任务为设计命题进行实践训练。模拟企业产品研发的流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设计工作室”是当代化的设计实践“工作坊”,可以尝试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建,通过资金、场所、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整合,学校教师以教学与归纳为主,企业教师以操作示范为主,校企双向调节共同构建一个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鼓励参加各类文创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类挑战吧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践能力,促进设计综合素质的进步和提升。
3.4.2 多导师制的个性化教学 实践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涉及设计学、材料学、数字技术、心理学、传播学等,单个导师无法兼具,由各相关学科、企业设计师组成的教师团队,能形成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塑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思维。同时,导师们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指导,尊重学生的设计个性,针对每个学生的思路和角度进行设计引导,从而迸发不同的设计火花。
3.4.3 强调多元化、开放式教学,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 鼓励教师运用慕课开展网上教学,这样使跨学科教学变得更加容易实现,校外市场和实地调研、校内汇报总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独立学习,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并通过网络实现师生答疑互动;课堂学习主要是对设计实践进行讨论、答疑及实践指导。这种教学模式能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9]。
3.4.4 设计成果推广,促进作品变商品 可以通过企业、创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文化创意集市、设计作品展等渠道推广好的设计作品,促进作品走向市场成为商品,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通过与企业的对接,让学生融入时代背景,使学生通过实践真正领会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完善创业技能。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设计管理能力都能得到演练,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特长和劣势,在实践中更好地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3.5 基于文创设计的整合创新实践课程考核
考核原则是设计过程与结果并重,创新性与实用性并重;综合考核与专业考核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评分体系分为综合考核和专业考核2大部分,总分100分。
(1)综合考核包括:创新性(10%),评价主题的有效性和新颖性;文化性(10%),评价文化元素的传承性;可行性(10%),评价方案的合理性,技术及生产的可行性;市场化(10%),评价产品的市场化前景和用户反馈;设计效果(10%),评价设计的完整度和设计效果;团队协作(10%),评价团队成员合作及参与度,互相配合情况。
(2)专业考核包括:功能突破(10%),评价产品功能的实用性、合理性;形态语意(10%),评价产品的艺术性、象征性;实施效果(20%),评价设计及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效果。
(3)参与评分的不局限于任课老师,教师团队包括校外专家、企业等均参与评分,学生之间互相评分,所有评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平均值为最终的课程成绩。
(4)落实到具体的考核方法上,“以展代考”是设计实践课程考核的又一利器,是考核型学习向学习型考核转变的课程考核方式。以设计作品展览为考核平台来评价学生成果,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能更全面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有丰富的发展空间,同时对文化创意产品实践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商品意识的综合创意人才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0]。以传统文化创新与多学科交叉的整合创新教学模式为导向,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 陈陪瑶,吴余青.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的现状分析[J].湖南包装,2017,32(1):52-55.
[2] 陈陪瑶.当代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综述研究[J].湖南包装,2017,32(2):65-68.
[3] 刘洋.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中的思考[J].艺术品鉴,2017(2):367
[4] 楚天.基于整合创新理念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美术观察,2015(5):129-130.
[5] 张航.“双创”背景下深圳创意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策略[J].湖南包装,2017,32(1):15-21.
[6] 张祥泉.多学科整合创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设计艺术研究,2016(1):80-85.
[7] 敖景辉.创意用品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以广东财经大学礼品设计为例[J].装饰,2017(2):136-137.
[8] 高艳清.对包装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6(24):243.
[9] 杜鹏.高校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合与创新[J].艺术百家,2013(4):230-235.
[10] 刘君敏,张玲.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高校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98-99.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编号:XJK014QTW 003);2017年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
李莉(1981-),女,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E-mail:95255800@qq.com
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