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六经皆有表证”

2017-03-04胡婕

环球中医药 2017年9期
关键词:少阴桂枝汤少阳

胡婕

·学术论坛·

论“六经皆有表证”

胡婕

《伤寒论》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讲述了外邪入侵机体的层层机制,提出了明确的理法方药。本文通过分析六经的特点和六经表证的发病机理,分别论述了太阳经表证、阳明经表证、少阳经表证、外寒直中太阴、少阴、厥阴病引起的表证。从而说明《伤寒论》的表证并不仅仅局限于太阳经,而是根据六经传变,层层贯彻于整个六经。这种思路将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六经; 表证; 伤寒

《伤寒论》认为,在外感六淫中,伤阳气最重的为寒气。《伤寒论》在讲述寒气侵入人体之后,一般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方向进行。所以,开篇即从太阳病讲起,如太阳病不愈,而转属阳明,继而少阳,三阳病不愈,继而转入三阴,因此,《伤寒论》的层次性非常强,在临证中仔细辨别,即可发现外寒在六经的哪个地方,从而随证立法用药。而在实际临床中,也会遇到特殊情况,在患者旧有宿疾,或者体质因素,或者久病体虚、阳气不足的情况下,寒气可以跳过太阳经,直中阳明、少阳,或者直中三阴经,毕竟,其他五经在体表也有广泛的经络分布,外寒完全可以通过这些经络侵入五经,不论是外寒顺六经逐层转移也好,还是寒邪直中六经,在六经的各个系统均可带有表证的特点。

1 太阳病表证

太阳经是人体的第一道防御屏障,是最容易感受外邪的经络。太阳病的提纲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里明确说明了外寒侵入体表的表现,寒气侵入体表肌肤,可以引起肌表畏寒;侵入太阳经,经络循行的头部、颈项部气血运行不通,不通则痛;人体正气浮到体表与外寒抗争,此时脉象显示浮脉。在这里仲景提出了风寒表实证的麻黄汤,还有风寒表虚的桂枝汤,均是感冒的代表方,如果运用得当,效如桴鼓。

2 阳明病表证

阳明病的提纲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即阳明病是以便秘,胃肠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阳明病可分为三大类: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太阳阳明对应的方药是麻子仁丸,正阳阳明对应的是承气类方,少阳阳明对应的是大柴胡汤。

尤在泾[1]在《伤寒贯珠集·阳明篇》提到:“太阳阳明者,病在太阳,而兼阳明内实,以其人胃阳素盛,脾阴不布,屎小而硬,病成脾约,于是太阳方受邪气,而阳明已成内实也。”其对应的麻子仁丸方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趺阳脉即是胃脉,胃脉浮代表外寒入侵,阳气升到体表与其抗争。趺阳脉涩,代表胃气与寒相搏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胃肠功能受到制约,气血不通。

成无己[2]在此精彩讲到:“《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成无己讲了水的运行分布,外寒直入阳明,约束了脾胃功能,使津液不能在肠道分布,多余的水液从膀胱而出,故出现大便难,小便数的情况。

在实际临床中,经常见到感冒伴有便秘的情况,患者既有表证,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而且这种便秘多以前硬后溏,或者大便干球的情况出现,这是外寒将脾胃运化功能束缚住,使水液不能下布的结果,而且脾胃功能受制,胃肠运动能力减弱,大便的传导明显延迟,因此便秘更加严重。麻仁丸方中的杏仁既能宣肺解表,又能润肠,火麻仁、白芍和蜂蜜有濡润,增加津液的作用,大黄、枳实、厚朴有增加胃肠动力的作用,诸药同用,表里兼治。

3 少阳病表证

少阳病的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也。”当寒邪进入半表半里时,寒热往来,正邪相争,既不能通过发汗来引寒邪外出,也不能通过吐下来驱邪,只能和解之。所以,张仲景提出了小柴胡汤。方中柴胡、生姜走少阳经,解表散寒;党参、炙甘草、大枣扶助人体正气,使寒邪不内陷;半夏散郁里之结气;黄芩清郁热,诸药同用,引半表半里之寒邪外出。小柴胡汤即是少阳病表证的代表方。

而柴胡桂枝汤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太阳少阳并病的方剂。《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唐容川[3]在《伤寒论浅注补证·太阳篇》中谈到:“发热恶寒,四肢骨节疼痛,即桂枝汤证也。呕而心下支结,即心下满,是柴胡证。外证未去者,以明柴胡证,是病得入内而桂枝证尚在,不得单用柴胡汤,宜合柴胡桂枝汤治之。”该方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柴胡、半夏、黄芩,既能解表散寒,又能引少阳经邪气外出,比小柴胡汤更偏重于解表。

4 太阴病表证

太阴病属三阴里证。太阴病的提纲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是脾胃阳气不足,中焦运化失常,上面胃不能受纳,下面肠不能吸收的一类病证。这是典型的脾胃虚寒证。

如太阴病外感寒邪,会出现典型的寒性霍乱。《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中:“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钱潢[4]在《伤寒溯源集·附霍乱篇》指出:“此言有表证之霍乱也。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者,寒邪在表也;吐利者,寒邪在里也。”受寒引起的吐利,当以理中丸治疗,其中的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扶助正气。如果内寒止而外寒不解,用桂枝汤将寒邪排出体外。这样表里双解,邪气去矣。

5 少阴病表证

少阴病的提纲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是外寒侵入人体深部,影响心肾功能的一类疾病。外寒进入人体深部后,遏抑人体阳气运行,从而压制了人体的气血,故而出现微细的脉象,而阳气受遏,不能疏布全身,从而不能养神,因此精神不振,但欲寐。

少阴咽痛是少阴病表证的典型表现。因为少阴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太阳经受寒后,寒邪通过该经传入里面的少阴经,如果患者体质强,阳气充沛,寒气侵入少阴经会出现阳气被遏,气血不通,郁而化火的情况,这就是少阴咽痛客热证,治疗用甘草汤、桔梗汤以解表散结清热;如果患者阳气虚弱,无力与外寒抗争,寒邪客于少阴经,则出现少阴咽痛客寒证,其经典代表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程应旄[5]在《伤寒论后条辨·少阴篇》中分析:“由其人肾经素寒,虽表中阳邪,而里阳不能协应,故沉而不能浮也。沉属少阴,不可发汗,而始得即发热属太阳,又不得不发汗,须以附子温经,助阳托住在里,使真阳不至随汗而升,其麻黄始可合细辛用耳。”方中以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经,鼓动人体正气,助邪外出,细辛沟通表里,引外寒从少阴经透出太阳经。这两个方剂如果运用好,效果显著。

6 厥阴病表证

厥阴病的提纲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厥阴病是外寒侵入人体最深部的一类病证。寒气侵入人体后,进入人体最深部,人体仅剩的阳气受到极大的压制,阳气郁结成团,内热明显,表现出消渴,心中疼热,烦躁不眠;阳气积聚力量反抗,则会出现气上撞心等情况。寒气侵入人体大部分组织,则出现手足厥逆的临床表现。如果阳气奋起反抗,将寒邪从太阳经逼出,则人体获得新的生机,如果阳气虚弱,无力抗邪,则一点元阳被外寒覆灭,在临床上出现死候。

在《伤寒论》中,有一个麻黄升麻汤。其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此证指外寒未解,下法误治后,正气从下而脱,邪气趁机内陷,郁遏中阳,阳气凝结,形成内热,热迫血行,故而唾脓血。这属于正虚邪实,寒热错杂病,仲景称难治。

张锡驹[6]在《伤寒论直解·厥阴病篇》分析:“伤寒六七日,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为大热不解而大下之,虚其阳气,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也。下为阴,下部脉不至,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咽喉不利吐脓血,阳热在上也,泄利不止,阴寒在下也,阴阳两不相结,故为难治。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阳,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与当归、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脓血。与知母、黄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则阳气下行,阴气上升,阴阳和而汗出矣。此方药虽驳杂,意义深长,学者宜潜心细玩可也。”

7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外寒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进入六经各个系统,还是外寒直中六经,在六经各个层次均可有表证存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均有论述。表证,并不只是太阳病独有的病证,而是贯穿整个疾病始终。现在的临床工作者,在治疗内伤杂病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疾病最初的成因,忘记了表证的存在,忽视了表证对内伤病的影响,因此临床疗效不佳。如果在治病之初,考虑到表邪的影响,了解了整个疾病的来龙去脉,知道病从哪里来,当从哪里去,那么,临床疗效将会大幅提高,这样,不仅仅是治疗患者表现出的症状,而是从病根上解决了疾病,从而使患者获得真正的治愈。

[1]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1.

[2]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2.

[3] 清·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36.

[4] 清·钱潢.伤寒溯源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6.

[5] 清·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3.

[6] 清·张锡驹.伤寒论直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73.

102618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内一科

胡婕(1979- ),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呼吸疾病的中医药治疗。E-mail:xuanbitang@163.com

R241.5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9.029

2016-07-26)

(本文编辑: 王馨瑶)

猜你喜欢

少阴桂枝汤少阳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论少阴“三急下”
童心童画
《三千年》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