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效果研究
2017-03-03孙玉杰
孙玉杰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脑瘫康复中实施引导式教育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入院编号单双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引导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引导式教育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 引导组患儿护理后言语功能、认知功能、自理能力、运动功能、社会适应能力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脑瘫康复中实施引导式教育护理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引导式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4..01
小儿脑瘫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是指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脑发育不成熟阶段受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引起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小儿脑瘫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本院在40例脑瘫康复中实施了引导式教育护理,结果显示患儿功能障碍状况获得显著改善。以下对患儿的具体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脑瘫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家长自愿配合此次研究过程。排除标准:存在其他脑部疾病患儿;存在癫痫、视听功能障碍或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采取入院编号单双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引导组,各40例,常规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2±2.4)岁;引导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3±2.4)岁。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常规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对患儿实施常规运动训练、语言训练、物理干预、语言训练等,实施4个月护理。所有引导组患儿实施引导式教育护理,所有康复训练过程均由引导员引导下进行教育及训练:①制定训练方案:由引导员及时根据患儿实际年龄、病情状况等,为患儿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为患儿制定常规训练方式,具体训练内容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分为教育和训练两项内容,教育内容包括手部课、认知课两种,训练内容包括自主穿衣、起床、洗漱、梳头等。②健康教育:由引导员及时向患儿及家长进行针对性健康知识教育,及时向患儿及家属讲解引导式教育护理的理论知识及优势,促进患儿家属的理解及配合,及时向患儿家长传授康复训练的相关内容及技能,促进患儿家长对患儿实施院外康复护理。③训练实施:引导员需及时根据患儿实际状况进行分组,由引导员对患儿实施分组引导,积极带领患儿实施训练,并在患儿训练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物理治疗、语言干预等。持续实施4个月干预。
1.3 观察指标
采取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评价患儿康复效果。分数越高患儿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引导组患儿护理后言语功能、认知功能、自理能力、运动功能、社会适应能力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瘫即小儿脑性瘫痪,临床发病率达1.2%~2.5%,患儿多在脑部发病,并累及四肢,患儿常出现癫痫、智力缺陷、精神障碍、行为异常、语言障碍等诸多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1]。
康复训练是当前临床改善脑瘫患儿预后的常用处理方式,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语言、运动、理疗等,但其效果仍待提升,且训练过程较为枯燥,难以引起患儿兴趣,患儿依从性不高,进而影响康复效果[2]。本次研究中,引导组患儿护理后言语功能、认知功能、自理能力、运动功能、社会适应能力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均明显较高,说明采取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儿康复训练效果及预后。实施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时,由引导员根据患儿实际状况制定训练方案,且将训练内容分为教育和训练两方面,有效提升了康复训练的丰富性。
综上,小儿脑瘫康复中实施引导式教育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功能障碍症状,临床推广运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郑 娜.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6):56-57.
[2] 高云霞.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253-254.
[3] 曾 敏.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4):44-45,48.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