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2017-03-03董国瑞
董国瑞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满足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88例的资料,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方式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方法基础上使用参麦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方式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利用西医方式治疗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并发症极少,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5..01
心力衰竭患者的两种主要表现为心脏舒张与收缩功能障碍,通常患者部分静脉部分回血不能从心脏有效排出,进而造成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1]。参麦注射液这种药物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属于一种常用药物,在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为了提升患者治疗质量、帮助其减轻临床痛苦,通常医师会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与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本文主要对这种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满足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88例的资料,其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42.3~84.5岁,平均年龄(61.3±12.4)岁。纳入标准:心力衰竭的原发病有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炎、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要血压性心脏病。排除标准:急性左心衰、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不全及儿科症状的心力衰竭等。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西医方式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方法基础上使用参麦注射液(5%葡萄糖250~500 mL+参麦注射液20~100 mL)进行治疗,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10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力衰竭的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且心衰程度达到了1度;有效:患者的相关症状均有所好转,心衰基本上被控制住;无效: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并未發生好转,甚至有严重的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在内科多种疾病中,心衰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患者通常会表现为呼吸困难、四肢乏力及烦躁不安等,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对患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心肌损伤,甚至在心肌结构上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心室充盈功能明显下降[2]。常规西药治疗心力衰竭需要保证纳入患者性质均相同,治疗结果对于临床研究意义非常大。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症状,提升临床综合治疗效果,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非常有效的效果。
近年来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情况非常多,参麦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有冬麦、聚山梨酯等,这种药物在养阴生津、益气及生脉等方面可以发挥出比较明显的作用[3],合理利用其治疗心力衰竭,可以显著提升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还能促进心室舒张功能的改善、促进其机体耐缺氧能力的提升,从而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四肢乏力烦躁不安等症状。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时应注意不能和其它药物混合,注意合理存储,以避免药物过期影响其效用发挥,注意每次使用之前都要检查药品是否存在变色、沉淀及漏气等情况,此外,注意对参麦注射液过敏者必须严禁使用[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参麦注射液与常规西医方式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利用西医方式治疗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并发症极少,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弘东,谢雁鸣,王连心,吴玖斌.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4,18:3650-3661.
[2] 杨继雷,姚秀叶,谷 伟,李彦明,董利平,袁桂莉.参脉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06:483-485.
[3] 杜鹏辉.米力农治疗国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3,30:5-7.
[4] 裴英豪,朱翠玲,朱明军,闫奎坡,陈晓旭.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3,09:1472-1475.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