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物象彰显神韵
2017-03-03蒋玉军赵遐
蒋玉军 赵遐
白描,本来是指中国绘画艺术上的一种绘画方法。在描写人物或事物时,不以濃墨或重彩,而是用粗笔进行勾勒。后来,这种技法被广泛运用至文学作品中。它的基本特征即用简练的墨色来勾勒画面,塑造人物形象,不加以色彩的渲染,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抓住描写对象的本质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人事物的特定的感受。那么,如何正确运用白描手法呢?
一是唯“朴实”是求。白描不要求华丽的词语,只追求朴实,自然。无论是哪一部文学作品,其白描手法运用得越多,就越接近现实,越接近真实。请看鲁迅《故乡》的开头景物描写的片段: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描摹出了深冬景物的特征,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出作者内心深处深沉的悲凉。
二是唯“传神”是求。白描手法讲究将写作的笔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本质特征,一般运用几句话,几组词,以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可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画龙点睛,以少胜多,以“形”传“神”,进而收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如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片段:
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道“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
这一段描写,通过对这位伙计硬来兜揽生意的少许动作、神情和语言的描写,将他的职业及性格特点突出表现出来,虽着墨不多,但颇为传神。作家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传神之处,而不刻意追求表面的艺术效果。
三是唯“个性”是求。白描手法作为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它主要的目的在于写出人物的个性,进而让读者能区别不同的人物。一般是抓住能反映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呈现出来。如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的片段:
他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念。
在这里,作家对年轻战士小陈的肖像作了描写。此处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将战士小陈的体态特征与战斗中留下的伤痕联结起来描写,突出表现他的勇敢精神及个性特点。
四是唯“情感”是求。白描手法旨在通过描写人物或景物,以体现作者特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就是通过描写的侧重点来体现的。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
这一段文字读起来如一杯白开水,但仔细品味,却觉得感情真切,很是动人:一个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水果。这里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但却蕴藏着一股浓浓的父子深情。这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这就是白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