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2017-03-03王小燕

求知导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反思困境

王小燕

摘 要:当前生命价值观教育面临重要性和实效性的落差困境。风险社会中教育的有限性决定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边界和“内在限度”;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人的目的性生命价值意識的遗忘;生命价值观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足致使教育缺少源泉。不断提升生命价值观教育水平和实效,需要优化社会环境,采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动机制;提升人生境界、彰显生命意义作为教育的根本主旨;从学生需求出发,科学规划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拓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

关键词:生命价值观;困境;反思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屡屡见诸新闻媒体。从表面上看, 自杀行为应归结为个体承受力的原因,是大学生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生命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压力而导致的极端现象。但从本质上来说,则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是生命意识的薄弱和生命意义的迷失。“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总的价值判断,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对生命自身以及对其他生命存在物(包括他人和社会)的意义的自觉认识。”[1]它指导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生活。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来说都只有一次,生命价值观教育地位如此重要,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充满各种问题、压力和责难,面临重要性和实效性的落差困境。理性反思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和对策,引导学生珍视生命,提高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有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命价值观教育困窘之现状

20世纪60年代是当代生命教育的开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生命教育内涵和本质、生命价值观教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教育对生命的关注也开创了可喜局面。但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不足影响着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1.缺乏正规化、系统性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生命价值观教育属于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虽然开展了生命教育,但国家层面依然缺乏实质性重视。生命教育没有整体性、系统性、正规化地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始终游荡于正式课程之外,主要依靠教师和学术机构的自发努力去推动发展。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严重缺乏,已有的教师缺少专业培训,理论知识过时,实践引导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生命成长。

现实中生命价值观教育常常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贯彻,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肩负政治价值引导的主要任务,多从国家和社会本位抽象剖析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和人生准则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于政治价值引导、道德知识的宣讲,忽视生命智慧与能力的开发,无法满足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与需要。

而非专门化、零散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不能完整系统地教给大学生生命态度与生命智慧,无法形成大学生自身内在的生命认知、情感与行为,其效果大打折扣。

2.工具理性影响下丧失精神引领作用

长期以来,工具理性影响下的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被应试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挤占发展空间。中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关注升学与高考;大学阶段注重专业学习和就业状况;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学历和证书;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而学生自身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实用型知识,为获得好的职业做精心的准备。即便是开设生命价值观教育,教育内容也窄化为如何保护自然生命存在,如何预判和规避可能的风险,如何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等。

总体来说,对“如何生存”的价值关心高于“为何生存”的价值关心[2], 对“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等生命存在务实内容的关注高于对“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关怀”等务虚的话题的关注。这种仅仅局限于事实性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和追求,致使大学生生活精神贫乏,缺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充分尊重和高度珍惜。在这种教育下的大学生面对无情的竞争、挫折和打击时缺少耐受力和容忍度。

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郑晓江认为,许多人知道很多保护生命的知识,但如果没有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人生观,他就没有自主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来守护自己的生命,他甚至会运用这些知识来放弃生命[3] 。生命价值观教育沦为工具化的教育,只是填饱学生,而没有营养学生,没有从更深层次引领学生的成长,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3.教育内容未能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生命教育的“原点”是现实的人,最应该关注鲜活个人的生活和情感,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欲望、学业与事业等诸多冲突与困惑。但反思当前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课堂讲授多从对个别案例的解剖与分析入手,宣讲生命的可贵、美好与意义,情绪化的感叹多于日常的引导和疏解,重防范极端事件的出现,却忽视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困惑的解决。

其实,任何极端事件的发生都与日积月累的生活小事有关,生命价值观教育应立足于解决学生日常困惑,来传递生命价值的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应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理论化、知识性的宣讲生命价值并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也不能增强他们对生命的认同感。

教育内容的非生活化导致教育主客体的沟通不畅,教师所讲非学生心 中所想,教育不能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处理人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生命价值之间的关系,其丰富内涵难以充分展开,“化理论为德性”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

4.教育模式单一,无法形成载体合力

现今生命价值观教育模式单一,虽然开展了专题式教学和实践活动,但没有形成学科渗透,没有调动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所有学科来传授生命知识。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它涉及课程教学、活动体验、环境设施、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目前教育力量缺乏整合,未能形成载体合力将生命理念贯穿到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普遍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关怀,浸润到生命的雨露。

三、大学生命价值观教育困境之分析

造成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乏力的原因很多,除了要加强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影响生命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因素还有以下方面。

1.風险社会中教育的有限性决定了教育的边界和限度

当今社会处在整体性、深层次、急骤的社会变迁中,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都充满了各种流动性和不确定性,风险社会使得人们有着无力把握未来的无奈,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强烈。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生选择的多样化,工具理性的横行,人们普遍向往和追求成功,但成功并不一定带来幸福,人们在物质享受日益充盈的今天,生存的意义却渐次迷失,幸福感有所减弱。在经济、学业、爱情与就业等竞争和压力扑面而来的风险时代,大学生往往变得无所适从,当心智和心理无法忍受重重压力时,就会变得彷徨无奈、消沉堕落,很有可能采取自杀或杀人等极端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一个人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社会环境、教育和个体能动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只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的唯一因素。人的生命成长并不完全是教育的结果,社会环境的公平正义与否、个体认知能力和能动性大小都深刻影响着生命价值观的形成。生命价值观教育也不可能解决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所有的问题。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制约,如果不能改变生命所根植的社会环境中的结构性问题,生命价值观教育也无法规避所有的生命伤害。教育作用的有限性决定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边界和“内在限度” [4]。

2.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人的目的性生命价值意识的遗忘

在现代性的时代语境中,科学主义、技术理性狂歌猛进,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失衡日趋严重,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使得“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发生倒置。高校教育也摆脱不了对人文性的遮蔽,目前高校教育偏离了生命的轨道,注重教学生“何以为生”的技能,忽视了引导学生“为何而生”的思考。教育不是人的教育,而是成才、成器的教育。人的价值被归结为“才”,把人视作满足外在社会需要的客体,人的目的性生命价值被遗忘,人变成了手段、工具。人的工具化,导致了人的空场和虚无,人的本体性存在价值被抹杀。

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于生命,最终提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的目的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和享受生命,消极层面上的要求是不自杀,不杀人;积极层面上则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动物的生命。生命价值观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唤醒,唤醒和激发个体内在的生命意识,体认和感悟生命情感,确立和实施生命目标。教育是关乎生命的,这是一种价值表述,现实中教育在工具主义的影响下丧失了人的目的性生命价值,发生了反生命、摧残生命的异化,我们需要在反思教育异化的基础上,确立生命化的教育观。

3.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足致使教育缺少源泉

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缺憾还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足有关。首先,目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多见于高校心理干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之中,缺乏整体的理论基础探讨。已有的研究又多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生命价值理论为主,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死”思想缺乏深入挖掘,致使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缺乏厚重的文化根基和中国特色。

其次,生命价值观因缺乏大规模有效数据的实证研究支撑,仍处于理论性论述阶段。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对宏观层面“应然”的理论探讨,如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概念、内涵、外延、目标、旨趣等论述,而对“实然”层面中实践问题,譬如内容体系、实施路径、教学方法、平台建设等研究极其有限。实践研究的薄弱使得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针对性。

最后,研究成果不够广泛深入。生命价值观教育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从某一学科出发,缺少跨学科研究,缺乏广泛的研究视角。研究成果虽逐渐增多,却大多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质量不高,并且重复研究偏多,这些都极大阻碍了生命价值教育的发展。

四、大学生命价值观教育之反思

反思生命价值观教育,要走出困境,需要多方面力量的配合。高校教育更应该以人为本,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生命需求和困惑,培养学生批判和反省生活的能力,最终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优化社会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动机制

大力推进生命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实效,需要政府加强重视。政府应当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推进社会与教育的公平正义,努力改善急功近利而常常忽视生 命的社会环境,把敬畏生命尊严、尊 重生命权利放在首要位置,为生命价 值观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与教育环境。

还需要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动机制。“与流于教条和枯燥的学校生命教育相比,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生命价值教育却常常更加具体生动,更加切肤贴肉,更加润物无声。家庭和社会的负面教育,往往能够轻易解构学校教育还很有限的影响和成效。”[5]因此必须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全方位、多角度、整体性地形成教育合力,方能保证教育效果。

2.提升人生境界,彰显生命意义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旨归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旨是珍爱生命,关注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大学阶段,以专业化为核心的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做事”或“做人”等专业发展所需的“实用”的层面。这种基于学生职业人生的外在关注,缺乏内在的灵魂的根基,缺乏对学生个体生命的深层引导与关注。

生命价值观教育必须挣脱工具层面,深入到生命的本体层面;必须关注学生之作为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存在,让大学生反思生命的意义,挣脱“物化”洪流,解除工具理性枷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超越可见的、“实在”的层面,指向更高远的存在,达到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关怀目的,提升个体生命在现实中存在的境界。

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生命的自然特征,从生命存在的偶然性、独特性、有限性和不可逆性中懂得生命的宝贵,珍惜和尊重所有生命。另一方面,生命的存在只是生命价值的基础而非最终目的,生命的生成性和超越性促使人们实现并创造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3.从学生需求出发,科学规划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生命价值观教育应开展充分翔实的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调整和丰富相关的教育内容。构建植根于我国深厚传统文化,又借鉴和吸收西方生命价值教育精神,适合中国国情,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体系。风险社会的到来是无法回避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要结合学生已有人生经验,链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生背景,把生命成长的知识与技能、生命个体心理健康、生命智慧和幸福感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正视变 化与挑战,勇敢地融入生活与社会, 唤醒责任意识,以开拓乐观的精神在 应对风险中发展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6]。

应着力引领与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以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大力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实践活动,从学生遭遇的生命问题切入,以情景体验的方法,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情实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的生命智慧。

4.拓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

生命既是超验的对象,同时又是经验的事实。自然科学常常运用实证模型的研究方法,超验的生命问题复杂多变,显然不能仅用数据和实验的方法分析理解,而许多行之有效的人文社科方法遭遇生命问题时也常常失效。

因此,生命价值研究需要拓展研究方法,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生命问题有其特殊性,宜采取哲学思辨和实证推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分层次、全方位地研究生命问题。实证方法可用于了解大学生生存发展实际状况和生命需求等的调查研究,帮助我们掌握真实的数据模型,为理论设想提供参考和验证。

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分析生命问题,有助于本质的厘清和思考的深入,揭示生命价值的一般规律。但人们对生命的形上思考决非仅仅出于纯粹的思辨兴趣,而是从哲学和宗教中汲取思想成分,用于与生命有关的学科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

对生命价值的研究不应一味进行“空对空”的理论探讨,而是应从个体生命的日常活动和生命体验中遇到的价值问题去生发,去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既能深刻体认生命本质和发展规律,又能多样感受生活幸福的快乐人群,从而切实提升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實效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不断完善,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得到了健康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自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 月,戴艳军,樊富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结构及特点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2]许海元,张艳红,付海玲.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3]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的沉思——以云南省“三生教育”为中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4]闫守轩,曾佑来.生命教育:可为、难为与何为[J].教育学术月刊,2013(4).

[5]刘宏森.外滩踩踏:青少年生命教育警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

[6]李旭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完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3).

猜你喜欢

反思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