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微公益育人实效探析

2017-03-03陈鹏程董瀚文刘春强包微

求知导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高校

陈鹏程?董瀚文?刘春强?包微

摘 要:高校校园微公益育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积淀、发展、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文化。高校通过无形传播、教育培训、有形实践等模式开展校园微公益德育。本文从公益感恩文化、微公益助学、微公益创业、新媒介公益平台四个方面探索如何构建高校微公益育人实效。

关键词:微公益;高校;育人实效

一、微公益文化与德育

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更懂得感恩、理解、尊重他人。高校以微公益作为创新点开展思想德育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微公益情感熏陶,可完善德育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德育素质,推动高校德育建设新发展。

二、高校微公益育人模式

1.微公益无形传播

高校可通过网站、微信平台、校园媒体广播、校报、论坛等媒介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进行校园微公益宣传。报道特色微公益活动,宣传微公益突出个人,表彰微公益实践群体和个人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微公益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微公益思想,促进高校公益育人和谐发展。

2.微公益教育培训

微公益文化在高校思想德育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应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增加微公益课程内容,融合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形成特有的公益理论课程,传递“人人公益”理念。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微公益主题班会教育时,可采用表演、辩论、知识竞答等方式,简单直观地传播校园微公益文化理念,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提升德育效果。

3.微公益有形展示

微公益性质的社会实践团队经历了多年的积累,实现了多文化融合,在组织实施微公益实践活动方面更具体,更细致,更专业,更有成效。志愿者协会、义工组织等爱心团体是高校微公益不可或缺的微公益力量,具有较高的慈善号召力和公益影响力,可整合高校和社会公益资源,倡导、组织、实施、参与校园微公益活动。高校不乏存在微公益意识、责任感、行动力强的大学生,他们积极倡导微公益,成为校园微公益先锋力量。他们通过个人影响力感染周围大学生,促使大家参与公益帮扶活动,开展高校自发性微公益实践活动。

三、高校微公益育人实效探索

1.微公益感恩文化

高校应将感恩文化与微公益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切实把微公益感恩教育渗透到高校育人建设中。高校校园微公益感恩文化效果突出,可設立“感恩月”,集中进行感恩文化教育,开展微公益感恩主题活动并结合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微公益感恩文化氛围。

2.微公益助学

微公益助学作为高校学生实践的新生力量,在高校中崭露头角。学生通过自筹资金帮助高校困难学生群体,主要通过爱心义捐等形式,将所得物资进行义卖,将所得爱心款捐赠给学院资助管理中心,用于帮助困难学生群体。微公益助学将成为未来高校校园微公益育人活动实现突破的重点。

3.微公益创业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微公益创业活动,将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公益创业的政策;成立创业园,扶持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微公益实践大赛,以此完善高校微公益创业育人实践环节。高校可整合公益创业资源,将其转化为适合高校学生开展的特色产学研模式,可提升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微公益育人氛围。

4.新媒介公益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公益平台开展的微公益活动正迅速蔓延,在校园微公益育人实践中的作用凸显,通过新媒介微公益信息迅速扩散。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通过捐助资金、物资,转发公益信息,每个人贡献一点点力量,凝心聚力,就可实现公益“大爱”,践行微公益育人观。

参考文献:

[1]郭志浩.大学公益文化建设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龚慧芬.大学公益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