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生为本”的德育观

2017-03-03朱敏

求知导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德育

朱敏

摘 要:德育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做 到“以生为本”,没有实现“生本德育”。只有树立“生本德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关键词:以生为本;德育;生本德育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德育

德育的概念有两种权威界定:一是在《辞海》中,德育指“道德教育的简称,在我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包括政治教育(即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狭义仅指道德教育”[1]。二是在《教育大辞典》中,德育指“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政治教育、道德教育”[2]。

本文所指的德育主要指育德,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是老师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以德育实现对学生品行的陶冶、道德的培养。德育是一种育德、育情的文化心理活动,贯穿教育各个环节。德育课要育德,其他学科也要育德;课内要育德,课外活动也要育德。

2.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以人为本”注重对人本身的尊重,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关注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

具体落实到学校教育管理方面,“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 “以生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沟通,“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为了学生”,充分挖掘学生个人潜能。

3.“以生为本”的德育观

将“以生为本”原则运用到教育上,便是“生本教育”,运用到德育中,便是“生本德育”。职业学校“以生为本”的德育观有其特定内涵。

(1)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以生为本”德育观的基础。“生本德育”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结合的活动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以生为本”德育观的根本。尊重学生是对老师最基础的道德要求,也是德育的本质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自主选择道德学习的内容,参加德育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这是“以生为本”德育观的体现。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予以理解和宽容,以朋友的角色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能力。

(3)帮助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是“以生为本”德育工作的重点。学生的人格直接影响到其主体性发展的方向。人格的完善与发展是“以生为本”的德育观的关键所在,既以人格的完善为着眼点,又以人格的完善为终点。通过完善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德育使学生把各种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观点内化为品德修养,并一步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4)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生为本”德育观的最终目标。德育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树立“以生为本”的德育观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这主要是指每个学生都应当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的机会。德育的着眼点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通过德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以生为本”的德育观的根本价值在于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以“德”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职校实施“生本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以生为本”的意识

在职业学校,学生仍然是德育的被动接受者,其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如“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与参与度。这种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违背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

2.德育内容创新不足

德育需要创新,创新是德育发展的源泉,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目前,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德育认识与社会行为脱节,在德育内容的拓展方面缺乏力度和强度,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没有关注与学生情感、心理、就业、学习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很难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很难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共鸣,导致德育实效性不强。第二个方面是德育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没有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没能对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进行综合考量,没能按照德育对象的特点进行创新。第三个方面是德育与专业没有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成为全面持续发展的人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有很强的针对性,德育教学在面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时,采用的方式是“同课同教”“一课一教”,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不能了解本专业的具体要求,只是笼统地知道一点知识,因此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忽视学生自我教育

“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这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职业学校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比如,有些教师上课精彩,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无法很好地吸收与运用知识;比如,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教育甚至訓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并没有发挥学生的自省功能,这样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4.德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以生为本”的德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都有所不足;经费保障不足,在“以生为本”德育的教育科研、设备设施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够,制约了“生本德育”的深入发展;实践场地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对新媒体等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渗透力的实践渠道开发不足,学生很难真正将所学到的思想道德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完成知行转化。

三、“生本德育”的实现路径

1.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理念

学校应当将学生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将学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关注学生心理,尊重学生合法权益,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塑造学生高尚品格。同时,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主动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尊重、关心、包容学生,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2.创新德育内容

(1)体现现实性。德育内容应当贴近实际,包括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以生为本”的德育内容应当密切联系当前社会现实情况,结合学生正在面临的人生、理想、学业以及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使德育内容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新问题,解决学生的困惑,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有创新性的德育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实效性。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发展班级心理委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2)在“以生为本”德育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授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应当处理好传统德育内容与现代德育内容、本土化德育内容与国际化德育内容的关系,保证德育内容的多样性。

(3)加强德育与专业的结合。德育内容的选取应当结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德育内容的选取在遵循实用为主的前提下,应当突出专业特点。德育教师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各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当在讲授专业技能知识的时候,有意识地对本专业学生提出道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3.改善德育方法

(1)挖掘新的教育载体。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此外,还应该开发新的教育载体。如开发网络资源,利用博客、微信等打造新的教育阵地。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实践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价值观冲突、社会道德中的困惑问题与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自觉参与讨论,让学生在道德分析和判断中受到启发,从而逐步把道德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4.健全德育保障机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关键在于教师。这里的教师,不仅仅指德育课教师,还应包括专业课程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校管理者等。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德育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实施水平。因此,要有一支热心育人的德育骨干教师队伍,通过骨干队伍带动全体教师齐抓共管,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

(2)完善相关保障制度。这里的保障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场地保障等方面。学校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协作,为“以生为本”德育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同时,要探索和完善符合职校实际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德育工作和基础设施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场地不仅包括学校,还可以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社区等场地,并且要充分重视网络的作用,积极建设网络德育平台,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鲁 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以生为本视野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