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行且思在芬兰教育现场

2017-03-03毛道生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副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芬兰教育教师

毛道生/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副校长

且行且思在芬兰教育现场

毛道生/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副校长

自 200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以来,芬兰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具有“全球教育落差最小”“没有差生”“无差别的义务教育”“优质的师资队伍”等特色,被誉为“世界最佳教育体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教育俨然已成为芬兰的一张国际“名片”,吸引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众多国家前去观摩和取经。得益于成都市教育局的“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的培训项目,2016年9月,我和另外20名教育同行在芬兰进行为期两周的教育考察,与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教师培训者、市民、家长、学生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在行走中体察,在观摩中体验,在交流中体悟,不断地去梳理教育理念,去化解教育困惑,寻找教育方向。

芬兰教育:成功背后的文化秘诀

芬兰教育好,很多人会简单地认为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高投入,然而这并不是本质原因。政策出台的背后是文化的支撑,必须从文化的高度去解读其教育的成功秘诀。芬兰教育文化秘诀是形成了“人是最宝贵的财富”的社会共识,只要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的方面,国家都大力投入。因此,芬兰不仅将高达12%的政府财政预算用于教育,还大力推进国民阅读。芬兰是世界上图书馆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2000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

教育是养育人的生命的事业,教育的地位取决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芬兰认为,教育能把人培养成为一个有幸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受过去近800年的特定历史基础和宗教文化的影响,芬兰形成了重视学习和教育的文化传统,主张国家力量主要源于有能力的领导者、高素质的公务员和优质教师。正因为对“人”的重视,芬兰把培育人的事业——教育放在最崇高的地位上,全社会形成了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良好文化氛围。

可以说,为了教育,芬兰是不惜代价的。Jokiniemen 幼儿园不到50个孩子,但有二十多位教师,其中有两位是特教教师。芬兰中小学校的规模和班级人数都很小,普通高中平均300人左右,一至九年级班额在20人左右。从师生比看,小学平均为13.7,初中9.3,高中16.3,而中国大陆的小学为17.1,初中14.6,高中18.4。在芬兰,投入巨资建有20所“自然学校”,类型比较多,包括岛屿、森林、湖泊、河道、山脉等类型,未来还计划新建更多这样的学校。“自然学校”是用于帮助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体验的场地,类似于国内的“社会实践基地”,但研究的深度远超一般意义的体验与参观。

教育地位高,必然带来教师地位高。教师在芬兰是个令人尊敬的职业,与律师和医生旗鼓相当。于韦斯屈莱大学Pekka 教授说,芬兰人认为教师是把文明带进来的人,是把农夫带出森林的人,是“照亮国家的蜡烛”,如果哪位说要申请当教师,人们就会认为他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芬兰注重开发尊师活动,如小学生“帮助老师改变形象”“帮助教师满足一个心愿”的社会实践等,把“尊师”的情感种子早早埋下。也正因为对“人”的重视,芬兰对承担“育人”使命的教师要求也很高,从1979年就开始把中小学教师定位为“研究型”,包括幼儿园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学历。师范专业不但要看在校成绩,还需要经过层层面试,确认其有足够的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录取率仅为10%。在芬兰,教师收入不是吸引人的主要因素(教师收入仅属于中上水平),而是教师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这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正因为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并且爱岗敬业,所以才保障了芬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顺利推进。

芬兰教师:最爱学习的动物

在中国教师眼中,尽管入职门槛高,但芬兰教师入职后工作肯定很轻松。的确,芬兰教师具有中国教师向往的诸多优势: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学生放学早、没有考试和绩效考核评估、班级规模小、教师教学时间短等。相对而言,芬兰教师在工作中享有较高的专业自主权、声望、尊重和信任,但这并不意味着芬兰教师轻松自如。由于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相应地对教师要求很高,这种要求并不仅仅是入职门槛高,而是贯穿教师专业生活的全过程。如果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个性化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不能达到要求,被投诉的几率很大。

芬兰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比较大,前提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很高,他们不仅仅本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跨学科知识、信息技术能力、个性化指导学生能力等也很强。Nurmijarven中学的音乐教师,不但精通乐理,能演奏各种乐器,还会用电脑制作数字化音乐,还会用身体各部位演奏,还能边演奏边舞蹈,被校长誉为“音乐天才”。Maaniitty小学健康课的老师不但能上生物、地理、健康教育三门课,还研究心理学,是学校两名心理咨询师之一。Harakka岛自然学校的两位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还是博物学家。课堂教学时,表面上看更多的时候是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老师讲授很少,显得轻松,但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你无法很好地进行引领和指导,也无法回应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看似轻松的教学过程并不随意,在举重若轻的行为背后,蕴含着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教育智慧。在走访的六所学校里,在与校长和教师的交流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芬兰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和科学精神、问题意识和获得知识能力的独立知识分子,他们已建构出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育哲学,这让我们十分震撼。

教师专业素养高,建立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基础之上。芬兰教师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出于这些外在的压力,而是出于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和热爱,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和使命。芬兰有着完备而成熟的教师培训体系,制定有“教师教育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芬兰教师普遍具备非常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主动积极提升自身专业发展。芬兰教师爱学习出了名,被称为“最爱学习的动物”。芬兰教师的培训机构主要包括普通大学的继续教育中心、开放新高等教育机构、民间院校,以及其他的教育机构和组织,既有在线的网络培训课程,还有长期的培训课程。大学暑假班开课,最多的就是中小学教师。除了校外培训,学校非常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教师整体发展。每所学校的教师每周都有两小时的时间与同事一起研究,包括学校管理、课程开发、学生问题解决等主题。芬兰的教师培训,几乎看不到“专家讲座”的方式,而是基于教学实践场所的问题诊断、模拟体验、交流对话、经验分享等,实效性非常强。在于韦斯屈莱大学教师培训中心,约有60位教师正在培训,他们倾听时非常专注,发言时主动踊跃,看不到游离于培训之外的人,也没有一丝勉强和压抑。我们利用课间与培训者以及参培人员进行交流,问他们怎会如此投入?他们回答说:“每一位老师都是自主参与的,他们有内在的自我发展需要。”于韦斯屈莱大学的Pekka Ihanainen教授和Anita Mlinen教授都强调,芬兰的教师职后培训,更加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培训者只是一个学习推动者,通过要求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阶段性评估、撰写学习日记、同伴交流、读书分享等多种形式,帮助学习者评估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这种培训方式,帮助教师从学习者转变为学习推动者,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芬兰学生:都是宝贝,一个都不能少

芬兰不太注重精英教育,而是把重心放在帮助后进者,“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于韦斯屈莱大学Pekka教授展示了两幅图画,生动地说明了芬兰的公平教育观:不同身高的人在围墙外看足球赛,身材高的人看得见,而身材矮的人看不见。一种方式是,提供相同高度的凳子,让一部分人看得到了,但还是有部分孩子看不见。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孩子的身高提供不同高度的凳子,让每一个人都看得到球赛。他们认为,公平不是给孩子提供相同的教育,相同的教育不能降低差异,而是根据孩子的基础和个性提供个别化的教育,以减小差异。而对那些学习拔尖、一点就透的学生却甚少关注,甚至并不鼓励拔尖。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所有的学生都学会和掌握了,老师才会继续进行新的课程。对于那些拥有特殊才能和兴趣的孩子,可以选择那些额外加重了数学、体育、英文或者其他科目的学校去就读,或者指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开展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教师会允许他们超进度学习,离开班级,在走廊上或学习吧里自学。在学校,教师们关注最多的是那些后进生、反应慢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家庭有问题的学生。芬兰人认为,如果不这样做,放弃这些学生,那么失去了尊严的孩子很可能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那时社会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芬兰中小学非常注重对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教育支持,以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一般性支持、强化性支持和特殊性支持三个层次的支持。据统计,2013年综合学校中获得强化性支持的学生占6.5%,获特殊性支持的学生占7.3%,两者合计高达13.8%。特殊性支持主要是针对那些先天不具备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特殊儿童,把他们编入普通学校,而不是送至特殊学校,也不单独编班,为他们量身制定详细的个人教育计划,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活动模块式”教学,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划分,并且学制可以由9年延长至10年。在Saarnilaakso 学校,我们看到老师正在教六个智障学生学习摇滚乐,老师面带微笑,目光柔和,语速缓慢,她看到我们困惑的眼光,生怕我们瞧不起她的学生,还特别给我们强调:“他们学习或许慢一些,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同时表明,学习摇滚可以让他们多动手实践,身体更加协调;也可以让他们更加自信,未来有一项谋生技能和兴趣特长。“把慢的教会”,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源于芬兰教师没有“排名”“进度”“考核”等外在压力。

芬兰教育特别强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所有的教师都被要求接受培训,学习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在芬兰小学,除了美术、音乐等特殊科目外,其余是全科教学,全科教师往往在数学课、语言课和动手实践课上申请配备助教,以便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及时进行个性化帮助与辅导,特别是分组讨论时,助教的加入有利于讨论的充分进行。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

芬兰教学: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芬兰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和注重跨学科学习等三方面。

于韦斯屈莱大学Pekka教授给我们提出一个思考的话题:“谁是学习的控制者?教师,还是学生?”我们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学生”,尽管答案很容易得出,但进入芬兰教育现场才真正深刻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芬兰教师反复强调教育的基础是“信任”,要相信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要降低对学生的控制,教师的目标和任务是给学习者提供自我思考和自我沉思的空间与方法。

不管是教学,还是回应学生的问题,教师不会直接讲出正确答案,而是给学生一个方向和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想、去找、去学、去钻。在Maaniitun Koulu小学历史课上,老师请孩子们围绕“中世纪历史”这一主题,分小组研讨,研讨后进行小组交流,形式不限。老师说完后,孩子们迅速地展开研究活动,有两组学生在教室外的过厅里查资料、研讨,准备待交流的PPT;有两组学生在教室内研讨,准备写一篇文章作为交流内容;还有一组学生在教室后面用纸板、排笔、颜料等“做”中世纪的城堡。形式多样,创意无限,我深深地感到老师和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娴熟,习以为常。

教师采用“进阶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经常会说:“你是如何思考的?”“用你自己的语言把我刚才讲的说出来!”“你对他的观点是如何评价的?”“还有没有其他想法?”于韦斯屈莱大学的教师培训专家Ville 和Anita分别给我们展示了基于对话和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他们把这个活动称之为“真心话大冒险”,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确保大家能自由地说出“心里话”。学习者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时,也在分享其他人的思想观点。这样一个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仿佛不是教师在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教师,学生在教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不能只是给学生一个答案,而是要帮助学生去寻找答案。“头脑风暴”式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共同探险的过程,充满探寻未知的欲望,充满获得新知的乐趣。

芬兰学生之所以在PISA 测试中表现突出,其中一个原因是芬兰的教育方针与PISA测验所强调的重点高度一致,即重视学生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在Harakka岛自然学校,我们看到来自两所学校约30名学生正在岛上开展实地研究。有的孩子和老师在岩石前讲着什么,有的在野地里、在海边观察着什么,还有学生在博物馆内观察和研究海底生物的标本和活体。在室外展台上,孩子们采集的标本分类摆放在桌子上,有昆虫、花卉、矿物等,以及学生的说明报告。室内,自然学校的博物学家正带着孩子用显微镜观察海水,对照着挂图寻找水里的微生物。在大自然中进行专业研究的孩子们,对科学探究有着深入的亲历体验,在不断清晰自己志趣的同时,逐渐培养较高的研究品质和创新能力,从而积淀和涵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就在我们参观Harakka岛自然学校时,Erkki老师兴奋地介绍,竟有一位学生发现了侵入波罗的海的新物种。在jokiniemen幼儿园,孩子每周要到森林里开展一次活动,包括如何不迷路,观察蜗牛等昆虫,在实践中进行生存技能培养和动植物研究。由TAT公司创意实施了“我和我的城市”项目,获得了世界教育创新峰会颁发的“2014年全球教育创新大奖”,在全国建立了八个微缩小城,辐射到六万名学生,芬兰70%的九年级学生都参与到了项目里。

2016年,芬兰正式启动了酝酿已久的以“现象教学”为核心的新课改,主要目的是实现从“学什么”到“怎么学”的跨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重点不再是传授哪些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培养自我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认为,“花大量时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但可能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芬兰“现象教学”或“主题教学”以小学为主实施,逐渐延伸至中学开展,并形成教育常态。根据学生兴趣和生活现象展开主题研究和学习,由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等一起开发课程,小学每学期必须开设至少为期两周的主题学习。Saarnilaakso中学“芬兰独立100周年”的主题整合了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各学科教师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完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资源分工准备,然后集体备课,最后由这个项目小组的教师负责实施。Maannitty 小学确定了“水”的主题,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关注水的颜色、流向等,高年级的孩子可以研究水中的生物,思考环境的保护等。因此,“现象教学”弱化了独立的学科教学,强化了跨学科的综合。

当然,芬兰仍将保留传统的学科教学,只是模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突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避免只是掌握一些零碎的知识。在Maaniitun koulu小学的一节语言数学课上,我们看到了既有芬兰故事的诵读,也讲解和勾画几何轴对称图形,实现了语言和数学两个学科“频道”间的自由转换,信息互融互通,有浑然天成之感。

毫无疑问,芬兰教育是非常成功的,由于篇幅有限,对芬兰教育在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教育经费的合理化投入、现象教学的深入推进等方面论述不够。对于教育考察和交流,一线教师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寻找拿来就用的东西,当发现由于自身条件达不到的时候,就失去兴趣,而没有自我革新的勇气。然而,芬兰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虽不宜照搬,但他们对教育的虔诚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对于我们推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课堂、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等方面,有着诸多有益启发和可行之于实践的借鉴。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扬弃的态度,批判性地吸收其教育文化和教育智慧,回到自己的教育现场来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猜你喜欢

芬兰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