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清肠汤治疗气滞热结型粘连性肠梗阻41例
2017-03-03毛立峰
毛立峰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 浙江 余姚 315400
通腑清肠汤治疗气滞热结型粘连性肠梗阻41例
毛立峰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 浙江 余姚 315400
通腑清肠汤 肠梗阻 临床观察
笔者采用通腑清肠汤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气滞热结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41例,临床表现有阵发性腹痛,腹部略胀,甚或中度膨胀可见肠型,伴胸腹胀闷,恶心、呕吐,大便秘结,不排气或间有排气,或发热,尿少或黄,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查体:听诊肠鸣音亢进,腹部有明显的压痛点,有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常可扪及包块。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可有升高。X线检查示腹部可见几个液平面。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36.09±4.98岁;病程2天~2年。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7.56±3.49岁;病程2天~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灌肠、抗生素应用等治疗。治疗组服用通腑清肠汤:乌药、地骷髅各20g,延胡索、厚朴、金银花、赤芍、当归各15g,葫芦壳、蒲公英各30g,炒枳壳、炒枳实各12g,炒黄连6g。随证加味:血瘀甚者加丹参15g,桃仁10g,红花6g;伴痰湿者加半夏、陈皮各10g,苍术15g;伴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20g;伴腑实者加生大黄、芒硝各10g;伴阴液亏虚者加太子参30g,麦冬、生地各15g。每日1剂,水煎分服。1周1疗程,连续2个疗程。4疗程后随访复发情况。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恶心、呕吐、腹痛,并排气、排便;X线检查无异常,肠腔内无积气、积液。有效:临床症状缓解;X线检查仍可见肠腔内有少量气液平面。无效:临床症状不减轻或加重,或出现腹膜刺激征;X线检查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转手术治疗[1]。
3.2 两组患者肠梗阻排除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肠梗阻排除情况比较(±s,h)
表1 两组患者肠梗阻排除情况比较(±s,h)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20 21腹痛缓解11.54±2.82 5.92±2.63#腹胀缓解18.54±5.68 12.24±3.32#排便恢复58.22±17.75 50.95±15.11#气液平面消失84.54±12.51 71.02±10.26#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s,ng/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s,ng/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7d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20 21 TNF-α治疗前86.57±7.58 83.1±6.99治疗7d 74.65±6.40*66.16±6.27*#治疗14d 56.6±5.09*△41.24±4.6*△IL-6治疗前88.42±7.28 86.7±5.98治疗7d 84.49±5.16*77.1±5.79*#治疗14d 56.51±2.45*△34.4±1.66*△#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5 两组患者复发率:治疗组在随访期间,复发1例,复发率为4.76%(1/21),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40.00%(8/20),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无不良反应记录。
4 体会
粘连性肠梗阻以里实热证多见,治疗应理气通腑,清热导滞。通腑清肠汤中乌药、延胡索行气止痛,地骷髅、葫芦壳理气消胀,厚朴、枳壳、枳实通腑行气,消胀除满;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炒黄连、炒赤芍、炒当归清热活血。诸药合用,共奏厥功。
[1]史红斐,毛琳,高萍,等.四隅位太极旋针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气滞腑实证33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2):909-910.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