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一流人才

2017-03-03李新宇

杂文月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取士张謇科举

□李新宇

人们常说某人的大脑“真好用”,又常说某人的脑子是“糨糊”,是“榆木疙瘩”。看来,大脑真有质量上的差异。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愚与智,以及其才能的偏与全。

从过去科举取士的八股,到现在招考的标准答案,都有许多弊端,但仔细想来,对于选择人才,却并非完全无效。所谓高分考生,历来有不同情况,即使状元,也多有只会背书的庸才。但必须承认的是,状元肯定不是最愚蠢的,而且其中确有天才。

众所周知,科举的八股取士是足以使天才变成庸才的。因为它本来就并非只为取士而设,试想,天下人才如果太多,朝廷用不了怎么办?人才藏于民间,皇帝岂能安睡?这就需要一种教育和选拔的机制,使被选择者好用,使被淘汰者无用。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曾经说过:“宋以来之制科,其防争尤为深且远。取人人尊信之书,使其反覆沉潜,而其道常在若远若近,有用无用之际。悬格为招矣,而上智有不必得之忧,下愚有或可得之庆。于是举天下之圣智豪杰,至凡有思虑之伦,吾顿八纮之网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暴鳃断耆,颓然老矣,尚何能为推波助澜之事也哉?”可是,毕竟有一些人很顽强,虽是伤痕累累,但任你一遍又一遍将其摁入模具,甚至进行冷冻和烘烤,他都仍然能保持生命的活力;你一松手,其枝叶就又任性地生长起来。这些人才是天才,或者说:是一流人才的坯子。

不过,这些人也有一个问题:他们很容易成为模具的简单反抗者,有很强的叛逆性,习惯于逆向思维,因而导致一个后果——他们考试难得高分,只能被淘汰。人们常为这些人惋惜,叹息不合理的选拔机制,使有头脑的英才败于无头脑的庸才。但仔细想来,那些在劣胜优汰机制下被淘汰的才子们,其实还是二流人物。因为如果真的很聪明,就应该能适应各种考试,玩得转最荒唐的规则。玩得转规则,却不让规则改变自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一流人才。

以上这些感想,是我面对张謇的文集、日记和自订年谱所想到的。在我看来,张謇就是这样的一流人才。尽管他在科举路上也曾屡屡受挫,但无论怎么说,最后能中进士,又中状元,说明他已把科举考试的那些规则吃得很透。一般人就是在吃透那些规则的过程中完全失掉了自我,变成了钦定知识的复写机器。而张謇却是进得去又出得来,拿得起也放得下。中状元,对于走仕途、混官场而言,那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高起点。这一点张謇不是不明白,他后来的事业也充分利用了这个身份;但张謇却对官场失掉了兴趣,所以很快改弦易辙,借丁忧而还乡,办工厂做生意去了——那本是不必中状元、甚至连秀才都不必考的。可是,他再次证明了自己,成为举国瞩目的实业界领袖。

然而,你以为张謇钻进钱眼里了吗?只关心富己、富民、富国吗?辛亥革命爆发,他却成了政坛上的活跃人物,为终结帝制和创建共和做出了别人无法做出的贡献。结果是无论孙文当临时大总统,还是袁世凯当大总统,都要请他出山——无法推托,就为孙文当一把实业总长,再为袁世凯当一把农商总长。他尽心尽力帮人,却总在适当的时机转身而去,不为任何人殉葬。

猜你喜欢

取士张謇科举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
小小花钱看科举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联墨双馨六
曹丕、曹植兄弟文学掾属考论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
“倒霉”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