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教师需“进退有度”

2017-03-02翟根银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5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工具人文

翟根银

摘 要:课堂教学中,对于一段文本的教学,在课改中苦苦探索的老师们一般存在以下两种问题倾向:其一,想引导却不深入,想训练却不到位,只能鸣惊收兵草草收场;其二,过犹不及,课堂失控。对于这两种现象,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正确把握好语文教学“进”“退”的尺度。

关键词:工具 人文 方法引领 多元解读

课堂教学中,对于一段文本的教学,在课改中苦苦探索的老师们一般存在以下两种问题倾向:其一,想引导却不深入,想训练却不到位,只能鸣惊收兵草草收场;其二,过犹不及,课堂失控。面对学生的个性解读或独特感受价值难断,不知所措。课堂教学进亦忧,退亦忧,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如何消融以上两种现象,真正落实课改理念,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好教学中进与退的尺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立足工具性,在方法引领中让语言训练更进一步

课例一:《小镇的早晨》(苏教版第8册)

师:教室里轻轻地飘荡着优美的朗读声,现在同学们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这么美的语言,如果不把它背下来,那就太可惜了。同学们想不想将它背下来?

生:想。

师:那我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大家再读读,争取背下来。

(教室里传来杂乱的读书、背诵声,学生各种读书的形态皆有。)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是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重要途径。将名言警句、妙语华章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学生就能较迅速的掌握语言。然而,实际教学中,背诵往往被简化为简单的机械诵读,死记硬背,成了让学生生厌头痛的痛苦折磨。

课例二:同一教学内容,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背诵指导的。

师:这么美的语言,如果能背下来,那多好啊!我们来一个背诵比赛,看看是你们背诵快,还是我的记忆好。

(师生各背3分钟,3分钟后)

师:我已经会背了,能允许我先背吗?(老师试背,并故意漏掉“沿街、一些、两座”这三个句首词语)

生:老师,你背的时候漏了“沿街、一些、两座”这三个句首词语。

师:谢谢同学们的提醒。请帮一下忙,把我漏掉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这三个词都是句子开头的词语,句首词在背诵时往往容易忽视。背诵时,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写在纸上以便提醒自己,這是背诵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多积累、巧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然而如何将这一课改理念落实到位?上述两个课例中老师都注意了让学生积累、运用,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但课例一中的实践是机械的:机械的记忆,机械的模仿,机械的移植。实践活动缺乏情趣和意蕴,没有过程,缺少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调动学生投身实践的积极性。

课例二在指导学生积累运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方法的引领,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积累,运用精当。学生在巧妙的背,创造性的用的过程中涂抹下语文亮丽的底色,积淀下厚实的语文功底。课堂教学中,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训练,让课改的基本理念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落实。

二、弘扬人文性,在多元解读中用点拨引导退中求进

课例:《钱学森》(苏教版第11册)

出示: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在学生讨论了钱学森是留在美国有前途还是回国有前途,初步感知了钱学森的心理活动后教师激情引导朗读——

师:同学们,祖国是很贫穷,是很落后。但你不回去,我不回去,谁来建设祖国,祖国又怎能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又怎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假如你是钱学森,你会对留学生怎样表白?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我会很诚恳地劝他们和我一起回去,祖国需要我们!(带着诚恳的心情读)

生2:我会很激动,很兴奋,祖国解放了,人民可以当家作主了!

师:说得好,让我们听听你激动的表白!( 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读。)

生3:我很气愤!

师:气愤?别人劝你不成,你反过来劝别人回去,你会气愤吗?

生:我是为那些留学生劝我回去而气愤!

师:应该把你的气愤压回去!

(学生小脸通红,还想再说点什么,可看看老师,欲言又止——)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应该说课例中的老师找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方式,移情换位,熏陶感染,平等对话。师生间的围绕钱学森“表白”的碰撞和对话,引诱与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把,让课堂交流一步步走向精彩。案例中,教师精心地进行了情感造势和蓄积,可当学生的“气愤”偏离了教师的解读时,教师先是质疑,然后冒进地进行强势“引导”。使学生已经喷薄的情感遭遇一盆冷水,更让交流发言的同学一头雾水。很显然,学生的“气愤”在情理之中,并未偏离文本价值取向,教师的急功近利和以我为主让课堂教学人文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课堂的人文性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体现在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体现师生与文本间的真情碰撞。但这种平等和谐氛围营造的主动权在我们教师手中,课堂上,学生依然是弱势群体,教师“抢话筒”、教师给“标准答案”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学习依然是水中望月。究其主要原因我觉得不是理念的问题,而是教师心浮气躁,缺乏课堂教学的耐心和底气。

课堂上,教师要学会适度隐身,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和机会。让语文素养在深层阅读和多彩活动中同构共生,这样的课堂才会产生更多的迷人风景和不可预料的惊喜。其次,教师要学会以退为进,让每个想表达的孩子成为对话“主角”。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是学生发言的动力。可当学生的解读偏离我们的预设轨道时,切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强塞硬灌,强迫接受。更不必为了维护教师形象,死要面子,差强人意。要善于倾听学生,尊重发言,在耐心的倾听中判断,在理性的思辩中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导向和价值观。也可以退后一步冷处理,抛出自己的困惑,组织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有效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享受教师人文的关怀,使课堂不断生成新的教学增长点,引领教学走向“教是为了不教”的最佳境界。

课堂教学中,进与退是矛盾的抉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妙境界,“以退为进,见好就收”也不失为一种顾全大局的有效策略。课堂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课堂进与退的尺度,让课堂教学因为更进一步的双基训练而扎实、朴实,教师退一步的等待、宽容、倾听、欣赏而灵动鲜活。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工具人文
人文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人文绍兴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人文社科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