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状况的调研报告
2017-03-02张瑞卿
张瑞卿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交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根据民政部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902万人。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帮扶提供可靠依据,2016年8月,笔者深入到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的学校和部分农村家庭,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生活学习状况
一、基本情况
龙居镇位于东营市东营区西南部,黄河东岸,辖6个农村社区,55个行政村,常住户9900户,现有人口35600人,其中农业人口34400人,镇域面积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2.1亩。支柱产业为棉花生产和加工、蚕丝加工、农业生态园等。由于地处黄河三角洲盐碱区,农业产值较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该镇农村居民纯收入相对较低,部分富余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相约进入东营、滨州、博兴等城市,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截止到2015年底,全镇有初级中学1处,小学4处,在校学生1151人,其中,有留守儿童127人,留守儿童中,在校小学生78人,占学生总数的61.3%,在校初中生39人,占学生总数的30.4%,其他情况的10人,占学生总数的8.3%;有老人监护的99人,占77.95%,寄养他人的28人,占22.05%。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大多不好。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22%的小学生成绩较差,6%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5%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30%,15%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不多。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化程度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二)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3-14岁之间,正是情感、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父母聚少离多,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据调查显示,有66%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每月见面少于3次,31%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季度见面不超过5次;50%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方式主要是电话。据统计,出现性格孤僻、自私、偏执、冷漠、柔弱、不合群等不良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56.3%。
(三)留守儿童道德品行存在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品行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四)留守儿童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周末、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触电、溺水、交通等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都比较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见面少、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关心少,有的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引导。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课堂以外的教育措施力不从心。近年来,各农村学校也探索出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但对课堂以外的教育力不能及。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很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但由于学生多,学校教学任务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关爱不可能做到一人不漏。三是由于农村学校客观条件限制,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很难抽出专门的师资力量在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对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正面引导力度不够。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受“金钱万能”等错误思想和学习吃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年龄稍大的留守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逃学或辍学到附近小作坊打工挣取零花钱,机器伤人事件时有发生;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特别是网吧,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诱惑力和腐蚀性。
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环境。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素质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双管齐下,健全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硬件上,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软件上,学校通过每周班会时间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营造健康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密切沟通,实现家、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互动互联。以家庭为主体,配合学校和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关心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尽可能多的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師经常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开发他们的智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四)结对帮扶,发挥好高中生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特殊作用。高中生在年龄上与大多数留守儿童差别不大,交流障碍少,可利用寒暑假及周末时间组织高中在校生,走进乡村学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学业功课辅导、扶贫济困救助、独立人格培育等,结成帮扶伙伴,建立起长效结对帮扶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进步创造条件,逐步使他们走上健康快乐的成长轨道,最终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山东 寿光 2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