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7-03-02王静王义坤

山东青年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中华传统

王静 王义坤

摘要: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探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加强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分析高校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强和深化对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了高校工作者和教育界人士的一种共识。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组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些明确政策导向、针对发展难题、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华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硬实力”,而且需要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软实力”。为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文化方面主要有四点要求: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深入人心,二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文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下,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而道德却不断滑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的具体过程,民族复兴道路上,需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精神、思想境界,浸润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落细落小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去。

(三)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记载着既往的追求、理想,启迪、滋养着未来的奋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既包括宏观视阈下对于国家、社会、民族的重要作用,也包括微观意义上对青年大学生个体的积极作用。可归纳为:一是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共鸣,二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三是有利减少社会偏见、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四是有利于塑造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和谐人际关系和提升自身修养,五是有利于建立起高校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政府政策制度层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弘扬。如,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2006年,中央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具体部署。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等等。

(二)高校实践操作层面:全国各高校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相结合,力求相得益彰,全力推动立德树人。

一是利用基础性课程进行渗透。当前主要手段是通过课程与教材渗透的形式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高校将一些优秀的、传统的、经典的民歌民乐、民舞、戏曲、剪纸、国画等内容编入了音乐、美术和艺术教材,作为基础性的选修或主修课程内容。二是开设民族文化教育专门课程。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实现中华文化的振兴和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是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目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和学校等结合民族文化教育开展了大量工作。以上海为例,目前已编写了一批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教材供学校和学生选用,如上海市教委组织专家集体编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课本》、华东理工大学教师编撰的《中国文化导论》等。三是结合节日与活动开展文化专题教育。中华传统节日以及重大活动等都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有利时机和典型素材。例如,中北大学以“太行精神”为核心的革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湖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推进妈祖文化“四进”校园、龙岩学院打造客家文化育人品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依托七玄乐府对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四是形成了一批传统文件教育的特色品牌。复旦大学的京剧艺术教育活动、中山大学的诗词大赛、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传承中医国粹项目、浙江农林大学的校园农耕文化品牌活动、三峡大学的自编原创历史剧、华东理工大学的传统文化进课堂项目等,都是经典的传统文化项目的典型案例。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着眼于让师生员工享有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着眼于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目前,各个高校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进行规划,有的缺乏专门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有的文化发展规划中缺乏具体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规划。(二)统筹协调不够。从具体操作角度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共同参与,党政群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才能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序推进。而当前高校在具体操作中,却很难形成全校统一的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三)品牌建设不够。十八大提出,“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高校是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的排头兵,但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在传统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地域因素和时代背景,存在内容雷同、形式单一、内涵不深、主题不明等问题,很难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建设路径

(一)完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机制

一是构建校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创新机制。要积极挖掘、整合、盘活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搭建平台、集思广益、凝聚共识。通过建立健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通过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和完善课程体系、师资培养、校园文化及实践基地等重要环节的建设,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添助力、增合力。 二是促进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提升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共鸣,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离校教育、纪念日教育,利用典礼、仪式等推动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春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在校内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在教育中要善于根据新的形势和学生心理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传统节日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构建立体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一是强化传统文化教材、课本的编撰工作。立足于与“先哲们的对话”,要适应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和各学科,要采用适合大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规范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重新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体系。二是强化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育人效果。通过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对于优秀传统兴趣。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从社会热点问题入手,从学生的精神需求出发,发掘传统文化有生命力的内容,使千年前圣哲的睿智卓识与当代学生的思考产生碰撞,进而循其“兴奋点”,找到“共震场”。三是强化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以专家导读为主的读书讲座、专家荐书,以及读书会的经典导读活动等,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师生走近经典、潜心阅读,形成自觉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以同学读书分享、学习讨论、实践交流为主体,开展“经典导读”“图书漂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深化阅读效果;开展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文化内涵、具有价值导向的文化活动,引导师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三)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

一是创新活动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系统过程,要抓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践行”两个环节,以融入时尚文化和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高校学生参与到学习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二是创新技术载体。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题,可以采用动漫、微电影、公益广告等新媒体技术,充分表达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三是创新实践载体。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可以就地取材,依托当地富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建设实践基地、举办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宣传等途径,扩大當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兴趣。

(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

一是要在校内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拥有、接受认同并受之濡化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可以先通过建设几个优质品牌,积累一定数量的忠实粉丝,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作效应,并加以复制推广。二是要发挥大学文化辐射功能,将文化活动产品向国际友人和社会大众开放,积极推动优秀校园文化品牌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吸引更多人学习、体验、分享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 2014年“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项目撷英[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2]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DB/C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015-11-6

[3] 华东理工大学.华理传统文化进课堂十五载 立德树人载体又创新[DB/CD]. 光明教育.2015-11-25

[4] 肖建平.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的思想资源探析[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05)

[5] 鲁鹏. 品读书香,礼敬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 (04)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 200237)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