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流程及进展研究

2017-03-02王蓉

中外医疗 2016年33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院前急救进展

王蓉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流程,探讨其今后发展趋势。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首先概括了心肺复苏术的发展现状,然后对院前急救的具体流程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对超长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给药途径、心肺复苏的安全防护进行逐一讨论,并对心肺复苏技能进行科学培训。期望通过不断完善心肺复苏内容,提高患者存活率,同时,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可以逐步加大心肺复苏的培训强度,从而提高全民自身急救意识。

[关键词]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流程;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c)-0196-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e 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proce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s discussed. Through access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firstly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then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pre hospital emergency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afety of lo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training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Expectations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PR,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growing awareness of safety, can gradually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rain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ir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emergency.

[Key words] Pre hospital first ai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rocess; Progress

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1],是评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努力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复苏成功率,对展现院前急救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心脏骤停指的是[2],心脏忽然间停止跳动,导致患者心肌功能排血停止,引发身体各个脏器官,包括心脏等主要器官缺血缺氧,从而引发患者忽然死亡,因此心肺复苏很重要。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为CPR),指的是,对呼吸与心跳忽然停止的患者进行人工呼吸与胸外急救按压的急救措施。在院前急救中[3],呼吸与心脏骤停是常见病症,心肺复苏则是有效的急救手段。心肺复苏的宗旨是支持基本生命与高级生命,使大脑功能得到修复与保护,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研究资料显示,心脏停止跳动10 min后施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几乎为零,每提前1 min进行心肺复苏,可以使成功率提高10%,因此,正确开展心肺复苏能对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该文下面对CPR的急救流程与进展展开综述。

1 心肺复苏的研究

1.1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

急救复苏术最早出现于,公元800年前的《圣经》中[4],它介绍了通过口对口换气,挽救在死亡边缘的幼童,从而被定义为最早的心肺复苏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曾经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口对口呼吸可以治疗自缢症患者。1958年,美国人Pater Safar 使用了人工呼吸[5],成功急救了一名新生儿。这之后的两年时间里,Safar确认了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联合使用进行心肺复苏,从而实现了现在心肺复苏的医学基础。197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颁布了心肺复苏指南[6-7],想要在群众中普及心肺复苏。2000年,AHA制定了《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并在之后的2000年、2005年、2010年对改指南进行修订。每次颁布新指南,都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仅改变了医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还促进了心肺复苏的发展。

1.2 心肺复苏的流程进展

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让心肺复苏这项技能变得更加流畅,流程也更加简洁,有利于提升医护人员对CPR的操作技能,使培训效果变得更加突出,并且,该指南强调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使用心肺按压,以及使用心电除颤。200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将检查脉搏流程做出了简化,只要确定患者没有呼吸、咳嗽或是身体动作,就可以判断该名患者心脏骤停。2005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进一步提出[8],即便患者有间隙的咳嗽,医护人员也应该警醒患者已经出现心脏骤停现象,需要进行心肺复苏。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从中剔除了呼吸时常用的听、看、感觉等流程,这些判断耗时较长,医护人员强调在发现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急救,对没有呼吸或是呼吸异常的患者马上使用胸外按压。同時,在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最大的变化是,专家将气道-呼吸-胸外按压流程转变成胸外按压-气道-呼吸流程,减少心脏从骤停开始到胸外按压的时间。有研究资料显示,要想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关键在于胸外按压与除颤。早期胸外按压的频率为60~80次/min,1988年之后更改为100次/min;按压深度逐渐从4~5 cm改为至少5 cm。最新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注重胸外持续按压,尽量减少停顿时间。所以,团队合作能够使心肺复苏操作高质量地进行,这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一些医学使用心肺复苏仪,相较于人工胸外按压而言,有效性大大提升了。最新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出,尽早开放气道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有资料显示,器官插管可以大大增强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

1.3 心肺复苏后的电除颤

1960年,胸前锤击这个词首次面世[9],但是锤击效果并没有准确记录,锤击后33.3%的室速转变为窦性心律,33.3%没有任何反应,33.3%转变为室颤。所以,2010年推出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指出,胸前锤击不适用没有目击者的院外急救中。由于心脏骤停患者产生室颤的几率高达80%,电除颤是治疗室颤最佳方式。有研究资料显示,除颤时间每拖延1 min,心脏猝死的几率就会高达7%~10%,如果15 min后进行除颤,那么几乎不可能抢救成功。所以电除颤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10]。除颤器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单相波形、一种为双相波形,以往的除颤方式主要是单相波形,直到1996年,美国学者首次推出双相波形。单相波形的除颤计量建议为360 J,双相波形的除颤计量可以选择120~200 J。有研究资料显示,双相波形的除颤效果明显优于单相波形的除颤效果。2000年,专家一致认为,当目击或是发生院内心脏骤停时,应立即为患者提供电除颤;当未目击或发生院外心脏骤停时,特别是快速反应超过5 min者,建议在心肺复苏后5 min,再使用电除颤。

1.4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

心肺复苏技术与电除颤操作只能维持患者重要器官血液的暂时供应,所以需要辅以药物治疗,这样才能让患者保持自主呼吸,使血液流动异常得以治疗,所以,使用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线复苏药物[11],如静脉注射1 mg肾上腺素,并且每隔3~5 min重复使用一次;静脉注射40 U血管升压素;使用胺碘酮治疗室颤,使用300 mg治疗首次室速,如果没有效果,3~5 min第二次给予150 mg的胺碘酮,最大剂量为2 200 mg/d,每次注射时加入5%的葡萄糖500 mL稀释,静脉滴注。当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自主循环后,维持血压与组织灌注可以使用多巴胺,控制剂量在20~60 mg/d之间,并且加入5%的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可以静脉滴注山梗菜碱与尼可刹米。

2 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发展现状

有资料显示,我国民众对心肺复苏这项技能的掌握还不完全,很多民众没有接受过正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培训。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第一目击者”,没有办法在最佳黄金时间为心脏忽然停止跳动的患者提供心肺复苏,从而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广泛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现如今,我国对民众普及心肺复苏技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施:①建立并完善培训机构,主要由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联合完成民众的培训任务。②利用互联网建立急救机构,在医院、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场所设置培训体系,将医疗救治机构中符合资质的人员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实施网络优化培训,接受培训并完成考核的优秀人员可以通过相互教育将心肺复苏技能传递给其他社区成员。③将急救知识并入教育体系中,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急救课程,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课程讲解与模拟练习,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对社区今后开展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起到传播与推广的作用。④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不断简化[12],让接受培训的人员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⑤根据培训人员的具体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培训方针。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利用电子设备、发宣传册、媒体推广、现成模拟等多样化形式,让培训人员在不断练习中,使知识得到巩固。

3 总结与展望

没有呼吸与心跳停止,是院前急救最危急的状态,大约75%的患者死于院前,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 min内,3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2 h,所以掌握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技能可以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有效延续。现如今,国内只有一些一线城市在机场、港口、车站等地方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医疗设备,同时对相关急救人员提供现场技能培训。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完善,我国应加强各个地方的院前急救措施,在民众中普及心肺复苏技能,让心肺复苏的操作变得更加简洁、有效,向着人性化发展,从而使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凤尔稳,倪莎,李光辉,等.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3(5):318-320.

[2] 徐胜勇,于学忠.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和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2(3):330-333.

[3] 卢士云,周明浩,吉春风,等.中学校园普及心肺复苏的重要性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4(11):667-668.

[4] 李谊.有效建立开放气道技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18-20.

[5] Berg RA, Hemphill R, Abella BS, et al. Part 9: post-cardiac arrest care: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768-786.

[6] GD Perkins,IG Jacobs,VM Nadkarni,et al.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utcome Reports: Update of the Utstein Resuscitation Registry Templates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2014,63(3):233-249.

[7] Field J M ,Hazinski M F ,Sayre M R,et al. 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640-656.

[8] 張佳,刘靖圆,柯小娥,等.肝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重要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 (1):4-6.

[9] 李伟,于学忠.高渗盐干预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2015(7):302-304.

[10] 林晓鸿,刘红霞,张文馨,等.仿真模拟人在护生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0):92-94.

[11] 罗燕玲,蒋龙元.心肺复苏与线粒体功能的研究进展[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6):353-355.

[12] 周敏,何小俊.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认知和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4(18):2151-2154.

(收稿日期:2016-08-21)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院前急救进展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
耳鸣的诊断和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