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遇难烈士献上一束鲜艳的花

2017-03-02辛茜

雪莲 2017年1期
关键词:消防队员报告文学

辛茜

2015年中秋,何建明来到了天津。

那一天,这座城市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忧伤中。

8月12日23时34分06秒,相隔31秒发生的两起大爆炸,如冲天惊雷刺破静谧无辜的夜空。450吨TNT当量的爆炸品,数不清的硝酸铵、硝酸钾、易燃固体、腐蚀物,像凶残无比的猛禽怪兽,张牙舞爪地在本是繁花似锦、夜阑人静的天津港,集体发怒,释放出令人心惧胆寒的威力。

那一瞬,星月失色,天地混沌,火光映红大地,大地惊恐万状。

那一刻,强烈的冲击波,让三里路之外的门窗完全破碎、片甲不留。

很快,人们从微信、电视中看到了爆炸后的惨状,知道了消防队员牺牲的消息。人们愤怒了,不禁对政府,对有关监管机构发出了责难,甚至对消防部队指挥官的应急能力、判断力、指挥力产生了质疑。

一个半月后,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带着同样的困惑、疑虑,来到了距离事故发生地最近的八大街消防中队,见到了那一晚值班的战士张梦帆。

采访由此开始。

与此同时,伴随着痛苦体验,燃烧着毒气、硝烟,噩梦般恐怖、惊惧的爆炸现场,随着他毫无渲染痕迹、准确无误,又张弛有度、丰富、立体的笔法一一展开。

长期以来,何建明一直是站在社会前沿,正视现实,引领作家繁荣报告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自24岁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腾飞吧苍龙》开始,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从《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根本利益》《国家》《忠诚于背叛》《中国高考报告》《共和国告急》到《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特别是2003年写“非典”,2008年写“汶川大地震”,无一不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多年来,他始终以一位普通采访者的身份,热忱地关注现实、记录历史。而《爆炸现场》的创作,即是对报告文学作家情感、思想、判斷力、意志力和写作能力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令人信服的是,何建明是冷静的。他没有一味地悲伤、愤怒,也没有被当时许多慷慨激昂、振振有词的埋怨声、谴责声左右。经过深入细致地探察采访、感受的积累与升华,他很快得出了结论。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忠实而义无反顾地坚守报告文学,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立场,以感人肺腑的事件,鲜活、生动的具体人物,向中国人,向全世界人郑重宣告一个不容任何人怀疑的事实:天津消防队员在这场重大灾难事故中的表现尽职、尽责、勇敢、坚定,无可挑剔;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献身精神可歌可泣。

他深知,作家的主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事实真相;他知道,笔下的叙事和事件的原貌一定得符合事物的逻辑,不管复杂与简单、痛苦与欣慰;他了解,文学的真谛,是为了帮助人类、拯救人类,是为了告知人类,最高的利益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他也清楚,文字的力量、作家的态度、表达的思想,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以文学的美感和撼动力,强有力的事实,批判主义精神,普通人的情感,倾注全力表达思想,使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现场体验,在事实面前接受一次同样高尚的精神洗礼;他更知,如何对55秒内做好战斗准备,扑向火海的消防队员,细节的悉心描述,进行人性的探究。

为此,他认为,记录“天津大爆炸”这一重大事故的关键,不是纠结事故背后的原因和阴谋,那自有天理良心、法律审判。文学家的责任,是通过深切的感受,细致入微地叙述,讲出事实真相,表明作家对待生命、责任、文学的态度。

精神的分量重于泰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人们用心灵,用灵魂,用情感去感悟、缅怀我们的英雄,尊重每一个生命。

于是,情感体验在这部报告文学中产生了巨大作用。惊心动魄的场面、英雄的心理活动和第一时间做出的反应,都成了他关注和抒写的焦点。他克服采访过程中,消防队员被烈火灼烧后,病残的身体在他生理、心理上造成的极度痛苦和刺激,在人们欢度中秋、国庆、圣诞、春节和周末的日子里,数次赴天津港采访,对在场突出人物、事件进行调查补充、完善,最终以亲历般的体验,短短3月内,完成了一部震撼人心、靠事实说话的文学力作。

作品的震撼力、说服力、吸引力是强大的,除了事件本身的关注度,还因为它鲜活、动人的艺术表现力。

很显然,何建明的创作代表了人类、社会整体的利益。他不靠长袖善舞,也不无端说辞,而是毫不犹豫,义正词严地对社会做出公众的评价。其见解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包含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公众理想的尺度与愿望,同时也具备了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社会阅历、认识能力。

《爆炸现场》是报告文学,不是宣传品,不是伪真实,而是反思、真相,是满足大众知情权的准确报告。在这部作品中,创作者坚守真理、揭示真相,自始至终关心的是事物的本质、强大的生命力量,最优美的东西在瞬间被摧毁了的庄严之美、悲怆之情。不仅渗透了作者极度隐忍的痛苦心情,战士的勇敢顽强,还书写了这个时代,消防队员的献身精神和他们刚刚离别人世,尚存有一丝微热的身体里,放射出的壮丽与辉煌。

这是一部无法在短时间内,一口气读完的作品。每读完一章,都会唏嘘良久,情难自禁地落泪悲伤。我本人也写报告文学,我知道,写一个人的过程,即是一次情感的投入,似与被书写者有着生死离别的关联。

何建明在采访、创作中的付出是艰苦的劳动、深入的思考,承受的又何止是身心煎熬,失去年轻战士的遗恨。当他用心灵体会,用手轻轻抚摸伤员烧焦的疤痕,注视着一双双干净的眼睛、纯洁的脸庞因为这场灾难,烙上的沉重阴影时,他的内心,怎么能不为人类因金钱、利益,漠视生命、彼此戕害的现实,肝肠寸断。

叙述中,他迫切地期望人们知道,消防队员的职责,就是接到“出警”命令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灭火救灾。当时,谁都不清楚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引发爆炸,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要冲向火场,拼劲全力救出每一位有可能生还的人。

请问又有哪一场火灾,是在消防队员甄别火灾原因后,才去救人灭火的。如果是那样,大家都坐在办公室分析火灾原因好了,干嘛冲向火场做如此巨大的牺牲。更何况,有很多消防队员是在保护现场群众,督促撤离时,在接续两次大爆炸中遇难的。

10万字的报告文学对何建明来说,不算是一部大作品。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爆炸现场》是他从事非虚构类创作几十年来最刺痛他内心的一部。在那段日子里,火光与浓烟,在他眼前长久定格,肉体与烈火搏杀后的灰烬与白骨让他彻夜难眠。他的心在疼、泪在流。但,理智最终让他转换角度,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消防队员尽职尽责、尽情尽性,极其完美的表现,表明了自己尊重事实,敬畏生命的立场。

其中,富有现场感的表现力、痛楚之情,知识分子的良知。悬念、伏笔,多重线索相互呼应的文学手法,强烈地感染了阅读者,同时控制着他随时有可能爆发的愤懑情绪。

报告文学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体存在下去,是因为使命感和直面人生的意义。也许,我们真的无力阻止那些贪婪、变异的怪物,但是,不能因为如此,就丧失探究事物本质的勇气、放弃揭示社会问题的权力。

“天津大爆炸”过去了一年。

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瑞海公司严重违法违规经营,无视安全生产责任,非法建设危险货物堆场,违法违规多次变更资质经营和储存危险货物,安全管理及其混乱,致使大量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同时,暴露出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依法不依、依法不严、监管不利等问题。调查还显示,消防队员用水灭火导致加剧爆炸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消防队员在大火中的表现无可指责。

一年之后,《爆炸现场》给予我们的,依然是追问与思考,而一部文学作品抵达的艺术高度、产生的现实主义威力则永恒无限。

这是《爆炸现场》的力量,文学的力量。

它还让我有了一个心愿,期望能够在大爆炸的核心区,为牺牲在这场事故中的烈士、死难的人,献上一束鲜艳的花、美丽纯洁的花!

猜你喜欢

消防队员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浅谈面向灭火救援需求的消防救援工作最优路径
高考结束后,我终于不再当“消防队员”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消防员救火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积极探索专职消防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