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微信舆论引导策略探究

2017-03-02刘慧玲�オ�

山东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

刘慧玲�オ�

摘要:自媒体的出现为人们的言论自由提供了新的诉求渠道,潜在的社会矛盾开始在网络中酝酿发酵。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环境下,每一个人开始成为独立的信息个体,自主的获取信息或是制造信息,而微信平台因其低门槛、瞬时性以及互动性的特点使得一张图片,甚至一句话都可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微信这样的特有媒介下形成了新的舆论站队。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微信舆论;引导策略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形式,是基于网络的一种群体性事件”。那么根据一般概念的解释,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也可以归纳如下:首先在参与主体上呈现多元性、无意识性及无利益性。就当前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参与者就包含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突出显现了结构的多元化特性。而参与者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发生之初,通常采取的是浏览讯息的心态,当出现具有引导性的意见时,无论该意见是否如实反映事件本质,都会有人选择跟队赞同。随着评论数量的骤然增长,人们之间无形的潜意识以及舆论的倾向也在不断地加强,大部分人最终选择最大多数人的舆论方向。而这些事件本身对于参与者来说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更多的表现为借事件发泄不满情绪或表达大多数人的无私奉献。其次在事件的发生发展上呈现突发性、集中性以及耐久性。在网络空间中,一旦出现了存在着某种厉害关系的话题,再加上人们情绪心理意见的站队,便可以即时点燃公众舆论的导火线,从而瞬间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而这些事件的主题又具有集中性的特点,通常涉及行政执法、教育、医疗、社会弱势群体等民生利益各个方面,例如2016年11月的罗尔事件,几乎所有人朋友圈都被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大家都说每转发一次就会有机构向得白血病的小女孩捐出一元。而随着舆论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写文章的当事人罗尔的旧闻也被扒出,使得这一事件在网络引发持续的曝光率,最终事件出现大反转。舆论导向也由于事件的持续发酵从最初的献出爱心倒戈为一致谴责。再次在事件结果上呈现意见领袖及双向影响性。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网络意见领袖已经成为一个客观的存在。而相关的研究报告也认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了媒体,甚至超过政府在事件中的传播力。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场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他们大多数通过自己的意见来影响多数围观网友的潜意识心理意见,从而推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事件一旦形成,舆论通常呈现一边倒的状态,正如罗尔事件,在文章被不断转发的情况下,网民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对其进行人肉搜索,罗尔的个人信息及财产也被曝光于网络,如果这种舆论作用是在可控力的范围内,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事件真相的良性发展,但是如果超出既定范围,也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人身及隐私的侵害。

二、微信环境下的舆论传播

2016年初,企鹅智库发布了首份《微信数据化报告》,“与上一年度的调研数据相比较,用户使用微信频率呈明显增高趋势。超九成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六成以上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十次,每天超过三十次的重度用户占36%,半数以上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一小时。在每天都会使用的微信功能调查中,朋友圈、收发消息和公众号排名前三位。”也正是在微信的高频度高范围的使用情况下,微信舆论也有其传播的特点:第一是传播路径的公私结合。网络舆论在微信功能方式下的传播具体包括两大主要途径,一是从个人朋友圈转为更大多数人的扩展性的传播,也就是通过个人朋友圈实现一传十,十传百的信息流通方式。二是通过公众号的信息推送来进行信息共享,个人朋友圈进行公众号的信息分享,再由朋友圈进行第二次的信息推送。微信舆论的传播更具有公开与私人相结合的灵活性,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在朋友圈的信息推送方式,而这样的舆论传播模式也会导致某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得以散播,部分参与者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也会成为谣言的助力者。其次是传播目标的“朋友”化。微信舆论的传播不论以公众号或是以个人朋友圈的形式进行信息分享,都对用户提出了针对性的前提化要求,也就是如果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则首先要求该用户对相关的公众号进行关注,才可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个人选择的读取。而对于朋友圈的舆论信息分享则是需要与该用户成为认证的好友关系,才可以获取对方分享的舆论信息。这种具有认证身份的传播模式,也使得相关参与者对于舆论信息的分享具有更高的信任度。第三是传播内容图文并茂。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发表已不再局限于文字性的叙述,而是添加了图片、视频表情等的上传功能,朋友圈的信息分享内容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第四是传播范围交叉扩展。通过认证的好友首先分享自己的朋友圈信息,再由认证的好友将信息再次发送到朋友圈,如此扩展开来,就使得微信舆论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宽泛。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微信舆论引导策略

随着微信用户范围的不断扩大,微信舆论这种新兴的舆论载体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引导途径之一。通过对于微信舆论引导方法的相关研究,总结如下三个方面的策略:第一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在微信舆论中,网络意见领袖是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助推者,那么就要以网络意见领袖为突破口,通过对少数意见领袖的引导实现对大多数人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正面舆论引导,利用高科技的传播途径,建立正确的传播责任心,从根本上拒绝虚假消息的发布,形成微信舆论的环境自净化功能,促进微信舆论自净化的良性循环扩展传播。例如在参与某些带有批判性、否定性的舆论事件时,网络意见领袖要坚持用理性客观的态度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而另一方面,在实现自律的基础上,还要辅之以他律的作用力。也就是从相关的制度规章层面上对意见领袖进行规范,加强法律监督的力度,建立相关的规范制度,使意见领袖的言论可以在规范的制度范围内进行舆论引导。同时将规章制度与网络技术手段有效结合,对微信公众号的身份进行严格的认证,对其发布的相关信息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内容的筛选控制。第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问题。微信舆论不断滋生,要求相关部门对问题的解决也应该着力于微信环境本身,要置身微信,在微信现场进行舆论引导。将主流媒体与微信平台有效结合,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微信平台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发布具有权威性的新闻信息,同时对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再通过权威部门和专家主导性的意见指导,对微信舆论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权威的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在群体性事件的微信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微信平台树立政务微信舆论引导的主导意识,政府通过微信这一新型的言论渠道,积极建立政务微信平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利用新时代的新媒介开辟为群众服务的新途径,积极主动应对人们的质疑,运用适当的微信语言环境技巧、客观的网络图片,生动的微信表情拉近与群众的关系,积极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第三是要用实践的辩证观来解决问题,从被动解释转为主观改变。也就是从事实出发探讨相关问题,微信网络参与者与舆论事件都处在同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要改变以往从抽象的理性出发思考问题,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出发并对其进行理论修改纠正。具体到微信舆论引导中,就要做到三个方面,首先是从参与者内在矛盾以及参与者与舆论事件存在的矛盾作为出发点来看待问题。其次是通过事实总结出理论,然后再回归到指导的原则上。最后是要注重事实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对微信舆论的理论指导需要不断的给予修正与完善。思想认识的不足,引导方法的陈旧,机制的不健全,都会使微信舆论的引导工作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置身微信环境本身,用实践观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通过各个方面相互配合补充,不断完善,使得微信舆论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奥尔波特等著.劉水平,梁元元,黄鹂译.《谣言心理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第 23 页。

[2]曹嘉霖.网络群体事件演化机理研究.[硕士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3]杜阿宁.互联网舆情信息挖掘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4]方田,刘荔,孙永军.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J].新闻前哨,2011,(10):87~88.

[5]孟庆英.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及预防[J].理论探索,2006,(6):136-138.

[6]高宪春.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互动机制分析[J].当代传播,2011(6).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
家庭冲突环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正面教育引导策略
初三学生情绪波动成因探析及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当代大学生网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