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蹈教学与训练的相互关系

2017-03-02周娜

艺海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学训练中国古典舞教学

周娜

〔摘 要〕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由老一辈舞蹈家们借鉴了芭蕾舞的训练体系而新创立的,在训练过程中,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一方面应遵循芭蕾基本功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还应该保留自身的风格性、民族性。这需要教师不仅对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材有充分而深刻的理解,还应掌握科学而有效的训练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教学 科学训练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由老一辈舞蹈家们借鉴了芭蕾舞的训练体系而新创立的,在训练过程中,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一方面应遵循芭蕾基本功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还应该保留自身的风格性、民族性,将民族审美、舞姿造型、体态特征、动势动律等融入基本能力的训练当中。这需要教师不仅要对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材有充分而深刻的理解,还应掌握科学而有效的训练理念与方法,在教学中融入科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在训练中紧扣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教材内容。

然而,通过进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堂进行观摩后,我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师们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安排上,具体体现在单元训练内容的训练目的不够明确、组合的编排过分追求观赏性而忽略了实用性、舞蹈训练科学理论的缺乏等。

一、弹跳的训练应明确其目的

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弹跳能力是训练的重点之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把握程度,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实施,最终呈现的结果也因此而产生差异。在基本功训练中,从舞蹈训练学的角度来看,跳跃类动作涉及力量能力、柔韧能力、灵敏能力等基本能力;从跳跃类教材的内部联系来看,小跳、中跳、大跳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在实际教学中,跳跃类教材的训练安排,尤其是小跳与中跳的训练,容易出现误区。它们并不仅仅只是个别教师所认为的那样:“中跳跟小跳差不多,只不过是中跳需要的力量大一些,需要跳得更高罢了”。如果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的“环”与“环”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那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就难免出现问题。例如,没有认清中跳与小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必然在低年级的时候缺乏一个合理的铺垫过程,导致跳跃的训练没有系统性,甚至出现断层的现象。

在低年级阶段的基础牢固的情况下,进入高年级阶段,弹跳的训练就应该是以中跳向大跳、带舞姿的跳以及向跳跃类技术技巧的方向发展。而如果学生的基础不够牢固,在此时还出现起跳时足部推地力量不足、下肢爆发性力量不够、落地时“倒脚”、甚至膝盖画圈等情况,就无法达到高年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势必影响后续教学的进度。此类情况,女班比男班更应该引起重视。

从教材来看,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跳跃类教材在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是十分明确的。在小跳的训练阶段应该着重解决踝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中跳的训练阶段应该着重解决大腿前群肌肉和小腿后群肌肉的力量,大跳训的练阶段应着重强调身体腾空的意识、节奏的把握以及在空中快速形成舞姿的能力。因此,在每一阶段的弹跳“开法儿”时就应该将本阶段的训练目的明确地告知学生。教师避免盲目地教,学生避免盲目地练,这能直接体现出教员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学的整体安排。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在过程中教会学生不同动作的不同用力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都能够大大地提高训练的效率。

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跳跃类动作和技术技巧也常常需要在“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中完成,这也是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与芭蕾基本功训练的区别之一。因此跳跃技巧的训练必然要根据这个特点来进行合理安排。

二、组合的编排应注重实用性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组合的编排,既要强调中国古典舞的舞种风格特性,强调头、上肢、躯干和下肢的配合,还应注重组合的实用性,而不是单一动作元素的拼贴,更要避免为了追求花哨的“组合”而组合。例如,在低年级阶段,如果擦地、小踢腿等把上组合的动作节奏、速度都偏快,无形中增加了组合的难度,很容易导致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完成动作上,而无法兼顾动作的规范和要领。又如,在五位擦地组合中,左右腿交替旁擦地,在把杆上不断变换动作方向,还要求一拍完成两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旁擦地过程中脚尖都没有绷到头,收回的时候脚后跟也没有完全收回至五位,也就是擦出和收回的动作都被偷工减料了;二是擦出的动作腿在快速的擦出收回动作交替过程中,无法做到充分地“转开”,都是脚尖内侧点地,特别是外开条件本身不够好的学生,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思考一下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也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没有严格规定动作的规范,不够注重细节,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二是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擦地组合的安排依然忽视基本的规范,一味追求组合的花哨而忽略了把上组合训练的根本目的,这样的训练也肯定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舞蹈的技巧能够达到熟练近而形成自动化的主要生理机制就是条件反射。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必须注重中枢神经和人体系统有一个逐渐适应、稳步提高的过程。尽管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规定了中班阶段技术技巧的训练要以规范为主,切忌一味追求数量,有些教师在教学时还是不免有“贪多求快”的心理。在安排技术技巧的训练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在刚“开法儿”的阶段,就直接开始在斜线上连续平转,而以绝大部分的学生实际的能力做不到连续八个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错误就显现出来了。而如果学生在重心的掌握、双脚移动的角度、立半脚尖的幅度等等还达不到规范的情况下盲目追求数量,会形成不良的动力定型,影响学生技术技巧的完成质量。

三、动作的速度、节奏、密度应遵循科学训练原理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应结合舞蹈训练科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动作的速度。在动作的“开法儿”阶段,应该着重强调动作的规格,因此在速度上应该尽量根据动作本身的特点来调整,通常以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分解动作的每一过程为佳;其次,动作的节奏。在每一个单一组合的初始阶段,通常应该给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每一次动作。最好使用中速的音乐,从两个八拍内完成的分解,到一个八拍内完成的分解,然后到四拍完成,最后当动作符合规范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节奏的连接;最后,动作的密度。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密度要根据训练内容的性质来区别对待。动力性的动作,密度越大,强度越大;静力性的动作,密度越小,强度越大。

结语

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教学与训练,二者相辅相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对科学理论的认识程度等等,都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对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而言,由于教学大纲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多,如果课时达不到足够的量,为了弥补教学时间与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教师们在安排教学时互相追赶进度,这个“超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必须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因为一套完整的教材体系,必然有其自身的科学依据。一旦作为基础性训练内容被一带而过,在低年级阶段后果的严重性也许不够明显,但往往在高年级时就成为了限制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多半是来自于对教师的模仿以及教师的讲解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正确与错误动作进行对比,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变被动为主动,就能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做到教学与训练的完美结合。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 杨鸥.舞蹈训练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 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熊家泰.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4

猜你喜欢

科学训练中国古典舞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小学体育舞蹈科学训练方法漫谈
高考体育生赛前短期训练探究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国外艺术体操科研现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