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7-03-02黄存良赵晓晨程利娜

关键词:生源新生检验

黄存良, 赵晓晨, 程利娜

(1.陕西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2.哈尔滨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黄存良1, 赵晓晨2, 程利娜1

(1.陕西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2.哈尔滨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采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来探讨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和应对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为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某高校进行随机抽样分析发现: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不容乐观,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求助”应对方式上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在其它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提出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 心理适应; 应对方式

心理适应能力是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1]。大学新生到校后都有一个心理方面适应的问题,在心理适应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具体的应对方法、手段或策略,即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发现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和良好适应密切相关,而消极无效、回避问题的应对方式则与抑郁、焦虑、不良适应相关[2]。研究表明,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促进心理健康[3]。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使高校在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更具有针对性,促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方式来适应大学生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方法,在某综合性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机械制造、体育、美术等25个专业中每专业取10名学生,共250名大学新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50份,有效问卷22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6%。其中男生126人,女生103人;理工类104人,文史类67人,文体艺术类58人;城市95人,农村134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应对方式问卷

该问卷是由1996年肖计划等人参照国内外应对方式结合我国的文化进行编制而成的,主要是用于评估个体和群体的应对行为和应对方式的特点[4]。此量表共62个条目包含解决问题、求助、退避、自责、合理化、幻想等6个分量表,每个条目后有“是”、“否”两个答案,如果选择“是”再继续进行“无效”、“比较有效”、“有效”进行评估,如果选择“否”则进行下一条目。6个分量表分别对应了6种应对方式,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表示在生活中表现出应对应激事件时成熟稳定的应对方式,“退避”、“自责”、“幻想”3个表示受试者在日常生活以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合理化”属于混合型,表示既有与“解决问题”和“求助”成熟的一面,也有“退避”、“自责”、“幻想”不成熟的一面。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该量表是由方晓义等经过访谈、预试、常模收集、信度效度收集等编制而成的,共有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7个维度,60个项目[5],来调查大学生的适应情况。 60个项目采用自陈作答形式,每个自陈式语句后面有5个选项,分别是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同意。此量表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等7个分量表。适应情况的总分的标准分在0-100分之间(0-33分表示适应差,34-50分表示适应较差,51-66分表示适应较好,67-99分表示适应好),分数越高表明适应状况越好。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实现了最初的构想效度,稳定性较强,能够反映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5]。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和相关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应对方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2.1.1 应对方式的信度检验

由于应对方式问卷是在1996年编制而成的,随着社会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该问卷是否还能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适用呢?本文在调查对象的基础上,对应对方式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各因子与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及分半信度

2.1.2 应对方式的效度检验

应对方式量表的效度检验主要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结构效度,6因素的累积解释率为42.909%。因子分析的结果也表明, 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 以上。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各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方差累计贡献率

从以上对应对方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可知,该量表的信度达到了心理测量的要求,其构想效度也比较吻合原量表的理论维度。因此,应对方式量表是可以使用的。

2.2 新生心理适应和应对方式的总体现状

表3 新生适应的总体现状

表4 新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现状

由表3可知:6%的新生心理适应差,51%的新生心理适应较差,36%的新生心理适应较好,7%的新生心理适应好。从总体上来看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情况较差,需要引起学校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根据新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现状分量表的结果可知,新生在“解决问题”分量表上得分最高,其次是“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分量表,“自责”分量表得分最少。这说明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在总体上是稳定的、成熟的、积极的,大多数能运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来处理应激问题,而采用不成熟、消极方式来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大学新生较少。

2.3 新生心理适应和应对方式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得分在性别、生源地变量上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新生心理适应总体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的适应状况好于女生。大学新生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和自我适应好于女生,而女生的满意度高于男生;男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相对强些,而女生在对自身状况的满意度上较男生更为自信;在其他维度上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总体在生源地类别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来自城市新生的心理适应最高,农村新生心理适应低。大学新生在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自我适应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城市新生的校园生活适应和自我适应高于农村新生,但是农村新生在学习适应方面显著高于城市新生,在适应的其他维度上城市新生与农村新生没有显著差异。

表5 新生心理适应得分在性别及生源地变量上的显著性检验(x±s)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新生应对方式在性别、生源地变量上t检验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新生在“求助”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平均分高于男生,在“求助”之外的其他应对方式上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在自责、幻想应对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且城市的平均分高于农村,在其他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

表6 新生应对方式得分在性别及生源地变量上的显著性检验(x±s)

2.4 新生心理适应各分量表与应对方式各分量表的相关分析

表7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分量表与应对方式分是表的相关分析表

由表7可知,“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校园生活”、“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适应总分”与 “解决问题”、“求助”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校园生活”和“满意度”与“自责”、“幻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适应总分”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2.5 大学新生不同心理适应水平的应对方式差异检验

将229名大学新生根据心理适应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取前27%为高适应组62人,后27%为低适应组62人,中间为中等适应组105人。对这三个组进行应对方式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适应水平在应对方式上差异极其显著,从平均分可以看出,高适应组在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方式上都高于中等适应组和低适应组,但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上,高适应组低于中等适应组和低适应组。也就是,选择成熟型的应对方式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较高,其次是不成熟型,混合型应对方式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最低。

表8 大学新生不同心理适应水平的应对方式显著性检验(x±s)

2.6 应对方式对新生心理适应影响程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新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具体影响,以新生心理适应总分为自变量,以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等6个分量表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9。从表中可知,解决问题、自责和退避对新生心理适应状况具有预测力,解决问题解释了心理适应变异的19%,当自责进入回归方程时,解决问题和自责两者共同解释了心理适应变异的26.8%,当退避进入回归方程时,解决问题、自责和退避三者共同解释了心理适应变异的29.8%,并且回归方程都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

表9 应对方式对心理适应的线性回归分析表

3 新生心理适应、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3.1 新生心理适应在各人口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并不乐观、心理适应问题确实存在,表现在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人际交往圈子等问题时出现心理适应不良。新生心理适应上的男女性别的差异表明:男生在心理特征上比女生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乐于接受挑战;女生普遍上适应新环境较慢,接受的过程比较缓慢;在分量表上男女生适应在“校园生活”、“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男生的平均分均高于女生的平均分,但在满意度方面,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的平均分。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男生多被灌输“男子汉、要勇敢、有担当”的思想观念,所以面对新的校园环境,男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并适应。而女生社会角色通常被定位为柔弱,需要保护照顾的,所以面对新的挑战,女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接受,但基于这种被“呵护”,女生往往拥有较好的自我满意度。这与卢春莉[1]的“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普遍高”研究结论不一致。

不同生源地的新生在心理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宋京晶等人[6]的研究结论一致,这是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提供给人的事物是不同的,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接触到的是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新鲜事物,这些是农村的单一生活条件不能比的,这些事物所形成不同的眼界和视野也是较好于农村的学生。因此,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城市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鲜事物,即生活在越大的生活圈子,也就有越好的适应能力。

3.2 新生应对方式在各人口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在求助分量表的平均得分高于男生,这与牛荣华等[7]和谢琴[8]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和社会化过程有关系。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于男女也会有不同的社会期待,男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就形成了勇敢、强硬、自强自立的性格特征,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柔弱、依赖的性格特征。在面对压力时,女性常给人柔弱、需要保护的感受,也就较多采用求助方式,同时也反映出女性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

3.3 新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分析

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有效的应对和良好适应密切相关,而消极无效的应对方式则与抑郁、焦虑、不良适应相关,这说明大学生新生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适应新的大学环境,即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关系密切,选择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的大学新生往往能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这与李俊茹[9]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是因为“应对方式是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其本质上就是一种适应过程,它是认知和行为的综合体。福克曼认为,“应对是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的或外部的、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7]当大学新生面对陌生的新环境时,必然会有环境适应的挑战,其就会运用自己的应对方式来进行调整,尽量使自我与所处环境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新生的适应,而消极无效的应对方式则会阻碍大学新生的适应。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该校学生在性别上、生源地上应对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心理适应表现出不同性别和生源上差异,该校的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较少,说明该校应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

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学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新生参加,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的水平;其次各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适应性指导;最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针对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适应讲座,通过微信、网站、宣传版等多层次多渠道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应性辅导,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合理认知并掌握应对困难的积极应对方式,提高学生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使学生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1]卢春莉.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4.

[2]郑敏,李红霞.大一新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10-14.

[3]Edwards J R, Cooper C 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98,8:1520.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5]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1.

[6]宋京晶,周蜜,施钢.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与发展特点[M]//王建中.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牛荣华,王冠军,刘冰.高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1015-1017.

[8]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49-51.

[9]李俊茹.地方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能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932-935.

[责任编辑:刘 英 责任校对:刘 英 陈 曦]

2016-11-29

2016-12-18

黄存良(1977-),男,山东菏泽人,上海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陕西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赵晓晨(1993-),女,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英语),从事英语翻译及高等教育研究;程利娜(1978-),女,河南开封人,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2016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2016A006);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建构及实施路径研究”(JYYJ2016-06),“处境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YYJ2016-04);陕西理工学院“我校心理委员工作、培训制度和实践研究”(SLGSZ2016203)

G44;G64

A

1673-2936(2017)01-0098-05

猜你喜欢

生源新生检验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重获新生 庇佑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新生娃萌萌哒
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补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