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科学家“不太冷”
——访80后科学家刘雳宇

2017-03-02蔡晓梅向燕妮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学家科学

文/本刊记者 蔡晓梅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个科学家“不太冷”
——访80后科学家刘雳宇

文/本刊记者 蔡晓梅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

刘雳宇,1980年出生,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青年“千人”电子信息组组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美癌症物理研究联盟(US-China Physical Oncology Alliance)(筹)执行主任;曾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人才奖,东京工业大学青年科学家奖。

你眼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模样?也许对生活技巧一窍不通,也许对艺术文化毫无研究,也许高冷不苟言笑,也许缺乏幽默感不懂浪漫,更或者为了工作忽略身边人……可奇怪的是,每个人小时候几乎都梦想成为他。

眼前的80后“大男孩”刘雳宇颠覆了我对科学家的想象。他很阳光,身上散发的是活泼的味道;他爱好广泛,拉小提琴、绘画、烹饪、篮球运动等信手拈来;他很爱笑,用最轻柔的话语讲出你能听懂的一切与研究相关的内容。

刘雳宇的办公室没有压抑的沉闷气息,几幅色彩亮丽的油画瞬间明亮了整个空间。他在物理和生物两个学科之间灵动,为的就是使自己的研究能有所“实用”;他想帮助患癌病人,用自己的力量给世界带去一抹希望;他简单、热情,勇敢面对世界的未知并努力试图通过科学解释出来。

“科学在大众的眼里,就像冰川上面的冰雪一样高冷。但再高冷的冰川上面,也有一大群科学家像企鹅一样,他们虽然步伐很缓慢,但是很坚定很团结,探索着这未知的冰川。如果这群科学家有一颗关怀世人的心,有一颗极力想让科技造福大众的心,那么科学的温度将不断上升,科学也就不会变得太冷。”刘雳宇如此诠释他对科学的认知。

坚持探索 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1980年,刘雳宇出生在四川成都。小时候的他对什么东西都抱有好奇心,喜欢跟器械、力学相关的一切内容,他过于爱动换来的也有父母的头疼。为了动静结合,他开始练习起小提琴,可内心的躁动一直都在,他说:“小时候看漫画,里面科学家都穿白大褂,显微镜下面,觉得科学家很酷,还可以造各种各样的东西。”

刘雳宇的父亲是修理大型冻库冷冻系统、空调系统的工程师,偶尔带着刘雳宇到工作场所,男孩子急切想动手的欲望一点也不亚于身为工程师的父亲。父亲修理机器,刘雳宇就使劲找活干,“我常常帮着拎螺丝,对这些机械原理很感兴趣,所以别人问我梦想是什么,我回答要做科学家。”

刘雳宇中学就读于学霸云集的成都外国语学校。“我不是学霸,每个单科都得过全班第一,就是没有同时得过。”刘雳宇笑着说自己不是学霸,可他明明就有着学霸的成绩而不自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却荆棘重重,但他深知如果坚持探索,就可以找到以前的人们所没有看到的另外一个世界。这也成了刘雳宇一直追求的方向。

2004年刘雳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按理说,他会在力学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可“任性”的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研究生转系学物理。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刘雳宇试图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轨迹。虽然初生牛犊不怕虎,却也遭遇了考试不及格的滑铁卢。来到物理系,刘雳宇面临着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工科学的课程对读物理系研究生根本就没用,一上课就讲量子力学,他没有任何基础,考试得了倒数第一。

一个午后,物理系系主任沈平把刘雳宇叫到办公室,温和地说道:“雳宇,你是力学出身,看来这个物理确实不适合你,你看你都考不过,你怎么做研究生呢,要不然我推荐你去机械工程系?”

刘雳宇知道沈主任是为自己着想,可喜欢挑战自我极限的刘雳宇仍旧无法放弃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望。他当即对沈主任说:“感谢沈老师对我的厚爱和关怀,若我现在同意转系,或许能发展得更好,但是我一辈子都会不甘心,假如我再咬咬牙坚持下来,我会是什么样子?”

为了破解自己的人生难题,在那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刘雳宇做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继续在物理的道路上前行。

离下一次考试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刘雳宇将所有无关的书籍锁在了柜子里,抱着几百页厚的量子力学自学起来。出乎意料的是,这三天改变了刘雳宇的人生方向。三天后,刘雳宇在突击的状态下参加了考试,因其对学习永远有无穷的动力和耐心,他把想象变成现实,拿到了100分!在物理学的道路上,他就这样坚持了下去。

动静相宜 张弛有度的科学家

2008年,刘雳宇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博士学位。随后,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博士后研究员、讲师等职务。

出国在外,除了研究,刘雳宇的一大爱好是烹饪。在他眼里,做饭也是一门科学,同样的材料每个人做出来的菜式、卖相、味道和感觉,都完全不一样。他认为,这也是一种创造,能做出好菜式的人,一般来说创造性也不会太弱。所以在科学圈里有一句话:一个好的厨师,做科学也不会做得差。

刘震宇喜欢艺术,用他的话说科学要做到让大众理解,一定要与艺术融合,论文里的图怎么搭配,色彩、细节都极其重要。科学家在工作上可以很严谨,但科学家不一定是个严肃的人,刘雳宇就是一个例子。

闲暇时间里,刘雳宇喜欢自驾出游,从拉斯维加斯到大峡谷,在沙漠里一路向北,疯狂时飙车时速接近200公里。“在沙漠里狂奔,特别喜欢那种自然奔放的感觉。”事后回想起来,刘雳宇才发觉飙车不科学,“飙车不能到沙漠里去,温度一高,轮胎易爆,在高速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侧翻。”可在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理性思维,刘雳宇也只是一个喜欢自由的80后“大男孩”,他的世界里怎么可能只有研究,还有对生活的热爱。

谈起性格,刘雳宇用“复杂”来形容自己,他好动、也喜静。在阿拉斯加坐游轮去看冰川,途经狭窄又细长的河道,刘雳宇坐在安静的角落里,看着冰川,看着傍晚缓缓昏暗下去的阳光,照在白色的雪面上,“有一层淡淡的紫色,显得特别的梦幻,游轮竟如小舟划过水面般静谧,很难想象世界上有这么安静的地方。”那一刻,刘雳宇享受着静谧的美好,心心念念着有朝一日能在这美丽如画的秘境里做着科学研究。

谈吐间,很容易被他的描述所吸引。这一刻,眼前的刘雳宇倒不像是一位科学家,更似一位文学家,用诗一般的语句来描述他眼里的世界。

刘雳宇是多面的,他会根据环境转变情绪,但有一点不变,努力协调工作与生活的状态。“做科学研究必须要很严肃,但更需要轻松的心态。如果一味的放松,那么你就无法去做严肃的研究工作;但也不能一味的严肃,这样会感受不到乐趣,也会忽略生活中的色彩。”

刘雳宇与同事探讨学习

刘雳宇在实验室

刘雳宇参加归国留学人才研修班

追求极致 用成就回馈社会

性格决定命运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但之于每个人却是再朴实不过的真理。几年前,刘雳宇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这也是全球最好的大学之一,其物理系更是闻名遐迩。

刘雳宇如果没有回国,今日的他或许在大洋彼岸的大学里做着副教授,带着学生,继续研究,选择回国只因身为中国人的使命感。“国家给予我们科研工作者莫大的信任,中央财政拨款、地方政策支持,优厚的条件能够让我们回国马上就进入状态,我们没有理由不回国效力。”

据统计,世界上每八个人死亡,就有一个人因为癌症,在中国实际这个死亡率更高。八分之一的人都因为癌症死亡,引起了刘雳宇对癌症的极大关注,他用心研究癌症,主要研究其致命性。

在研究过程中,刘雳宇每次去北大肿瘤医院,看着医院走廊里,病人及家属满是期望又带着绝望的眼神,他都永远无法忘却,那些眼神,成了他前行的动力。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造出一台更专业的诊断病人临床细胞的小型化机器?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价格便宜、使用简单、科学且标准。无论是在哪个县医院、还是在北京大医院,诊断出来的数据都是非常一致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缓解中国医疗不平衡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实实在在帮助很多没有资源、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到大城市来看病的人。

在刘雳宇的实验室,他展示了一种活细胞培养装置,腔体就架在显微镜上面。腔体里是维持着37摄氏度和5%的二氧化碳浓度,这个环境是人体内部的温度和适应的环境,癌细胞在这样模拟的人体内部环境当中,就如同在人体内部一样存活,通过芯片,就能追踪癌细胞的运动。

这个装置的用处是什么?刘雳宇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假如病人李大爷的细胞放在芯片里,通过仪器就知道癌细胞在芯片里是如何发生转移,转移多快,恶性程度有多高。相应的,可以同时给李大爷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给药的方式。“给什么样的药、什么浓度的药、多久给一次药,在芯片里可以同时测试。有点像几十个李大爷在芯片里面,同时可以找出对他来说个体化的、精准治疗的最佳方案,这是生物芯片最大的魅力。”刘雳宇兴奋地说。

在超声影像方面,刘雳宇及其研究团队也已经找到算法,把超声的影像做成三维立体的数字化影像。现在他们在跟一些一流的医院合作,通过三维影像做胎儿的疾病鉴定。“比如有没有发育缺陷,应该注意对婴儿的保护;还能追踪婴儿在母体里的位置,预测会不会出现难产,或者说避免不必要的剖腹产;还可探测对胎儿的头部怎么去保护,让母亲睡觉时候不压迫其头部。甚至可以在手机里看,也可以3D打印出小孩子的模型,做永久纪念……这一系列也是我们引申出来的研究。”科学是要独立去思考的,要独立去创新的,这个事靠不了任何人,这是刘雳宇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5年,刘雳宇到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就职,任教授,随后被任命为物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全面行政工作,这一年,他刚满34岁。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土壤,再好的种子也不能发育,刘雳宇除了感激,更多的是自豪,“有那么好的一个施展空间,就要加倍努力去创造。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不一定走别人要走的老路。”

刘雳宇眼中的老一辈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王大洐、赵九章等回国时,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就只凭借信念,就能做出很好的科研。如今,国内的研究环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所以我们现在更应该有使命感,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资源,更应该想到怎么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去回馈社会。”刘雳宇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信心。

科学家之所以迥异于常人,并非因其会思考和创造,更多是责任与使命。不求广而求精,不求宽度而求深度,成了这个“不太冷”的科学家刘雳宇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科学家科学
穿越成为科学家
为何“woman scientist(女科学家)”这个表述甚至会存在?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