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
2017-03-02王淑娟
王淑娟
(许昌市建安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许昌 461000)
羊口疮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
王淑娟
(许昌市建安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许昌 461000)
1 流行特点
羊口疮病在春季和秋季易发生,但秋季发病率高于春季.主要经病羊、带毒羊和污染的场地传入.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能感染.主要病症以发生水泡、脓疱、丘疹结痂为主,表现在唇、口腔黏膜、鼻、眼、乳房、蹄部、阴户及皮肤.由于羔羊的抵抗力差及娇嫩的体表和口腔黏膜易受到外因的创伤,所以羔羊最易感染,多发生在3~6个月龄的羔羊,呈群发趋势.成年羊感染时成散发状态,发病率低,多数经7~10d耐过.
2 临床及病理症状
羊口疮病在临床中多常见口唇最先出现病症.起初羊采食下降,精神尚可,口流黏液,翻开唇部,齿龈红肿,在羊嘴角、唇部或鼻镜部偶有红色的米粒状痘疹,继之发展成黄豆大小的丘疹,剥离丘疹皮,呈现刺状,在丘疹周围出现密集的水泡或脓疱,水泡或脓疱溃烂后形成咖啡色、褐色痂块,慢慢痂块增大、发硬、干裂.此病变若是良性发展,加上处理得当,经过7~10d痂块脱落,长出新鲜创面,逐渐自然恢复,这种情况的羊只采食量和精神状态正常.反之,不能恢复的痂块碰之易出血,血液污物与周围继续发生的水泡、脓疱、丘疹融合在一起,形成大面积黑褐色的污垢痂块,严重的波及整个唇部、鼻部、脸部,引起羊只眼睑、脸、下颌肿胀.这些痂块呈菜花状增生,质硬难以剥离,用力除去后下面呈现蜂窝状肉芽组织,用手压有恶臭脓液流出,这表明病变已达深部组织.唇部痂块的增生和肿胀造成唇部外翻,使齿龈暴露,齿龈黏膜红肿,上覆一层白色假膜,严重的齿龈溃烂露出齿根,致使羊只无法采食,最终消瘦死亡.个别发病羊阴户周围和哺乳母羊的乳房上也生有脓疱和丘疹痂块.在接诊的病例中,因口疮病毒侵袭蹄部的多发生在绵羊群中,引起羊只跛行,甚至卧地不起.
解剖病死羊,气管、肺脏出血,充血,小肠壁变薄,皱胃溃疡出血,其病理性特征病变主要是上述部位的糜烂性水疱脓疱和丘疹痂块.
3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有条件的可通过实验室诊断.在现场临诊判断时,要与其他类似症状的病加以区别,如羊痘、口蹄疫.
3.1 羊痘
羊痘的痘疹遍布全身,痘疹突出皮肤,界限明显,羊只体毛逆立,渐进性消瘦.
3.2 口蹄疫
口蹄疫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羊,体温升高,身体无毛的地方出现水泡,口腔黏膜点状溃疡,解剖发现心肌呈条状出血,"虎斑心"是口蹄疫特征性病变.
4 治疗防控
发现群体中出现个体病例时,对病羊立即隔离,并查找发病原因,切断传入途径.全群用10%聚维酮碘消毒剂1∶400倍紧急消毒,喷洒消毒后,清除干净舍内粪尿,并堆积发酵处理,用2%~3%的氢氧化钠(火碱)泼洒舍内地面和通道.
对病羊刮除病变部位的痂皮,用0.1%高锰酸钾或淡盐水清洗创面,除净脓液、水泡液,然后用5%碘酊擦拭,每天2次,擦拭后撒磺胺消炎粉于创伤面,连用2d后,改用2%紫药水涂抹,当新鲜肉芽长出时,改用青霉素或红霉素软膏涂抹,每天2~3次,直到痊愈.另外用浸满醋的干净软布反复擦拭患处,直到除去痂皮、脓液、水泡液及口腔黏膜上的白色假膜,接着在患处撒上冰硼散,每日2次,次日涂抹5%的碘酊甘油(1∶1),日涂2~3次,这两种方法在实践中效果都非常好.对蹄部病灶,用75%酒精或5%碘酊浸泡处理比较常用.严重病例要肌注或静脉滴注抗菌素(头孢噻呋钠,0.05g/kg)、抗病毒药物(复方板蓝根提取液,0.2ml/kg),同时补充能量合剂.对能吃草的羊供给适口性好、柔软、易消化的饲草.
在刮除病羊痂块时,一定要用器具把刮掉的痂皮、脓液等病料收集起来,然后集中用2%~3%的氢氧化钠消毒后再处理,否则在无形中就扩散了病毒,加大、加快了疫情的传播速度.用后的器械要严格消毒,操作时要戴手套、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在易发病季节,发现牧场上有发病羊只时,要停止放牧.不从疫区购羊.购入的羊只隔离饲养2~4w后再混群饲养.对发生过疫病的羊舍,在放入羊群前最好密闭用40%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只因外因性条件受伤.饲喂的料草要营养均衡,提高羊只体质,增强抗病力.
S858.26
B
1004-5090(2017)09-0049-01
201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