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
2017-03-02韩雷
韩 雷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1)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专题·
大学生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
韩 雷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1)
认同学认为信息接受者对信息传播者所传递信息的接收与否主要依赖于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是否与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具有一致性;另外,从认同的角度来说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要素,它们之间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爱国主义是核心,敬业是根本,诚信是基本要求,友善是外在表现,这四者共同推动公民精神的建立,以此提升大学生群体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了使认同得以形成,除发挥思政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应使校园内非学生群体如非思政教师、后勤、教辅人员以及行政人员等率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在爱国层面,应培养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在敬业层面,教师、教辅人员应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以学生为本;在诚信层面,教师应以身作则;在友善层面,教师应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友善课堂,教辅人员应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这样不仅能激发早已沉淀在同学们心底中对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而且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学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进行了部署,其中“要求高等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2013年开始至2016年,相关论文就有数百篇之多,这对于研究大学生群体如何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了使核心价值体系更具实效性,便于人民群众理解和接纳,2014年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理论内核,更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24个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内容传递给人民群众,方便人们的记忆和理解。
但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进入高校的研究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论述还较少,主要集中在宏观描述上,研究中的重点主要针对诚信、爱国这两个要素,而高校辅导员也逐渐成为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的重要范畴之一。目前来看,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一,如何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去自觉、自愿地接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分离的现象,缺少横向的互动。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群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效果,在这里,认同学就为我们提供了求解的路径。认同学在研究中更加注重行为主体的情感变化,注重行为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对于探讨如何推动大学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群体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理与逻辑演进
认同是行为客体之间对某一具体事项所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会促使客体积极地按照主体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活动。但是行为主、客体之间认同的建立并不是双方简单的信息互动,而是要遵循一定规律。
(一)认同机理发生成因分析
以认同学为视角探讨行为主体的实践动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其意指在分析当事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并以此为据制定相关策略,促使行为主体按照信息传播者的预设进行某种活动。在认同学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Tajfel,他认为:“认同是主体认识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新群体成员带给他的人文情怀和价值意义。”[1]我国学者梁丽萍依据这一原理将认同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她认为,认同是在心理认同的基础上,个体对他人或群体行为的模仿。由此可见,认同是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动,侧重于信息获得者对信息接收与否以及接受程度的相关活动。
在认同过程中,信息获得者根据信息传递者传送的信息符号进行重新编码与解码,并使之与自身的实际需要相联系,一旦二者连接成功或形成共识,信息接受者就会按照信息传递者的预期设计进行实践,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例子就是市场营销。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将认同的方式进行分类:第一类,强制性认同。信息传递者通过暴力施压等方式迫使信息获得者接收信息(如法西斯主义)。第二类,被认同。与信息获得者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利益者都在进行某种活动,而自己迫于情面而不得不接受的活动(如从众消费)。第三类,主动性认同。信息获得者根据信息传递者传播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使之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活动。在这三种认同方式中以第三种为最佳方案,因为它能够充分调动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之一,它是行为主体发自内心的行动,同外部压力和强制措施相比更具有可持续性。问题是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如何发生的呢?弗洛伊德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是建立在共同情绪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若要建立信息获得者和信息发出者之间的认同,这就使双方具有某种共性,同时也体现在信息传递者发出信息后的行为、言语等是否与信息内容相一致;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朋友、同事、师长等周边人文环境,这也是影响行为主体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万明钢所指出的:“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在情绪上的趋同”[2]。
(二)大学生群体对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逻辑演进
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四个层面。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将公民层面的价值观一同传递给学生,但忽略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仅选择某一个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要素建立认同。那么,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功能就发挥不出来,致使其功能弱化。
在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是核心,起到统摄的作用;敬业是根本,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具备的基本从业素质;诚信是基本要求;友善是外在表现,这四者相互连接、渗透共同推动公民精神的建立。爱国主义以其最大的人文关怀和国家情怀,促使每位公民都能通过认真、实干来达到敬业,如“两弹一星”精神,大庆油田的大庆精神等,同时,敬业可以深度挖掘个人的潜能,形成职业道德,在践行职业道德过程中就隐喻着诚信,而诚信之人又会在人际互动中展现出友善。但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观不是单方面的传导而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示。由此可知,作为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仅从某一方面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势必会影响其综合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促进大学生群体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应整体推进,进而达到培育公民精神之效。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进入一些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将思政教师看作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而这也就容易使该研究忽略参照系,很难触及大学生的感性层面,进言之,思政教师通过课上的言传身教已经在同学们的心里建立起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形上之维,但根据认同学的发生机理,同学们还需通过对比周边环境中的人、事、物等因素来判断是否与课上传播的信息具有一致性,如果一致则深信不疑,反之则会出现逆反,再加之大学校园生活的复杂性,难免会遇到各种与理论不一致之处,这无疑会动摇大学生对公民层面价值观的认同。为此,我们应统筹校园内各部门的力量以促进大学生群体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图1
二、大学生群体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建立——以校园生活为例
大学生群体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建立以大学校园生活为依托,从校园环境的整体出发探讨如何建立这一运行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辅导员、教师、行政部门、后勤部门等的联动,通过这些群体对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形成一种良好氛围,进而对大学生群体在践行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时形成模范和引领作用。
(一)爱国主义层面认同机制的建立
大学生群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人群,他们不仅具有理性思维,而且是未来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之一,为此更应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因为,爱国主义本身就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发展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凝结着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苦卓绝的实干精神。因此,各学院、部门应组织同学定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组织文化宣讲,参观革命老区等活动,同时开展主题鲜明的社团日活动和重点节日的庆祝活动。其次,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学校还应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使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之余亲自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这样就能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再认知,增强爱国热情。在这方面,北京科技大学创办的“求是社”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自1999年以来,该社团“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向低年级大学生和城市居民进行理论宣讲、举行辩论赛、专家讲座和求是论坛等活动,借此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3]。
最后,在民族自信和自尊心的培养方面就要扬弃崇洋媚外的心理干扰,坚持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相结合。 2013年6月3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江苏大学时就建议学校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社团来提升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为了使爱国主义不流于形式,在校园内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如英雄模范报告会、专家座谈会等,另外每年的新生军训更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的重要契机。爱国主义一旦扎根于同学们的心底就会形成一种无形之力,促使他们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正如周恩来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同学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使他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实干和敬业的真谛。
(二)敬业层面认同机制的建立
《礼记·学记》中记载:“古之教育,家有熟,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梁启超则在《敬业与乐业》中对敬业做了详细解释,认为心无旁骛便是敬业。在现代意义上“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第一要义,是对职业工作者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敬业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既是规范制度的,又是自诉自求的”[4]。在心理上表现为专业的态度去应对各项事宜,在行为上表现为对他人(非专业人员)的尊敬,在工作中表现为主体能够换位思考,主动为他人服务。更为主要之处则在于敬业是一种常态,是行为主体时刻都保持的一种状态,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这种常态亦是鼓舞人向上的动力。
大学生群体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关键就在敬业这一环节。因为敬业同其他三个环节相比,更能在日常生活中显现。敬业即是一种主体自身的心理偏好,又是一种客体言行所展现出来的外在表现,主体可以对客体的这种外在表现产生正向和负向的模仿。当主体接收到的是一种正向信息时,就会潜移默化地去模仿信息发出者的行为举止,进而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行为处事方式,即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反之,当主体接收到的是一种负面信息时,就会对原有的理论、知识等产生怀疑。在大学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群体本已具有对敬业的模糊认识,若对这种潜在的认识进行升华就需要外在的推动,而这一推动就来自于校内职能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如教师、辅导员和后勤人员等,他们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将敬业精神传递给同学们。
同校内其他工作人员相比,辅导员与同学们的接触时间最长。因此,辅导员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同学们对敬业的认知。作为辅导员应始终冠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办公时全神贯注,避免边享受边工作(如打游戏、浏览网页等),随时关注招聘、入党、课外活动、实习等与同学密切相关的各项讯息,并将这些讯息及时发送给同学们。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与在校学生的比例是1∶200,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很难做到事无巨细,为此,辅导员应组织自己的学生团队协助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工作建立起传帮带的作用。对新入职的辅导员还应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去应对学生工作。
另外,非思政专业课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课程教授来体现和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相关的著名学者、专家等先进人物,任课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某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入本次教学课程,这样既可以通过这些先进人物的经历来达到提升同学们对专业的兴趣,又可以起到提升同学们道德情操的目的,为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了心理准备。作为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充分准备,将理论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避免照本宣科、一套教案用数年的现象,在课余期间应不厌其烦地为同学解答各种问题,即使与学科不相关也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做到有求必应,以此来不断激发同学们的潜能。
校园中的后勤部门对于培养大学生群体对敬业的认同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其涉及宿管、食堂、物业园林、超市等部门,这些都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后勤工作人员的每一次接人待物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对工作的敬业与否。因此,对于后勤部门来说要时刻铭记服务宗旨,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协助同学们解决日常中的生活问题,尤其是对于大学新生更要耐心地给予帮助,为其他同学们做好示范。校园中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将敬业作为一种习惯保持下去,避免因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敬业意识,使同学们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敬业之人就在身边,敬业的行为随处可见。当敬业成为一种常态便会间接地促进诚信的形成,因为,诚信本身也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为。
(三)诚信层面认同机制的建立
做到诚信要言行一致不虚假。“但现实社会中人作为社会的一员,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时候个人的知、情、意表现为知与行之间的矛盾。”[5]为此,提升大学生的诚信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辅导员、教师应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第二,严肃考风考纪,诚信面前不讲情面,对于违反考纪的同学严加处理,情节严重者勒令其退学;第三,使诚信教育常态化,并使之成为必修课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还应为每位同学建立诚信档案,毕业时将其附在档案袋内。因此,若使诚信成为一种常态,学校还应设立学生诚信表彰机制,对那些在校期间诚信度高,乐于助人的同学进行奖励,另外,在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选中除要考虑评定人的学习成绩外,也要将诚信作为重要参评标准。诚信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对于大四即将毕业的同学至关重要。一些大四的同学为了赢得更多的面试机会,对自己在校情况进行伪造,其主要表现在仿造奖状、成绩单等行为,这样的行为虽在某一时段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但长期下来瑕疵还是会被发现的。基于此,学校可以聘请已经毕业的前辈、学长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和诚信等相关问题进行专题宣讲,以增强应届毕业生对诚信的认知。
(四)友善层面认同机制的建立
友善是公民层面价值观中最具外向性的因素,也就是说友善只有在行为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中才能显现出来。正所谓“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关系时得来的”[6]。为了营造友善的校园人文环境还应再强化校内顶层设计,通过领导层的率先垂范,形成从上至下的友善氛围,主要举措包括校情、校况的公开;行政、教辅人员在涉及学生工作时是否出于真心;作为校领导,在节假日能否对留宿的同学进行慰问;对于校内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能否采纳学生的意见,做到开门办学;对于新生入学时的寒门学子给予特殊的关照等问题。其次,作为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友善课堂设计。友善课堂的主旨是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潜能,使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下课时让同学们带着答案走出课堂,具体操作可采取分组讨论、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形式,这样既摆脱了传统单一说教,又使课堂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最后,其他教辅人员应以友善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名同学。对于大一和大四的同学更应如此,前者刚步入校园,对学校了解甚少,而后者面对就业压力、毕业论文、档案存放等多种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并耐心地解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对于学生们犯的错误要容忍并给予最大程度的帮扶。
综上所述,从大学生群体探讨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就是从外界的正向干预使得大学生群体对原已熟知的价值观更加确信。其实质在于加强大学校园中非学生群体的约束,进而形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模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更有助于对社会负面思想的抵御。
[1] [澳]迈克尔·A·豪格,等.社会认同过程[M].尚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
[2] 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3] 彭庆红.理论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J].政工研究动态,2009,(11).
[4] 张崇斌.职业道德和法制建设[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97.
[5] 张耀灿,郑永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98.
[6] 赵祥麟,石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6.
〔责任编辑:崔家善 陈奕诺〕
A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t Citizenship Levels
Han Lei
(SchoolofMarxism,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The study of recognition holds that whether the recipient of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or receives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by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or mainly depends on whether the words and deeds of the communicator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transmitted. In ad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gnition in relation to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t citizenship levels, they are not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but organically link together to form a whole. Among them, patriotism is the core, dedication is fundamental, integrity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friendship is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the four elements together can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civic spirit, and thus enhanc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cor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order to make the recognition formed, it not only plays the main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but also makes non-student groups on campus, such as n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logistics, teaching staff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to take the lead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actitioners. At the patriotic level, we should train the students of their admi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level of dedication, teachers, teaching assistants should be student-oriented and cope with their work with excellence; at the level of friendship, teachers should build professional and friendl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aff shoul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ervice. This will not only stimulate the already precipitated recognition of core values as citizens in the hearts of students, but also can be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re values; the study of recognition
2016-12-21
韩雷(1981-)男,天津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D64
A
1000-8284(2017)02-0022-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韩雷.大学生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J].知与行,2017,(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