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收入占比视角下的工会参与劳动关系治理研究

2017-03-02丁建安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劳动收入劳动者工会

杜 宇 丁建安

劳动收入占比视角下的工会参与劳动关系治理研究

杜 宇 丁建安

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与企业劳动用工成本持续上升这一矛盾现象出现有年。工会在劳动者工资、福利、收入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常态下,劳动者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供给侧改革期待工会在提升劳动者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等方面有所作为,尤其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方面,提升人力资本,增加劳动者收入。

工会职能 劳动关系 治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结构变化,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导致用工荒和招工难的现象出现,自然导致企业在劳动力用工方面的支出增加,农民工、企业工人的工资也在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统计中也出现了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现象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开展了深入研究。为什么成本增加、工资增长反而没有提升劳动收入的占比呢?用工成本增加、工资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这两种社会现象明显属于一种悖论。本文拟从这一悖论出发,分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产生的原因,结合工会发挥调整劳动者收入的职能角度,探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工会如何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作用,切实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

一、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趋势及其成因

劳动收入占比是经济统计中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劳动收入占比波动一定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影响。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经济发展进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统计资料显示,西方国家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这可能是经济增长各贡献要素间出现良性竞争的自然结果。而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甚至有“劳动收入占比连续22年出现下降”的说法。

图1 1978-2014年劳动收入展比变化趋势

1978-1986 年间,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搞活促进了物资产品的极大丰富,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劳动力投入,劳动收入占比呈攀升趋势,从现实观察和学理分析上基本上都能够得到理解和证实。在90年代初期到中叶,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国有和集体经济体制放开搞活,按劳分配原则与按生产资料分配混合运行,劳动收入占比在波折动荡中略有下降。自1995年开始,劳动收入占比进入连年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非常明显,从51.44%下降至39.74%,劳动收入占比并未出现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局面。

劳动收入占比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经济学统计现象,受到了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领域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同期统计数据,把行业垄断、对外投资、财政支出、所有制改革等因素纳入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研究视野。实际上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直接因素,是由资本收入份额持续上涨引起的,资本收入上涨的推动力量源自于市场强势垄断、企业经营利益至上、劳动力充裕、资本流动性过强等等,200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在资本过于强势的环境下,提升劳动者谈判能力,促进了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稍有缓解。2010年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入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严峻,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趋势又开始显露苗头。

二、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国际比较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趋势并不是孤立现象。在西方国家发展早期,尤其是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时,劳动收入占比与国内经济增长一般呈现负相关关系,但进入一定的发展阶段以后,劳动收入占比往往会进入非常稳定的阶段,并且并没有像中国目前这样降低至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劳动收入占比能够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在于中外发展情况的这种对比。正如卡尔多研究的典型事实,在宏观经济领域里,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大体上稳定不变。

表1 中国和部分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描述性统计(1970-2015)

整体而言,上述表中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本身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并且其波动不大,基本上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从美国的劳动收入占比情况来看,四十余年基本上没有大的波动,全部处于接近60%的水平,为全球最高,数值移动方差为0.0004,基本稳定的劳动收入占比数值在发达国家很具有代表性。

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比来看,首先是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较低,只是50%左右,比美国要低十个左右的百分点。我国从1978-2014年劳动收入占比的均值是排在倒数第二的高于意大利,但是稳定性差,这几年波动剧烈。另外,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来看,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幅度大,下降趋势明显,这一波动情况和波动趋势更值得深入研究,也更值得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领域予以关注和警醒。

三、工会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2013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出版了他多年潜心研究的力作《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该书基于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分析后认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差距即贫富差距是固有现象,竞争的市场经济无法解决财富分配不均问题,其核心原因在于资本的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强势资本的对面,是广大的劳动者。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损害的是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如何在以咆哮增长的企业和资本面前,维护自身利益,工会能否发挥作用,已经成为非常现实和紧迫的命题。

我国工会始终站在劳动者立场上,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有学者通过分析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得出分析结论认为,工会能够切实提高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工会在提升劳动者收入方面,主要是通过增加劳动需求、限制劳动供给以及向雇主索要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从而成功地提高工会成员的工资水平。有多名学者研究发现,工会建会率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二者相互影响的制度性因素就在于政府在广大职工劳动者群体中建立工会组织,提供劳动保护,增加劳动者福利,改善劳动者工资环境,有助于增加劳动者收入,从而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因此,工会在参与劳动关系治理的新职能中,截取改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趋势这一视角,工会工作大有空间可为。

四、工会职能新方向:提高劳动收入占比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在劳动关系领域,劳资对立、贫富差距、就业机会等社会矛盾日益进入问题高发期,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劳动者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利益受损、获得感降低,最终影响社会和经济增长。为此,中央提出群团改革意见,要求工会等社会团体要结合形势需求,改进工作职能,抓住发展时机,积极参与劳动关系治理,为广大职工和经济发展服务。

从我国的制度环境来看,工会参与提升劳动收入占比的途径有很多,最为根本的应该包括增加收入、提升福利和保障公平三个方面。

第一,工会能够推动收入增加。工会通过倡议立法的形式,建构了最低工资制度,通过修订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确保了工人的劳动收入能够顺利拿到,尤其是帮助农民工讨薪的政府规制建立以来,切实保障了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收入能够及时到位。

第二,工会可以推动福利提升。中国工会的体制建设特点与工作上的优良传统,保障了各级工会的各项福利措施。根据研究,工会会员身份确实能够为劳动者的福利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工会推动劳动力报酬增加、劳动保障实现、福利提升等方面。工人福利权利制度,

第三,工会将会推动社会公平。工会在敉平行业收入差距、劳动者社会保障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但在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工人工资待遇的地域环境差异、正规就业部门和非正规就业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合同工与派遣工之间同工不同酬之间的差距等等仍然大面积存在,工会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在这方面任重道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业经济受到连续冲击,劳动者的工作机会、收入水平、权益保障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下,中央提出经济转型的新常态。新形势下,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有多重任务,包括推动劳动者工资的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相协调、劳动者的权利型与权益型保障共提升、劳动者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能够均维护等等。我国工会体制存在政府、企业、行业三重建制的特征,结合这一特点,围绕提升劳动收入占比这一具体目标,工会在短期内的工作内容和改革方向为:

首先,提高工会建会率,扩大工会会员覆盖面。通过行业协会形成对劳动者利益的维护渠道,推动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劳动基准,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和权利实现途径。

其次,通过地方工会推动劳动者社保体系建设,联系地方政府部门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增加劳动者公平就业机会。发挥政府工会部门的组织协调职能,指导企业工会确保工人工资能够足额、及时发放,各种福利能够实现。

再次,供给侧改革形势下,工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尤其是体力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加强职工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强化职业技能,增加在劳动市场的议价能力,从而增加劳动收入。

[1]白重恩.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12).

[2]罗长远.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

[3]李稻葵.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下降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2).

[4]赵秋运.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新解[J].金融研究,2013(12).

[5]魏下海.工会是否改善劳动收入份额?[J].经济研究,2013(8).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央髙校科研项目基金”2015年项目(项目编号:15zy006)和2016年项目(项目编号:16zy022)的研究成果。

杜宇(198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统计学;丁建安(1984-),男,河南鹿邑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收入劳动者工会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金融发展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基于规模和结构的双重视角的研究
工会经纬
工会动态
致敬最美劳动者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下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