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红不死

2017-03-02徐永鹏

杂文月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生死场呼兰河女作家

●徐永鹏

最近,我阅读了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5卷本《萧红全集》,不由得感慨万端。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本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东北黑龙江省的呼兰河畔。由于生活的不幸,1942年,年仅31岁就英年早逝,长眠于香港的浅水湾公墓,与蓝天碧水寂寞相伴。临别时,她手书:“我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受冷遇白眼———身先死,不甘

不甘。”这位英年早逝的民国女作家,文学天赋极高,她的作品尽管没有像张爱玲一样大红大紫,但获得了众多中外文艺评论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萧红全集》收录了她留在世界上的100多万字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她那清新明丽的风格,越轨的笔致,浓郁的生活气息,牧歌式的情趣,使得她的作品富有较高的艺术性。

《生死场》是萧红一举成名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中篇小说里,她朴实的文字,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与觉醒。鲁迅先生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写道:“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己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著名文艺评论家胡风,在其《读后记》中这样写道:“《生死场》所写的农民对于家畜(羊,马,牛)的爱,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到过这样动人的诗篇。”

《生死场》的出版,在中国现代文坛里增加了一个萧红的名字。从这之后,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关心下,短短一年内,就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手》《桥》《牛车上》,散文集《商市街》等许多作品,使“横空出世”的萧红立即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红奔波于武汉、山西、重庆、香港等地,她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马伯乐》、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以及生命的最后绝唱《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儿时的回忆,描写了北中国呼兰河畔一座小城单调刻板的生活。那里的人,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愚昧、落后、精神麻木,自已创造着一幕幕的悲剧与闹剧。萧红怀着深沉的感情,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们的束缚与戗害。作品笼罩着抑郁低沉的情调。它感情醇厚,自然潇洒,文笔清丽,色彩丰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著名作家茅盾在为其书作序时,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尽管有茅盾等人的高度评价,但萧红的这部杰作却“生不逢时”,由于当时正处在全面抗战时期,抗战文学压倒一切,萧红这部没有反映抗战的小说,自然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再加上交通不便,大后方的人能读到这部作品的机会并不多,萧红的这部杰作就这样沉寂了。以至萧红在临死前仍要说出:“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身先死,不甘不甘。”

时光过去了半个世纪,人们不由又重新打量起这位早逝的著名女作家。历史是位公正的老人,被人们一度淡忘的萧红,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2000年,由内地、香港的十多位专家学者,评选了20世纪一百部优秀小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名列前十名;接着,由国内有关部门与读者投票评选的“一百年一百部优秀作品”,《呼兰河传》也名列其中。另外,反映萧红生平事迹的传记出版多达几十部。萧红,这位郁郁早逝的女作家,生前未受到的殊荣,在几十年后人们依然还给了她。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认为是“最具艺术品味的作品之一”,她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被公认为在所有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写得最好。她的作品中散发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淡淡的哀愁,感染了每个阅读者。人们感受到,萧红是不死的,她的作品是不朽的,永远有生命力的,是永远闪烁光辉的灿烂明珠。

猜你喜欢

生死场呼兰河女作家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梦游呼兰河(组诗)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现代女作家的文学交往与互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