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 知

2017-03-02吴晨璐

杂文月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空中楼阁贫民困苦

□ 吴晨璐

清人涨潮有言:“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不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该句批评了那些缺少真实生活气息的文艺作品。对于黎明百姓的困苦视而不见,对于生活中艰难的一面过度美化。

此类文艺的创作者实是对生活的困苦持“不想知道”的态度,因此无论看到多少次都不会体察真实生活。

文艺创作,该有“想知”的担当。如果仅仅是“不知”,那么大可以亲自探寻,去丰富文艺创作。另一方面,如果不仅“不知”,而且缺乏那份“想知”,那种深入生活、体察不幸的悲悯情怀,那么文艺作品怕是要成为空中楼阁了,供创作者悠悠然表现其仅成为“高雅”情趣。但因缺乏坚实的生活基础,空中楼阁终会轰然倒塌。

真实的生活体验是文艺创作者无形的财富。我想起了“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一位地道的老北京人。生活在贫民群体中,熟知贫民的生活习惯与艰难困苦,因此老舍能够写出具有“平民”气息的作品,直抵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真正体现了那份“想知”的担当。无独有偶,莫言、陈忠实也有着广泛的生活阅历,从内心深处想要深入社会生活,真实展现其丑陋的一面。这份“想知”,是一种面对真实的坦率与勇敢,是一份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担当。

若是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缺乏生活阅历,该如何呢?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当这种意识崛起了,大可不必过度悲叹之前的蒙昧状态。主动地走向广大的世界,主动地体验百姓生活的不易,只要有“想知”的欲念,那么不论这种意识多晚崛起,都不算晚。只有建立起坚实的地基,才不会形成危危高悬的空中楼阁。

当然,在“想知”的基础上,对于“已知”当有所选择。

文艺创作需要立足社会实践,不避讳其丑陋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反映美好,不给人以希望。可亲可爱的汪曾祺老先生喜欢写生活中好吃好玩的,他选择将生活中的美好带给读者;曹文轩写他困苦的童年,同时也选择展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想知”之后的选择,即对美好生活的呈现。当文艺创作有了“想知”的担当,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便会得到呈现。

猜你喜欢

空中楼阁贫民困苦
空中楼阁:利率风暴将至,哪些房地产市场风险最大? 精读
父亲(新韵)
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
深入推进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辽道宗朝“贫民”问题探析
困苦本是寻常事
他人的困苦
“喻”不惊人死不休——《灯》和《我的空中楼阁》精彩片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