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7-03-01张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8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技术教育教学

张军

摘 要:特殊教育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与课程开发都有积极的作用,如何运用这项计算机技术,逐渐摆在特教学校教师的面前,也值得我们去思索。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教学 课程 计算机技术 运用

相信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互联网+”这个概念对大家不陌生,目前已渗透到我们所处的各个行业,让我们在这个风口上感受到时代的高速发展。其实,对我们教育行业、教育者来说,我们早就站在信息技术的风口浪尖上。

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教育教学活动是多么的重要。特殊教育由于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听障、智力障碍、视障等残疾学生的心理与身体的特点,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更为十分重要。尤其在当下,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残障学生的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

一、必备的硬件与软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统一的物质条件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学校功能教室、康复设备、训练教室等教室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语言康复训练室等教室都有相应的软件包进行支持。其中律动室配备了声光电系统用计算机进行控制,个别训练室等其他功能教室也与计算机密切相关。所以建立适用于计算机信息教学用的资源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必须要花大力气立足实际,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基础之上不断整合校本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资金利用和分配计划方案,在其能力范围之内预算一定数额的资金,逐步添置更新其他辅助设备,从物质条件上保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

二、把残疾儿童身心特点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密切结合,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听障儿童感知外界事物,主要依靠视觉、皮肤觉、味觉、嗅觉器官,其中视觉器官起着主导作用。[1] 而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他们在日常活动中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而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把图像、声音、过程、文字经过加工,用生动的画面与动态的镜头,给残疾学生带进一个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有趣的知识世界。[2]

相信情景教学设计大家不会陌生。而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通过创设各种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情景,生动再现某一生活片断或过程。在聋生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应用题行程类教学,听力障碍不能充分理解反相与相向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教与学都很困难。不过通过制作PPT课件,在课件中能双击一次同时相对移动或反向移动,让听力障碍学生直接参与点击,亲身体验目标的位置动态变化,会让他们对这类问题有个深刻的理解。又比如数数的教学设计,十根小棒为一捆,一捆代表十根小棒,智力障碍学生在建立这个联系时很容易出错,但如果我们用计算机课件,对这十根小棒动态的组合为一捆时,相信他们也就不难理解。再如聋生语文课《颐和园》的教学时,如果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相应的视频录像,把颐和园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一次展现在聋生面前,再配上课文字幕,使图像与课文相互对照,形、色浑然一体,创造出“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的优美意境。那此刻的聋生仿佛置身于颐和园的美景之中,他们好像真的看到了长廊上的画,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昆明湖上的 长堤、小岛和十七孔桥。此时,聋生的感情已和作者发生了共鸣,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就会减少阅读障碍。 聋生由于受听障的影响,难以用耳朵接受外界语言的刺激,在他们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复杂,抽象程度较高,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将抽象信息转为图像有声形象信息,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教材的阅读与理解难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当然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仅能对课堂细节进行润色,还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情景编排。教师的板书与课堂作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通过残疾学生与计算机的实时交互,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面都有不错的作用与效果。但是,在实际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是不能为教学CAI的运用而生搬硬套计算机课件的,一定是为课堂的需要,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还能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创新提供源泉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有很大的投入,而且在国办发〔2014〕1号文件中提出《2014-2016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对特殊教育目标与任务作了明确的阐述。其中明确提到“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可以说明特殊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种差距在不断的缩小。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某类特殊残疾儿童个体的特殊教育需求进行教育帮助。而这种教育帮助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特殊教育网站、论坛以及特殊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平台会给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问题解决方案。通过这些资源的共享,再结合自己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制定适合本校的课程内容。这对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与残疾儿童教育质量有很重要的关系。对不同残疾类别所要进行的不同教育以及不同的行之有效的课程,可说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一个点击就能分享收到。就是在校内也要实行特殊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优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康复场景、语言训练过程等有价值的资源都要放到资源交流平台上,便于教师之问相互借鉴与交流总结。

四、同时也要注意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合理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这对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个人来,在计算机方面的技能也有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一至二门多媒体技术,像动画设计,图形处理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件的设计中人物等形象要逼真,动画播放流畅,这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教师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设计观念上,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以學生为本。特别要改变重 “教” 轻“学”的传统观念;树立系统观,使教学过程的各个过程及要素全面有机的结合;并且要分析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师生角色正确定位。其次,其实教师还要有观念上转变。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关系。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学生,往往因相关自身的认识特点及相应地障碍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困难;我们应从特殊教育相关的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要强调教师的教育技术学和学科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这项技术。再次,正确对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的伦理道德。丰富的网络资源,给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对师生的伦理道德造成了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比如像信息污染,残疾学生在上网的过程对不健康不正确的信息缺乏警觉性与过滤性,又比如像对信息的过度滥用以及牵涉到信息安全等等方面。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自觉获取有益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和有益资源,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2]

合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为残疾学生创设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学习情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残疾学生身残志坚,回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概论 朴永馨

[2]弱智儿童心理学 章永 1993

[3]靳瑞霞,徐久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6).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技术教育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探讨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基于矩阵LU分解的并行处理
政府机关档案计算机管理的有效应用分析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构建阳光体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