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缘自“细节”
2017-03-01刘志香
刘志香
科学课,从来都不简单。上好一节科学课,必然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我们深知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原先清净朴实的科学课堂转变了,追求全新理念、追求先进技术、追求课堂亮点等。在这种致力追求完美、追求热闹的途径中,我们的课堂应该关注每个教学细节,创造条件,让科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关注细节,保证教学内容的简要有效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处理。课堂时间是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因此,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会使一节课显得既充实又简约。
在《食物的消化》一课中,旨在让学生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是怎样吸收营养的,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把握住核心,课堂教学的主要线索就清晰了。
二、关注细节,追求教学环节的简洁明了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教学预设,我们应该关注细节,追求简洁,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效果。
《食物的消化》一课,教材设计了食物的旅行,观察消化流程图,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以及如何科学合理饮食的活动环节,对于学生来说,人体的消化器官并不陌生,但了解并不全面。所以,教师在执教本课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活动,整堂课从四个层次展开:
(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出示一则笑话,让学生寻找其中不科学的地方,从而导入新课。
(2)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记录纸上圈出你们认为的人体的消化器官,通过吃饼干,猜测并了解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模拟食物在食道、胃、小肠内的运动,通过观察交流,掌握消化道是如何使用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4)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谈谈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这样的课简单、实在、有效,科学探究活动起到了真正的效果。可见,教师深入研究了教材,深入浅出地将教材文本变为自己独特理解的文本,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关注细节,重视教师语言的简练深刻
“话不在多,到位就行。”科學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问题语言要有引导性,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说到底,教师的引导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
在指导学生模拟“食物在小肠中的运动”的活动时,教师借助课件告诉学生:“将一大一小两个纸团从袜筒的一端挤向另一端。”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就明白了这个模拟实验怎样操作。在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现象时,教师提问:“通过活动,你观察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纸团都能挤到另一端。”“哪个纸团更容易被挤向另一端?”教师随后告诉学生吃饭要细嚼慢咽,将食物嚼碎,这样才更容易在小肠内蠕动。
在以上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出现多余的语言,指向明确,语言简约,学生很快就能通过模拟活动知道食物在小肠中的运动方式是蠕动,生动形象。
四、关注细节,提供简易有结构的活动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替换一些和教材不同的材料,充分估计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必要时进行重新设计。
《食物的消化》一课,由于教材上的是模拟物品在消化道里的运动,一个模拟活动有三个消化器官在其中,观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将这个模拟实验进行重新设计,选取饭粒、吸管模拟食物在食道中的运动,选取纸团、袜筒模拟食物在小肠内的运动,选取青菜、面包、米饭,塑料袋模拟食物在胃里的运动。学生根据这些简单易得的材料完成了模拟实验,对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看得更清楚,节省了时间。
五、关注细节,运用简明有效的教学手段
科学课除了运用到教材外,还有许多丰富的资源,如: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等,这就使得科学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食物的消化》中,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位置时,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图片,形象具体。开展模拟活动时,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步骤,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讲解到消化腺时,教师通过视频配以科学性语言的解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多媒体,可以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僵化模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主动自觉地学习,轻松愉快地学习。
喻伯军老师说过一节课短短40分钟,长度有限,能够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主要工作做好、做到位。所以,要真正上好每一节科学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从而真正发挥探究的效应,凸显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张绪培,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