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2017-03-01官纯桂
官纯桂
摘 要:小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他们的责任心、独立性、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小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能够减轻班主任教学管理的压力。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历,认为小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要实现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析与学生群体普遍性分析并重。对个体差异性分析能够发挥好特殊个体的优势,弥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对群体普遍性的分析能够找到学生自主管理中的经验与规律。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管理;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建性工程。而完成这一事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意识、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笔者结合自己作为高年级班主任实践的经验,认为小学生高年级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个体特殊性和群体普遍性两方面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举措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一、个体特殊性与群体普遍性分析
1.个体特殊性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规划了一个完美的国家社会运作体系,富有哲学知识涵养和高尚品德的“哲学王”来管理国家,具有真诚勇敢的银质灵魂来作为国家的守卫者等。我們抛却其中政治思想从人性角度分析,柏拉图认识到人存在于群体中的特殊性,并依据这种不同特质来安排不同的工作。小学生自主管理理想化或最优化的状态便是要仔细分析班级群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以此来做出不同的施教形式和手段,从而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培养。“大五人格”理论的运用对于认识学生个体差异性有很大的启示性作用。
这一理论由雷蒙德提出,他认为人格特质分为五种,分别是外向型、情绪稳定型、开放型、随和型、尽责型。外向型的学生人格特质主要是热情、果断、勇敢;情绪稳定型学生的人格特质主要是自我意识、冲动、脆弱;开放型学生的人格特质主要是求异,富有想象;随和型的人格特质主要是谦虚、直率;尽责型的人格特质主要是公正、自律。从这些人格特质分析中找出学生的优势性格,弥补他们的性格不足,从而实现自主性管理。
2.群体普遍性分析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段一般处在9~12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一般脱离了对家长或家庭的依赖,但又未能形成很强的自主意识,即这个时候的学生还处于家庭依赖性和个体独立性的徘徊阶段。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初始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小学高年级的培养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特征。第三点,小学高年级学生还面临升学阶段的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于他们内心的紧张,也来自于家庭和老师的期望。因此,对于他们自主管理的培养要注意压力的释放。
二、自主管理引导策略
1.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为此,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对于他们自主管理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以雷蒙德“大五人格”理论为分析框架,来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人格特质自主管理性的培养。
比如,对于外向型的学生来说,他们富于活跃、热情,这类学生有很强的表现张力和领悟能力。因此,在施教过程中注重对他们宏观方向规划学习习惯,不做细节性的引导。这类性格特质的学生可以予以班级管理中心的角色。如尽责型人格特质的学生来说,正直、自律的元素多一些,可以让他们承担班级的纪律工作,做一名维护班级的秩序者。再比如,随和型性格特质的学生,性格谦虚谨慎,可以让他们承担班级各学科的学科委员工作。通过对班级每一个学生性格特质进行分析,发现每个人的突出之处并予以表现的机会和平台,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2.注重群体普遍特征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管理的引导还应注重9~12岁年龄段的群体性特征。如自信心的培养、青春期的心理辅导、家庭因素的调和。对于班主任来说,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对学生家庭因素的梳理。学生自主管理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作为班主任要重视家访作用,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家庭自主和谐环境。
注重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学生能够自主管理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身心的轻松,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青春期的他们心理和生理都或多或少有些秘密,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和学生交流,解决他们心理难题,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不断走向一个自由、独立的心理世界。
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激励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能给学生自主管理带来动力。善于去表扬自主性强的学生,以此树立形象来引导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总之,小学生高年级自主管理的引导需要从个体特殊性和群体普遍性两个角度去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两者之间要统一进行,不能人为割裂两者关系,从而导致自主管理培养的偏颇。
参考文献:
[1]孙玉环.浅谈小学生自主管理的引导[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3):115-117.
[2]聂衍刚,杨安,曾敏霞.青少年元认知、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15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