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

2017-03-01彭美华

关键词:节奏音乐幼儿

彭美华

摘要: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调节情绪,审美的功能,所谓的益智功能就是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调节情绪的功能是,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审美的功能是,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幼儿音乐表现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幼儿自主性的创作,充分地表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大胆流露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新《纲要》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那么,如何根据幼儿习得音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呢?经过五年的工作经验,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发挥音乐教育特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

一、培养幼儿音乐情趣是关键

(一) 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没有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表现的良好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言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1.从情趣出发,让幼儿得到美的启蒙

幼儿刚刚开始接触基本音阶时,我把七个音符都书写出来,让幼儿能直接地看到,然后再逐个音符教幼儿认识,可以用琴伴奏,幼儿随着唱,一段时间过后,幼儿自然能记清各音符的唱名。但是,音准问题还是掌握不好,再用这种教唱的方法自然不会引起幼儿的兴趣,这个时候,我就会用“听”为主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具体做法是: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拍一下手喊3,另一组幼儿跺一下脚唱mi;再拍一下手喊6,另一组就唱la;再拍一下喊7,另一组就唱xi……,经过这样反复的练习,既有音名、音准的变化,又有一问一答式的游戏,既训练了幼儿的音准感,又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足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2.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如:在给幼儿园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还有在《打电话》的这个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大部分的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而另一部分得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这种歌唱的方法。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好动,如果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坐着不动,她们会坐不住的,所以当孩子对一首歌曲能唱之后,就要选择适当的动作进行配合。我在教大班幼儿唱歌曲《看看谁的本领大》时,歌词是:“警察警察真威风,维持秩序管交通,护士护士多爱心,耐心细致照顾病人……”幼儿基本会唱以后,可以让孩子离开自己的座位,模仿警察、护士的动作,同时在做动作的时候,孩子们自然会表现出歌曲的强弱,因为警察的动作威风有力,护士的动作优美轻柔,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既巩固了歌曲的演唱又找到了歌曲的强弱规律。所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对幼儿来说,必须舍弃一些单调、枯燥、没有吸引力的东西,最好是让幼儿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氛围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

3.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如: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鸟儿飞来》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鳥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幼儿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鸟要飞的更漂亮的,要轻轻的";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说话的田子涵,杨润等小朋友也在活动室中间蹦跳起来……。当幼儿听到《我是小海军》的音乐时,立刻做出了小海军的动作,敬着军礼,很神气的走着,嘴里还不时的说着:"我是小海军"。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我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欣赏一首钢琴曲,幼儿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一定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要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喜欢的欲望。

4.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特有的情趣

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在活动前后教师与幼儿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的传授知识。节奏语,既要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又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在打击乐《瑶族舞曲》中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分别编上拍腿、拍肩、拍手和碰手指的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手势语,即要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小班的音乐活动中可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便能很好地把幼儿的情绪激发出来,特别是在指挥分,合唱和打击乐时,通过手势可以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因此,简明的手势(包括指挥)能启迪、激发出小朋友的情感,使其节奏统一、速度统一,从而引起老师和小朋友间的情感共鸣。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来,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快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神饱满,如:在欣赏歌曲《狮王进行曲》时,教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采飞扬的姿态,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狮王的神态,姿态;《摇篮曲》等较为柔和和抒情色彩较浓的歌曲,教师应注意运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教唱,而且要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还有如:在唱《大公鸡》和《郊游》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要运用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就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进行唱歌和随着音乐节奏去进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进行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注重技巧的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再来”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自演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6.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如在游戏中为幼儿开辟一块自由表现的舞台,为幼儿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幼儿就会在这片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孩子们年纪小,对音乐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会相互交流,还能向我征询意见。如:李悦轩小朋友就会对我说:"老师我要听《小熊跳舞》我要跳舞的……" 我问她:"为什么要听这首歌啊?"她说:"我喜欢这首歌,我会跳舞的",孩子的言语是稚嫩的,但却反映了她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欢,喜爱音乐,融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拍肩,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表演区,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在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时,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到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特征,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如:在学习歌曲《大鼓小鼓》,准备一个大鼓,一个小鼓,让幼儿用大鼓和小鼓做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到两个鼓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大鼓的声音大而强,小鼓的声音小而弱,大鼓小鼓的音色也不相同。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大鼓小鼓的音色,强弱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在音乐活动《大雨小雨》中,能让幼儿认识一些乐器,如串铃、铃鼓、鼓、沙鼓,让幼儿选择适合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三) 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的生活,反映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者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我在教幼儿唱《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在唱这首歌的时候拿出了一个做好的不倒翁,并放在了桌上,教师轻轻的推了一下不倒翁,但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很惊讶的表情都表现在了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能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二、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在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們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读者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对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其次,就是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教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教师说:“秋风一吹,树叶就要到处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幼儿说一说,这么多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会飘到了哪里呢?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房子上,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因此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 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如:在欣赏二胡曲《赛马》时,当幼儿初步感受了音乐所描绘的节日赛马欢快、热烈的景象后,让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自编故事,互相讲述,这就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经验,编出了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这使幼儿享受到了表现自我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学习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

三、运用多种方法使教学丰富而生动

(一)多媒体技术与欣赏教学有效整合, 使教学丰富而生动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为形象塑造载体,它需要欣赏者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在聆听音乐时自发地产生一种联想。由于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有限,所以在幼儿园里,音乐欣赏过程中那些无法捉摸的音乐形象经常令老师尽管费尽口舌,小朋友听起来也如坠入云雾之中。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便可将欣赏时所需要的图像、声音、色彩等信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在特定画面的引导下来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如:在欣赏《卡门序曲》时,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威武的斗牛士的形象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和遥远的。于是,笔者制作了西班牙马德里斗牛场的课件,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当马德里斗牛场的画面一出现时,孩子们都不禁被斗牛场雄伟、奇特的建筑所感染,“哇”的一声惊叹起来。而当斗牛士开始斗牛时的精彩镜头合着音乐播放出来时,孩子们变得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随着震撼的音乐跟着视频模仿起来。于是威武的斗牛士的形象在幼儿面前一下子变得清晰、直观起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而有趣。

(二)将“道具”与欣赏教学有效结合, 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意境

爱玩是每个幼儿的天性,一样物品在大人手中也许不觉得有趣,但到了幼儿手中,便如同一件宝贝,能变出不少的玩法来。采用合适的“道具”帮助幼儿感受音乐,也不失为一种化抽象为直观的好办法。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体验音乐连绵不断的、轻柔的、抒情的意境,我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一条彩带,鼓励幼儿自由地尽情地挥舞纱巾,引导他们一边倾听音乐,一边观察彩带飘落的形态。在音乐声中幼儿们创造性的玩着彩带,有的向上抛,有的旋转甩……玩得不亦乐乎。我又加以语言进行引导:“让我们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在月光下跳舞是很美的……”,幼儿们挥舞纱巾的动作变得越来越轻柔,与音乐也越来越和谐。看得出幼儿已沉醉在音乐中,他们已体会到音乐中延绵不断的、轻柔的美;又如:在欣赏德立勃的《拨弦》时,我事先和幼儿一起利用小纸盒、橡皮筋制作了简单的“六弦琴”,在欣赏音乐时,幼儿合着音乐兴致勃勃地有节奏地拨动自己的“弦乐器”,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正是这小小的“道具”,帮助幼儿理解了弦乐器中的拨弦技巧,引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无限的遐想,开启了幼儿想象的闸门。

(三)将色彩与欣赏教学有效结合, 帮助幼儿感知音乐情绪

音乐与色彩在人们的感觉上的联系是多方面的,除了音色与颜色之间的联系之外,还有曲调、和声、节奏、调性、音区等。它们都能使人与各种色彩联系起来。在历史上就曾有人把不同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与色彩联系起来,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是蓝色的,肖邦的音乐是绿色的,瓦格纳的音乐则闪烁着不同的色彩。在欣赏活动中,我尝试通过将色彩与音乐对应,来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根据蒙古民歌改编的管弦乐《森吉德玛》,具有诗画一般的气质,由于对同一旋律在速度、力度、配器上做了不同的处理,便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第一段音乐淡雅、柔和绵长;第二段音乐明朗、热烈,于是我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浅蓝和红色两种色纸,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选颜色,在听音选色的过程中,幼儿选择了将浅蓝来对应第一段音乐,将红色对应第二段音乐,颜色的暗示使幼儿很快感受到了乐曲的两种不同的情绪。

四、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一次音乐活动下来,幼儿还不记得歌词,更不用说什么有表情,有感情了。其实,这是我们老师太重视我们的教学结果了,记住歌词在歌唱中的确是关键的一步,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让幼儿记歌词,而没有帮助孩子去理解这首歌的性质,没有教给幼儿怎样唱好它的方法,那么歌唱有何意义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通道参与的乐教模式,多形式组织,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并与文学、美术作品相结合,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还应注重在我们教学中发展了幼儿什么能力,锻炼了幼儿什么技能,使幼儿获得了什么情感,形成了什么态度,并以此用来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特别爱唱流行歌曲,而且唱得有板有眼。像近期的《最炫民族风》的歌曲,哪个幼儿不会哼上几句?尽管我们知道这类歌曲不适宜幼儿,但能制止得了吗?这种现象是普遍客观地存在着,仔细寻求原因,却对我们的歌唱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幼儿其实并非真的喜欢唱这些歌曲,因为他们连其中的歌词的意思都不了解,会唱这些歌并非一日之功,一来是这些歌曲的确非常的动听,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唱;二来是受周围成人及媒体的影响、渲染,而且这些流行歌曲在某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回荡在大街小巷,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这种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幼儿会唱这些歌也就顺理成章了;三来就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相模仿学习。我们幼儿唱歌时如果记不住歌词,但只要老师把握好教学过程,使幼儿掌握歌唱的方法,就应该是成功的。在歌唱活动结束后,如果幼儿还不记得歌词,可以把这首歌的录音经常性地播放给幼儿听,使幼儿在无意中记住了歌词。其实,我们忘了还有最好的老师就是幼儿。有时,一首歌教下来,只有个别几个幼儿会唱,等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已有一大部分幼儿会唱了。那是因为幼儿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他们在相互交往中会互相学习、模仿,那就是“幼儿教幼儿”,它是成人教幼儿的有益补充,随时可教,随处可教,有时比教师教的更有效。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应更注重教与学的相互协调,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会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有位教育家曾言:“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江泽民总书记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我们歌唱教学中,不光强调歌唱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我们知道,“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声音”。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创新,独立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提供给幼儿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创编的余地,比如创编歌词、根据歌曲创编动作、用不同的形式、感情、速度演唱歌曲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创造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用以上的歌唱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我认为还不够,幼儿身上还有许多创造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在幼儿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向更深层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让幼儿的创造上一个台阶。记得在我小的时侯,最喜欢哼着完全是由自己编的不成调的歌,也就是成人认为的“瞎唱”,我想,现在的孩子接触的歌曲更多,那么尝试唱完全由自己编的歌曲的愿望会更大。俗话说:“不让下田,怎会耕田。”不让孩子去尝试、实践,怎么会知道孩子有这方面的愿望和能力,虽然孩子们不会作词,谱曲,但他们能说,会唱,那就行了。

五、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的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多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比如:讲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略了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此外,在音乐技巧的练习中,教师们也应该注意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幼儿的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注意幼儿技能技巧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对愉悦身心、调整情绪有很大的作用,作用是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幼儿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乐教育与幼儿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师本身的欣赏音乐作品的水平就必须提高,这是二者有效统一于幼儿教育过程的前提条件。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手段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音乐学习为幼儿所喜欢,教师应把握好这种优势条件,除了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之外,还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教育。

(三)丰富教师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为每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音乐活动技能是儿童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从技能技巧上看,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尽管其中可能有比较统一的倾向性,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起来,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熟悉每一个孩子、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症状,较好的把心理健康和音乐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手段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音乐学习为幼儿所喜欢,教师应把握好这种优势条件,除了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之外,还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2、《幼儿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學前教育研究》中《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策略和技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4、 朱家雄.《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8(4)

5、 张小红.《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

6、黄世勋.《学前教育》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1997(12)

7、《幼儿园教育活动参考用书 艺术领域》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2)

8、《明天幼儿教育指导丛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2006(16)

9、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12)

10、陶行知.《我们这样做老师》 幼儿教育杂志 2006(9)

猜你喜欢

节奏音乐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节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轻快漫舞
音乐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音乐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