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府部门执行力要对症下药
2017-03-01卢红屹
卢红屹
【摘要】政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要坚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树立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提升服务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人民满意度。
【关键詞】政府 执行力 扁平化 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政府部门执行力不足的根源探究
关于政府部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体制的痼疾。不同部门之间权力和责任交叉,缺乏明确的界限划分。界限模糊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责任难以追究。在设置上,缺乏对于不同责任主体及责任内容的具体界定,甚至出现责任主体交叉、重叠或者缺失的现象,呈现“一件事儿很多部门在管,却无人监管”的悖论,不仅导致相应的流程混乱,民众办事不方便,还造成了责任追究困难。这一点在我国食品监管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即缺乏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权、责、利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方面,缺乏对于地方政府违法行为的界定。另一方面,违法的成本很低或者近乎于没有成本,客观上导致了地方政府有权无责,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可依甚至有法不依。
缺乏系统、完善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各种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及在工作中应该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核心价值体系尚在探索完善中,行政文化不够系统、完善建设还较滞后。
公共精神缺失。公共精神缺失不利于政府部门执行力的提高。公共精神就是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的外在和内在表现,外在主要体现在行为上,内在则体现在性格上。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精神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因为公共精神的缺失,致使地方政府的某些行为缺乏正确的观念指导,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和放弃公共利益,背离了政策的初衷,政府执行力弱化或不尽如人意。
官僚主义和官僚作风仍然存在。个别政府部门工作方法机械、不灵活,思想僵化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更难以保障政策执行的效果。
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责任意识缺失。责任,就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儿,出了问题敢于承担。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则为积极、主动,工作中千方百计思虑周全,有条件做好工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把工作做好。现实生活中,个别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工作中推诿扯皮现象屡见不鲜。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监督机制是制约行政主体的重要外部因素,能够有效地提高行政主体的执行效率,保证执行效果。监督制度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主体无法可依,这是政府部门执行力滋生问题的土壤。监督主体乏力。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政府机关的监督机关,实际执行过程中,基于权力分配,不乏“有权无力”的现象。具体到政府机构内部,职能交叉,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仅“放不开嗓子”,更是“甩不开膀子”。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梳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改变以往政府的全能形象,构建“有限政府”,改变以往政府什么都管,什么都一把抓的现象。重视管理职能,在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的履行中更多地承担管理者的角色。同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参与社会公共服务,逐步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中剥离,着重管理和引导的职能。实现聚焦,集中力量办大事儿,提高执行力的同时,增强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专业性。
其次,科学界定政府内部各部门的职能,明确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打造权责一致的行政管理体系。梳理制定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和部门之间的流转环节,使各部门之间沟通顺畅,流转通畅,提高部门之间沟通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这是提高政府部门执行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再次,在各部门间实行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减少了流转环节和执行层次,简洁、高效,真正方便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儿、谋利益。借鉴现今企业流行的发动机文化,推行项目制,将一个个具体的职责或功能规整为项目,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培育高效的行政文化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政府各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有法可依。这是强化政府部门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制度合时合宜,具有可行性。同时,还要注意执行,确保落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次,培训公共精神,完善相应的行政规则。构建有序、高效的合作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通过各种方式宣扬。同时,对工作中出现的典型人物要及时给予表扬,充分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以激励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逐步引导其树立公共观念和服务理念。
再次,落实“两学一做”,用先进的思想武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头脑,提高其整体素质和责任意识,消除“官本位”,树立“以民为本”和“执政为民”的观念,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首先,构建健康、有效的监督网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党的监督、建立以人大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辅助的监督体系,打造有权有力的政府监督机构。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以保证监督系统有序高效运转,切实发挥效能。将执行前、执行中、执行后的各种情况都囊括其中,减少盲点和死角,提高监督的效率。
其次,重视执行过程的监督。建立检查、评估机制,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通过执行过程的监督,掌握政策推行的具体状况,承前启后,为后续推行提供方法论的借鉴和指导。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将政府的执行活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通讯工具,不定期地发布政务信息,让公众知晓政策的执行、职务的推进过程,增强执行的透明度。
再次,注重发挥社会监督主体的作用,让新闻媒介真正成为社会的喉舌,让社会公民评价与之接触的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诸如对社保办事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打分,以此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提高人民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发挥社会监督主体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引导,只有在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规整和引导下,社会监督才能科学、高效,有内涵、有深度。
政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深挖根源,找出真正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逐一治理。要坚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梳理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的关系,理顺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摒弃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树立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提升服务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人民满意度。此外,还要注意规整制约行政主体行为的外部因素,完善监督机制,还要在培训先进的行政文化理念上下功夫,不断完善监督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让政府部门各行政主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打造负责、高效的政府形象!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①莫勇波、张定安:《政府部门执行力问题的根源及强化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7期。
②包国宪、王学军:《我国政府绩效治理体系构建及其对策建议》,《行政论坛》,2013年第6期。
责编/肖晗题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