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的思考

2017-03-01蒋永文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省属高水平师范大学

蒋永文

编者按:2015年,国务院颁布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继“211”“985”工程之后,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最大的一次政府支持动作。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将重新“洗牌”。今年以来,不少地区和高校纷纷亮出举措,以期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那么,身处欠发达地区的云南高校该如何扭转多年来的被动局面,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追赶甚至反超呢?本期,我们特别约请我省高等教育界的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云南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可以概括为“四个前所未有”:一是创新定位的战略高度前所未有,二是创新驱动的政策密度前所未有,三是创新体制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四是创新创业的热度前所未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成为贯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与此相配套、相呼应,以习近平同志为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也称“双一流”建设方案。通过“双一流”建设,达到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的目标。“双一流”建设是指导未来15年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是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的“冲锋号”。“双一流”建设以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为目标,着力强化办学特色,突出学科引领作用,推进深化综合改革,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云南师范大学实际,就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在创新驱动的时代潮流中推进“双一流”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双一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设有地方文化特质的现代大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西部9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弱国发展为高等教育大国的进程中,为广袤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边疆民族地区开启民智、启迪思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特别是经过“十二五”的建设,总体实力显著增强,4所师范大学(西北师大、广西师大、贵州师大、云南师大)先后成为“省部共建”高校,进入国家和区域重点支持的行列;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学校发展硬件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西部9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经过长期学术积累,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成了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科技平台、12个教育部重点科技平台、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标志着这些学科进入高校甚至全国领先行列,形成了若干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学科。部分高校年度纵横向科研经费突破亿元,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引领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标志人才培养水平的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一批荣誉。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孔子学院等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的获得,标志着学校形成了为周边国家培养汉语人才,特别是师资人才的又一鲜明办学特色,为服务国家软实力建设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西部地方师范院校的独特优势。

可以说,通过“十二五”的建设,通过中央西部专项、省部共建、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工程等支持和自身努力,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已经成为西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区域和传承创新地方优秀文化的高等教育重镇,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这是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坚实基础。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机遇,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不应杞人忧天,更不应再次成为国家遗忘的角落。

(二)“双一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985”“211”等身份壁垒,实行高水平学科建设开放竞争,为地方师范大学充分释放了改革红利

“双一流”建设将使“身份决定资源投入”的环境发生根本变化,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存在的地方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政府资源投入存在不公平问题,地方高校只能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争不赢也必须争”“跑部钱进”“跑部要项目”的生态中艰难发展的状况將得以改变。以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和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等高水平平台为支撑的优势特色学科,只要精准定位、形成独具特色和不可替代的人才、学科和科研高峰,真正发挥出对区域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力和发展引领力,必将得到国家和区域更大力度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发展的环境将更加公平。在“双一流”建设中,无论学校先天的身份印记为何,有为才有位、能为才有资源、善为才有空间将成为发展的常态,西部师范院校应继续发扬数十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通过对优势特色学科的精耕细作,率先进入一流,将社会对学校的“西部”“地方”“师范”的传统身份烙印转化为若干或某一学科一流学术水平的认同,从而争取到国家和区域更大力度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以此确立学校的学术地位。

(三)“双一流”建设的挑战

西部9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总体办学实力不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高水平学科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管理水平较低。9所高校大部分具有高层次科技和人才培养平台支撑的学科仅是特色学科,而不是彰显一流学术水准的高水平学科。因此,在以一流学科为主要资源投入和分配杠杆的政策环境中,如果不能将学科特色转化为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将面临学术评价和学术认可度低的问题,也就不可能抓住“双一流”建设“突出绩效导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的政策红利。如何通过深化综合改革使长期学术积累形成的优势学科更“优”、特色学科更“特”,应成为“双一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西部地方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定位

(一)发展目标应定位于区域性高水平大学

“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的我国大学发展总体目标是按周期进行规划的,因此,“双一流”建设的体系设计中自然应包含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区域一流的定位。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要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加快发展,首先要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

在基本目标的确定上,我们需要反思国家和学校身处的区域最需要学校做什么?第一,必须推进中国特色、师大风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实现办学水平的高质量提升和现代大学治理能力的高层次提升。第二,必须强力提升优势特色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占据学科高地,形成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性。第三,必须发挥出对“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也就是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必须彰显在服务区域发展中的高水平。

区域性高水平大学是指在省域及具有同质性的相邻省级行政区划地区内,以其较大的学术贡献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要影响力,并由此形成若干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流学科及学术水平的大学。其特征是学术发展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学科、团队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成为区域文化中心和社会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以区域性的国际合作交流为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成为区域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发展的现状来分析,“十三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发展目标定位于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是符合发展实际的。通过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区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区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区域高水平,发挥对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将使学校真正成为凝聚地方文化特质的现代大学,从而奠定在国家一流大学体系中的地位,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办学特色应定位于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显著特征在于为西部各省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工作母机”作用。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目前云南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长、州县教育局长、中小学高级、特级教师约80%是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友。仅就服务云南基础教育发展而言,国内没有哪一所大学对云南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其他师范院校的情况也大体相同。“双一流”建设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必须抓住教师特色这个根本,稳固区域教师教育中心地位,而不是丢掉“旧饭碗”、重找“新饭碗”,应该是建设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以一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质量推动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而为西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民族整体素质提升强本固基。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同时要建设出一批与教师教育密切相关、能够支持教师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我们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学科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对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牵引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将资源更多投注于教师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注重师范生学术能力和教书育人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只有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区域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学科发展应定位于分层推进突出特色

“双一流”建设方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划也是分阶段的,要求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学科建设路径。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学术积淀,部分学科建成了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技平台及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为支撑的、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些学科进入了全国高校先进行列,代表了高校水平,“双一流”建设就是使这些学科加快进入全国一流,进而进入世界一流。

在学科建设的布局上,应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科学遴选和定位各层次学科,分层次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通过坚持不懈地建设,使一层次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列,学科团队的学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二层次学科方向团队的水平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三层次学科方向团队的水平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在省内有重大影响。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要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重点,以部分优势学科率先进入一流带动学校异军突起,坚决避免求大求全、左右摇摆和资源分配的平均主义。

三、云南师范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举措

(一)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充分释放师生群体创造活力,为“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以师生为本推进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改革,以大学价值观为导向推进评价体系改革,紧扣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推进资源调配体系改革,努力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起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系统完备、富有活力、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使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职责,每一个教职工都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清楚自己怎样做才是学校所期望的,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构成一个顺畅运行的“齿轮箱”,使学校真正和谐发展。

(二)推进人才资源配置改革,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出台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办法,以超常规的感情、超常规的力度延揽和造就杰出人才,力争在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完善人才队伍发展支撑体系,健全人才发现、培养及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年薪制、长聘体系等聘任制度,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条件倾斜、待遇倾斜,搭建开放、公平的竞争平台,为全体教师提供同等发展的机会。

(三)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着力加强国家及教育部科技平台和团队建设,全力实现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突破。分层分类推进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形成国家、西部和省域的较强学术影响力。推进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培育计划,制定特殊扶持政策,实施动态调整和竞争性支持,既重点支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也鼓励发展较好、竞争力强的学科开放竞争。强化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创新平台建设,形成较强的学科综合实力和相对优势。着力增强基础学科综合实力,特别是注重稳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地位。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學科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提高学科建设投资效益。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的跨学院教师“双聘”制度。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实施学部制改革、书院制等改革,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本硕、本硕博”课程贯通计划、“本硕及本硕博”连读计划,试点自主招生、研究生第二学位培养等项目。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全英语授课的课程和专业比例,提高学生海外游学、访学比例,开拓海外实习基地。提高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构建“互联网+教师教育”资源中心。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在言行举止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和“底色”,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五)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专职研究队伍激励机制、科研大团队引导机制、跨学科交叉研究机制。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实现学校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六)加强国际化内涵建设,提升“双一流”建设国际影响力

认真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努力推进学术研究从跟踪追赶向跨越引领转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积极探索对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提升国外办学点办学水平,发展面向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新办学点。建立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机制。探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实质性战略合作模式,针对全球顶尖大学实施高位嫁接,力争形成标志性合作办学项目。针对一些已有合作基础的世界高水平大学,特别是周边国家高水平大学,主动扩大和加深合作。面向周边国家开展以技术转让、联合开发为主的科技合作,加大国家级重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培育力度。实施全英语授课专业教师国外培训项目。扩大留学生规模,推进留学生管理改革,打造多元文化校园。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巨大需求必定将催生一大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西部高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发奋图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从边缘走向前沿和中心。

猜你喜欢

省属高水平师范大学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省属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研究
彩版作品(1)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作品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作品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m混合泳运动员技术特征研究
省属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趋势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