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定位与选择刍议

2017-03-01刘寒雁何青颖唐桂英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云南

刘寒雁+何青颖+唐桂英

2016年的高校开学季可谓是“双一流”建设的开局季。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吹响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号角。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建设原则,广东率先启动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计划以及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计划,拟在3年内分别投入50亿元和80亿元专项资金,建设7所高水平大学和7所高水平理工大学。在广东模式的激励下,北京启动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计划,上海启动“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依托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浙江、江苏、陕西、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也纷纷启动“双一流”计划。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激励之下,全国高校立足于各自的办学优势,在这个秋季纷纷亮出“双一流”竞争的“底牌”。

由于基础条件限制,云南高校竞争“双一流”的实力普遍不足,要想在这一轮“双一流”竞争中脱颖而出,既要抓住共性问题,紧扣一流标准,夯实办学基础,提高办学声誉,又要利用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强调重点要点,打造领先高地。

一、一流标准必须硬

《方案》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即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其实就是“双一流”建设中彰显中国特色的核心载体。从学术逻辑来看,“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在强调中国特色主体性的同时,必须与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标准相一致。基于世界著名学术评价机构的全球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将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质归纳为七个“具有”,即具有世界一流的办学声誉、具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具有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具有培养大批精英人才的能力、具有充足而灵活的办学资源、具有完善的管理架构、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学科是大学的细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学科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就是说,不论是部属院校还是地方院校,推进“双一流”建设,都应该以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为指向,从七个“具有”出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

在国家“985”“211”工程建设中,仅有云南大学入选“211”的现实,使云南高校错过了登上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批高速列车的机会。因此,推進“双一流”建设,要秉持“一流标准必须硬”的理念,制定一流的建设标准,配套一流的建设方案,主动走上公平的“竞技台”。

二、经费投入不能少

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谋求新发展,是今年中国高校秋季开学的关键词。在中山大学罗俊校长的开学讲话中提到了三组有关“双一流”的建设数据:一是办学经费。2015年学校决算总收入已超过68亿元,较之2014年学校决算总收入53亿元增长了28%,位列国内高校第五位。今年预算收支近80亿元,明年希望达到100亿元,具备与国内第一方阵大学办学投入基本相当的水平。二是科研投入。2015年到账科研经费达到17.4亿元,较之2014年增长了66%。三是队伍建设。2015年以来新增院士4人,新增“千人计划”人才59人,新增“长江学者”19人,新增“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7人,新增“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56人,新增国家杰青4人,新增国家优青21人。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以业绩成果和职责履行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扩大薪酬的总体投入,突出绩效导向。2015年教职员工薪酬水平有较大幅度增长。

不论从“985、211工程”的实践经验还是从中山大学的具体数据来看,“双一流”建设都是一项投入不菲的巨大工程,若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投入为依托,七个“具有”目标将无从下手。2015年,云南全省高等教育经费决算总收入为157.24亿元,其中财政性经费90.55亿元,甚至不如东部地区一所“985”高校的经费水平。因此,推进“双一流”建设,要紧扣“经费投入不能少”的这一要点,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专项支持,有效引入社会资金,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的大问题。

三、树立信心是关键

《方案》显示:“对评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要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要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

国家出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旨,就是要以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为重点,通过推行绩效评价等新机制和新方法,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差别化发展,加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内涵发展。正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所言:“‘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予以支持,将在一定程度打破院校身份壁垒。原有‘985‘211高校中水平不够的学科,也有可能失去支持机会。而其他学校原来就重点建设的学科,以及水平很高却没有纳入支持项目的学科,有可能得到支持……”目前,云南高校的民族学、生态学、冶金工程、植物保护、林业工程、林学等学科在全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医学、农学和工学等学科在东南亚、南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因此,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抓住“树立信心是关键”这一主题,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激励高校积极参与公平角逐。

四、聚焦重点不可偏

《方案》的一大创新便是“整合项目、统筹实施”。从目前已有的消息来看,“双一流”建设拟将原来的“985、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整合,统一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框架之下,扭转过去多龙治水所形成的建设类别多、经费投入散的窘境,灵活运用顶层设计和绩效评价两大“法宝”,全面实施整体性建设规划与阶段性经费投入相结合的“双一流”推进计划。国家推进“整合项目、统筹实施”的建设模式,就是要将有限的经费集中起来,通过差异化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为地方高校“借助省级统筹平台,集中优势力量,加大重点建设,攻克‘双一流堡垒”提供了行动指南。地方高校虽然从综合办学实力来看,参与“双一流”竞争的胜算不大,但田忌赛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将在原有格局下处于竞争劣势的各个参赛要素进行科学调整,主动放弃不可能获胜的竞赛项目,重点支持有条件、有特色的项目在适当的定位上参赛,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建设成果。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世界一流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对于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而言,有限的财政收入必须用在学科“刀刃”之上。因此,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把握好“聚焦重点不可偏”这一方向,加大省级统筹力度,激活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机构的存量资源,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抓好重点要点项目,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建设格局。

五、竞争优势在“两亚”

《方案》要求:“加強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加强国际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彰显中国特色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内容,追求卓越、走向世界是“双一流”建设的终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大通道,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云南正从边沿地区和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和辐射中心,发展潜力大,发展空间广。云南要利用优势,积极主动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面向印度洋周边经济圈……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教育部今年7月颁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显示:“国家将通过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等,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共同体,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明天。”发挥云南“肩挑两洋、面向三亚、地处三大经济圈结合部”通江达海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构建南亚、东南亚教育共同体,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既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题中之义,也是云南高校在“双一流”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因此,推进“双一流”建设,要聚焦竞争优势在“两亚”这一亮点,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学科高地、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逐步从中国西南走向南亚、东南亚以至世界一流的教育高地。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云南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