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起重任 落實行動 氣候承諾給企業責任帶來新啟示
2017-03-01
2013年開始出現的大面積霧霾現象,已成為常態,尤其每逢氣候峰會召開期間,更為明顯。盡快解決面臨到的氣候變化影響,已擺在各國眼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次締約方會議於2016年11月7日至18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來自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此次大會,本次氣候峰會是《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後的第一次締約方大會,旨在為落實協定提出具體行動方案,而此次全球達成的氣候承諾,又能為企業帶來什麼新啟示?
事實證明,企業對未來的發展,不再只重經濟發展而輕社會環境責任;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更要有分擔國家責任的能力,及承擔國際責任的行動。
企業不僅要承擔國家責任更要分擔國際責任
而目前新興產業正朝向綠色方向蓬勃發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必然需要綠色技術。新的學科、專業的發展,如生態保護、循環經濟、新能源、環境改善、污染治理、節能減排、垃圾處理、氣候變化應對等,或傳統學科、專業的變革,都在成為後來居上的發展機遇。積極培養服務綠色發展的人才和推動綠色科技的創新與應用,促進城市綠色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綠化,已經成為中國大陸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過去無論政府、企業,都以經濟發展為主,其他社會責任、環境發展,都被視為附帶。對無法發聲及抗議的環境,卻總是視若無睹,甚至把對環境的糟蹋,當成理所當然。結果,大自然的無聲抗議,卻用惡劣的氣候變化,來讓人們體會與感受,天災來自於人禍。工業革命後,工業發展發達,繞著地球擴張漫延,也不斷破壞與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環境,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除了不斷在耗盡資源,更將環境影響面源擴大,環境承載能力的下降,甚至迅速達到臨界,為人們的生存敲響了警鐘。
氣候治理體系將成新國際合作方向
中國大陸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積極度最高,正成為氣候治理引領者的角色;出席聯合國馬拉喀什氣候大會的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11月14日表示,建立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各方應當鞏固互信基礎、實現優勢互補、建立溝通橋樑,中國期待與相關各方攜手把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朋友圈」做大做強。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主動承擔與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願與國際社會共同促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與發展創新。
此次,馬拉喀什會議也對發達國家明確至2020年每年1000億美元長期資金承諾的出資時間表和路線圖,並提出與2020年後進一步與行動相匹配的資金支持計畫,確保氣候資金規模的持續擴大。
而發展中國家也應以合作心態,共同發聲,解決共同問題。中國大陸通過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將在發展中國家建設低碳示範區,開展適應和減緩專案,組織人員培訓,贈送節能及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設備,支持編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規劃,推廣氣候友好型技術等,為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國家和非洲國家等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
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指出,南南合作以團結、協作、互惠為基礎,具有自身優勢,是對南北合作的補充,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南南合作有助於從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兩方面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這一氣候治理體系將成新國際合作趨勢。
中國綠色發展成落實《巴黎協定》引領者
政策與市場的雙管齊下,是解決環境承載達到極限,及達成氣候承諾的重要推動力,「十三五」碳排放管理辦法的公佈,更為2017年即將啟動的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提供了可依循的規則。
《巴黎協定》國家自主貢獻研討和提出的時期,正值中國大陸制定「十三五」規劃,已經或多或少地反映到「十三五」規劃目標中,並開始實現對國民經濟和社會低碳、綠色轉型發展的引導。這些目標包括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碳強度的目標,工業、服務業節能降耗的目標,林業和濕地植被碳匯的目標,全大陸碳市場建設的目標等,可以預見,在《巴黎協定》的約束和促進下,大陸無疑將成為重要的支持力量。
中國大陸已將創新、和諧、開放、綠色、共享等五大理念作為「十三五」期間指導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五大理念,並把建立生態文明作為經濟社會轉變發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標,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
在《巴黎協定》的框架下,中國大陸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的4大目標: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在總能源中的比例提升到2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到峰值;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
中國大陸做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減排進程中,將負起落實的重任,也催促發達國家能共同完成全球氣候承諾,為全球能維持升溫在1.5度以內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