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責任感 最好的商業模式是助人
2017-03-01
週末在交大總裁班的課程上,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談論著企業戰略和商業模式創新。在VUCA——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時代背景下,過去待在舒適區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未來該何去何從是同學們最關心的議題。
企業資源與社會需求相結合
上課前一晚我剛從台灣回到上海, 在台灣那幾天除了參加股東會,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尋找基金會負責人。在兩位創辦人與候選人面對面溝通過程中,不約而同提到了「社會創新」,探索企業如何創造社會價值?並思考更多企業社會責任的可能性。
在過去生產製造型企業,只要能準時交貨,品質優良就有機會拿到大品牌的訂單,但現在工廠還需證明自己對當地環境有益、促進改善當地勞動條件、成立創新研發中心、關注環保議題、成立圖書館……等才能獲取大客戶訂單。目前市場上許多大型企業,更多在思考如何將「社會創新」融入企業戰略和商業模式, 未來的企業不僅要創造股東價值,更要為社會創造價值!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未來企業社會責任將進入一個新時代,從研發、市場行銷和人才培養角度投入企業資源,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將比單純的捐款要好很多,比如說:
1.企業社會責任的資源發揮更有效率;
2.將過去忽略的外部成本納入思考,減少產品製造、企業運作對社會造成的負擔;
3.提高產品創新性,抓住基本需求,協助解決貧窮、教育、健康的問題。
透過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創新」不僅是學術界的新熱點,也是企業新的競爭指標,及爭取新時代人才的關鍵。美國最大創投之一KPCB(凱鵬華盈)最近發佈的互聯網趨勢年度報告中指出: 30% 新世代年輕人將「有意義的工作」做為事業成功的指標,而高薪只占27%。這樣的結果說明,想要吸引好人才, 如果不想只是透過高薪,那一定要在「社會創新」多下功夫!
要實現「社會創新」,最簡單、快速,也最挑戰的就是成立「社會企業」,什麼是「社會企業」呢?簡單的說就是透過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以創造社會價值為前提,同時能創造獲利以確保「社會企業」能夠持續發展。要打造「社會企業」並不簡單,必須有公益組織的社會利益,又要有企業的獲利能力。「社會企業」與公益、慈善組織不同,後者依賴募捐能力和運營能力,社會企業強調商業模式,用產品和服務,創造穩定的獲利並兼顧社會價值。「社會企業」與傳統企業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企業追求的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社會企業則是社會價值最大化,並賺取可持續經營的合理利潤。
創立「社會企業」
如何創立「社會企業」呢?每一個社會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長期的市場趨勢,要想將它轉為商機, 創業家必須徹底了解社會問題中各方需求以及資源所在,進一步找出能夠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式。
在臺灣有位塑膠廠老闆,用一枝冰棒創立了「社會企業」翻轉了台東鹿野小鎮。台東鹿野小鎮原本是因為茶葉而出名,面對同質化高無差異的激烈競爭,大部分的茶廠陸續倒閉,大批勞工失業後找不到去處。來自台北的李銘煌原本只是想在安安靜靜的台東買棟房子度度假,結果發現周圍的鄰居當中有大量失業的茶農,他們空有一身本領卻無用武之地。更讓李銘煌驚訝的是鄰居經常送來大量好吃的新鮮水果,起初他不懂為什麼,後來才知道原來附近果園至少有5%~10%的收成賣不掉,果農將水果送鄰居也是不忍浪費……一邊是失業的茶農,一邊是心疼新鮮水果浪費的果農,面對這樣的狀況,李銘煌靈機一動想到:有水果,有人力,為什麼不能做一枝好冰棒?在食品安全越來越被社會大眾重視的大環境下,純手工、不添加任何防腐劑的果肉冰棒不正符合需求嘛!於是,廢棄的廠房,賣不掉的水果,失業勞工,組合到一起就是「春一枝冰棒」。一枝小小的冰棒解決的是農村失業和水果浪費的社會問題,帶來的影響力是為鹿野小鎮吸引來每週超過10輛遊覽車的遊客、每年減少八萬斤水果浪費和長期雇傭當地勞工。這正是所謂「社會企業」的最佳案例!
對於目前大陸的市場,我相信一定也有許多類似的商機,成功的社會創新難度雖然大,但影響力深遠,當我們在尋找轉型機會的過程中,不妨去關注那些既可以創造公共價值又可以實現永續發展能力的「痛點」,通過同理心與責任感將「痛點」轉換為「機會」,進一步找出解決方案,「社會企業」將會為「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下一步,找出一個新的思路與方向, 我深信最好的商業模式一定是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