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典故

2017-02-28王笑雨

商情 2016年50期
关键词:老庄典故白居易

[摘要]:白居易在诗歌方面成就显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学领域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白居易和老庄生活的时代虽相隔千年,但有相同之处,都处在社会动荡,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下。白居易十分推崇老庄思想,他学习和接受了老庄的许多思想,并在其诗歌中,通过典故的形式表达出来。本文对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典故进行了简要地整理和分析。

本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典故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其中研究背景从老子和庄子思想形成过程及主要表现,白居易思想形成的过程及主要表现这两方面来阐述。同时,本文还指出研究目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论述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知足保和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明哲保身的思想。第四部分论述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随缘任运的思想。第五部分论述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淡泊名利的思想。第六部分论述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祸福相倚的思想。结语的部分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中对老庄典故在白居易诗歌中所表达的五大类思想进行了宏观的梳理,并指出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 诗歌 老庄 典故

一、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老子和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年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变革的时代。周王室已失去尊严,以及对各国的控制,以致沦为附庸。诸侯、卿大夫的实力却不断的膨胀。一些富有政治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横征暴敛,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形势。面对这样的时局,那些有学识,但却在政治上失意的贵族,站在哲学和历史的高度上探讨自然规律,反思社会现象、寻求人生的意义,对生存方式有了深刻的体悟。在这个过程中,老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庄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万事万物都应该顺着道来进行,也就是顺其自然。同时,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对立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皆有利弊,应当辩证地看待事物。好的一方面包含不利的一部分,而有不利的一方面包含着好的一部分,没有单纯的利也没有单纯的弊,祸福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另外,他们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有所作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此外,他们都强调贵生处柔,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就是要以退为进,你越不争,你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在这种状态下,才更容易保全自己。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代,大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元气大伤。国力不再强盛,皇权不再集中。藩镇割据相当严重。朝廷为了巩固政权多次平藩,耗费财力物力。而各藩镇为了强化自己的实力维护自己的统治,更加重了赋役的征发和财帛的搜刮。这些做法使人民的负担日益沉重,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这个时代与老庄的时代虽相差千年,却有共同之处。早年的白居易一直致力于“兼济天下”(《孟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革政治,改善人民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现实的残酷,政治的险恶,他的愿望并沒有实现。以白居易44岁为界,仕途日渐下滑。经历过多次的政治失意和仕途的坎坷,命运多舛使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抛弃身外之物,关注内心世界。

王拾遗在《白居易传》中认为白居易的思想发展具有阶段性。“白居易最先接触的是儒家思想。其次,又接受了佛家思想。再次,道家思想给予白居易的影响,也是不小的。”王拾遗在书中还说,“综观白居易一生,思想大的变化只有一次,谪贬江州是关键性事件。当他从江州往忠州的船上,曾把前半生的生活做过检讨。白居易提出四点:一、避险知足,二、隐于朝师,三、少于全身,四、随俗浮沉。”白居易后半生的闲适生活对老庄思想,特别是对老子知足,庄子随缘遂性表现了由衷的认同。庄子主张以虚静之心体会自然与人生,不重身外之物,无累于功名富贵,淡泊名利。遂性逍遥,主张各适其性,知足保和,追求内心的自我完美,正视无待的境界。祸福相依,乐观的生活态度。

白居易和老庄生活的时代虽相隔千年,但有相同之处,都处在社会动荡,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下。白居易十分推崇老庄思想,他学习并接受了老庄的许多思想,尤其是老庄无为而治,清静寡欲,贵生处柔和祸福相倚的思想,并且在诗歌中用老庄典故的形式表现出了自己知足保和、明哲保身、随缘任运、淡泊名利和祸福相倚这五大主要思想。

本文研究目的是浅要地分析白居易诗歌中涉及老子和庄子典故的运用,更加准确地了解白居易诗歌的思想表达,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入手,进一步全面和深入地认识白居易的思想情感,并为将来研究白居易诗歌中典故的运用的课题提供可靠材料。另外,研究白居易诗歌中老庄典故的运用,从典故本身的内涵和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白居易当时身处的社会环境,希望能对未来研究唐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貌具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现状

白居易作为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并留名青史的诗人,几十年来学界对其诗歌创作的研究成果数量可观。半个世纪以来,对白居易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他的生平和家世的研究,如朱金城的《白居易研究》和王拾遗的《白居易传》;二是对他思想的研究,如褚斌杰的《白居易的人生观》和李红霞的《白居易中隐的社会文化阐释》;三是对他的文学创作的研究,而文学创作的研究又分为白居易诗论研究和作品研究,如吕世媛的《白居易讽喻诗中的用典形式及特点》和朱金城、朱易安的《读白居易诗札记》,四是对他作品版本的研究。白居易的闲适诗研究是近年学界较为重视的,如李寅生的《论白居易的闲适诗》、杜纯梓的《白居易闲适诗新探》、赵荣蔚的《论白居易后期闲适诗歌的创作心态》、毛妍君的《白居易闲适诗研究》。也有学者研究老庄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例如,赵建梅的《试论晚年白居易的自足、闲适思想》。

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从诗歌中的老庄典故的角度出发,研究老庄典故在白居易诗歌中的运用,并分析表写典故所表达的思想,以及所反映的白居易的思想。

(三)研究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查找本课题的参考资料。查阅书面和网络中有关白居易生平研究、白居易思想研究、白居易诗歌研究、老子生平及思想研究和庄子生平及思想研究的书刊杂志论文等相关文献材料。

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参考资料进行阅读,整理,并分析研究。

在白居易诗歌中查找涉及老子和庄子的典故,将其按照一定标准分类,分析其中包含老庄思想,并总结从老庄典故中反应出来的白居易的思想。

(四)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典故。查阅白居易的诗歌,将白居易诗歌中的涉及老子和庄子的典故,按照所反映出来的白居易的思想这一标准进行分类,并归纳。分析这些典故所反映的老庄的思想,以及白居易借这些老庄典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后形成结论。

二、白居易诗歌中老庄典故与知足保和思想的体现

白居易接受了老庄无为、寡欲的思想,他结合自己的生活背景和政治经历,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知足保和思想。他在许多诗歌中都运用老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这一思想。

例如,《高仆射》有两句诗,“富贵人所爱,圣人去其泰”中的“去泰”出自《老子》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圣人要去除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诗句“玄元亦有训,知止则不殆”(《高仆射》)中的“知止则不殆”出自《老子》三十二章:“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意思是名分已经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这两句是都强调要知足,不能没有节制,表达了诗人知足保和的思想。

再如,白居易在《赠吴丹》中用了四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这一思想。诗句“巧者力苦劳,智者心苦忧”中“巧劳智忧”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意思是灵巧的人感到劳累而聪慧的人觉得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填饱肚子就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没有缆索飘忽在水中的小船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能够自由遨游的人。诗中用来指急功近利的人劳体费神,无欲无求者逍遥自在。“宦途似风水,君心如虚舟”(《赠吴丹》)中“虚舟”出自《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意思是两条船并连起来渡河,如果有空船碰撞过来,即使心地最狭隘、性格最火急的人也不会发怒。庄子强调要消除忧虑之心,不统治别人,抛弃权势,摒除欲望。“泛然而不有,进退得自由”(《赠吴丹》)中“不有”出自《老子》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虽然让万物生长繁殖,产生并养育万物,但是不占为己有,作为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他们,这就叫玄德。这句话在诗中的意思是,涉及而不占有,那么进退仕途就能自由了的意思。“顾我愚且昧,劳生殊为休”(《赠吴丹》)中的“劳生”出自《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意思是说,天地给了我们一个有形的生命,要我们忙忙碌碌,人生总要老,等到老了,就让我们用死去的方式得到休息。该典故诗中指辛苦劳累的生活。诗人通过说明追求名利,貪图权势的人辛苦而不自由,来表达自己对并不是追求权势名利的“巧劳”者,满足于现在的轻松自由状态,表达自己知足常乐的心态。

诗人在《咏意》的“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句中,也用了“巧劳智忧”这个典故,它在诗中指急功近利的人劳体费神,无欲无求者逍遥自在。诗人强调,只有知足,而非“巧”或者“智”才能生活的清静自由。

另外,《冬夜》:“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中“坐忘”出自《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抛弃自己的身体,废除自己的聪明,丢掉形体和才智的束缚,与大道同一,这就是坐忘。在精神方面返璞归真,让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恬淡、清静、无为,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诗中意为不学习坐忘的心态,怎么能在寂寞中安然度过。因此诗人认为要舍弃功利心,清静无为,知足保和。

诗人在《睡起晏坐》的诗句“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和《送兄弟回雪夜》的诗句“回念入坐忘,转忧作禅悦”中也用“坐忘”这一典故表达自己知足保和的思想。

此外还有,《赠杓直》中有“况兹知足外,别有所安焉”诗句,其中“知足”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懂要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人需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这是老子处世为人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见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准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白居易正是明白了知足这一点,才生活得游刃有余。

“知分”也是白居易用来表达知足保和思想的典故之一,《咏怀》中的“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句就有这个典故。“知分”出自《庄子·秋水》:“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意思是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此有所得却不喜悦,有所失也不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是没有常规定理的。诗人在诗中回顾自己的为官生涯,虽然得失是没有定数的,一切顺其自然,满足于自己得到的东西,减少私欲才能心安。得不得志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但是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高兴或者悲伤确是不有天定的,是自己能决定的。

老子的功成身退思想也是白居易对自己知足保和思想的一种解释。在白居易的诗《不致仕》中就有体现。诗句“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中“名遂退身”出自《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意思是功成名就,退位收敛,是合于天道,即自然规律的。把握好度,适可而止。老子一方面鼓励人们积极进取,有奋斗精神,没有否定建功立业。但是,在老子眼中,功成名就应当是身退为前提的。他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当一个人获得功名利禄之后,如何不为它们所累,也就是如何既能够拿得起,又能够放得下;既能够进得去,又能够出得来;既能够身处高位,又能够适应平凡。强调的是,不做功名利禄的奴隶,要懂得全身而退的哲理。换句话说,就是人应当满足于自己得到,要知足,减少欲望。

白居易推崇老庄无为而治、知足常乐和功成身退的思想,并且在诗歌中运用“去泰”、“知止则不殆”、“巧劳智忧”、“虚舟”、“不有”、“劳生”、“坐忘”、“知足”、“知分”和“名遂退身”等出自《老子》和《庄子》的典故,表达自己知足保和的思想。

三、白居易诗歌中老庄典故与明哲保身思想的体现

白居易对老庄的贵生处柔这一思想十分赞同并且深有同感,身处官场,白居易深知生命的重要性,他认为权势名利都不重要,只有保全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他这一明哲保身的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主要运用“曳尾”(或“尾曳”)和“不才”这两个典故来辅助说明。

例如,《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的诗句“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中“曳尾”出自《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意思是这只龟,是愿意死去留下骨头而享有尊贵呢,还是宁可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呢?我們都知道,庄子的回答是,要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并且以乌龟以泥中拖着尾巴爬行而得以保全自身为楷模,强调明哲保身。这说明庄子是看中生命的,认为生命是最重要的,无论何时都应该先保全生命。白居易同意这一观点,他在诗中用麒麟、龙和乌龟对比,强调麒麟和龙虽然显赫,但被做成了脯和醢,乌龟虽然不起眼,却能因此保住生命。

这首诗作于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宰相李训与郑元济、郑注等,想杀尽掌权的宦官,风声走漏,被宦官仇士良等杀害,并连累城中许多住户,史称“甘露之变”。本诗以此为背景,表现出同情受难者的倾向,对所谓胜利者隐蔽的予以抨击。

经历了多次风浪并曾受到重大打击的诗人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昂扬斗志,明哲保身的思想成为了白居易后期人生的主导思想之一,但他并不以此沾沾自喜。“何似泥中曳尾龟”(《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是作者一种自嘲的语气,借“独善其身”(《孟子》)来表达诗人的无奈,同时显示出其未泯的良知。“他以切肤之痛去重新审视险恶之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所以说,白居易的明哲保身是一种本能的选择。

诗中较多是在诗人这种人生态度与遇难官员之间进行对比,反衬出自己的软弱,而在这种对比后,诗人终没有忘记自己政治追求。诗人的聪明之处在于,运用典故表达其思想感情,既增加了诗歌的含蓄意味,又使诗人避免了文字上的官司。

《昆仑春》的“往年因旱池枯竭,龟尾曳涂鱼煦沫”句,诗人同样是用典故“尾曳”来表达明哲保身的思想。

再如,《春游二林寺》:“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典故“不才”出自《庄子·山木》:“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才得以终其天年。”说明树木以其躯干不直,而没有被砍伐当做木材使用,得以保全性命。庄子主张不能一味的批判看似没有用处的事物,有时候这些在别人看起来的缺点,确实能够保全自己的优点。他认为树木是因为它不能被当做木材使用,而避免被砍伐,保全了性命。所以树木虽无用,它用这个“无用”保身。对于诗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正因为诗人不在权力争夺的中心,不受重用,因此也没有收到政治事变的牵连,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白居易借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明哲保身的思想,并且不断为之努力。

诗人在《养拙》中也运用了典故“不才”,来表达明哲保身之意。

对于白居易来说,退官归隐的生活无疑是更好的,自由而舒心的,不用每天担惊受怕,更不用担心命不保夕。他在《山雉》中,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山雉》:

五步一啄草,十步一饮水。适性遂其生,时哉山梁雉。梁上无罾缴,梁下无鹰鹯。雌雄与群雏,皆得终天年。嗟嗟笼下鸡,及彼池中雁。既有稻粱恩,必有牺牲患。

诗中“十步一饮”出自《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意思是生活在沼泽边的野鸡要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却丝毫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因为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不快意的。诗中形容山鸡在野外生活的状态。典故“牺牲”出自《庄子·列御寇》:“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意为你见过那准备用作祭祀的牛吗?用织有花纹的锦绣披着,给它吃草料豆子,等到牵着进入太庙杀掉用于祭祀,即使想要做个无人豢养的小牛,难道还可能吗?典故“牺牲”在诗中指祭祀品。意思是说,生活在笼子里的鸡,有足够的,并且容易得到的食物,但同时也有成为祭祀品的担心。因此这样的生活并不快乐。诗人借用山鸡在野外生活和在笼子里生活的状态和结果相比较,实际上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写实。自己在做官期间并不自由,也不快乐,虽然有俸禄名利,在也有成为牺牲品的可能。但辞官退隐后就犹如山鸡生活在野外,自由自在,不用去争名夺利,也不用担心被奸人陷害,或被连坐,从内心来讲是轻松自由的,至少能够保全性命。诗人是喜欢这样的生活的。

白居易的明哲保身思想,是在老庄思想中贵生处柔思想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生活背景和仕途经历,再加上自己对老庄思想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的情况下提出的。诗人在诗歌中多次运用“曳尾”、“尾曳”、“不才”、“十步一饮”和“牺牲”等老庄典故,来表达这一思想。

四、白居易诗歌中老庄典故与随缘任运思想的体现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也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万事万物都应该顺着道来进行,也就是顺其自然,顺应天命,不要做违背天意和“道”的事情。白居易对这个思想十分支持,并且发展成为自己随缘任运,顺其自然的思想。

例如,《归田三首(其三)》“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中,白居易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典故“形骸”出自《庄子·天地》:“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在诗中表示有形的东西,也指外在的,能看得到的东西。典故“委顺”出自《庄子·知北游》:“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概括起来就是,人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人的诞生和性命都是天地间的阴阳二气调和在人身上的体现,是自然的安排。诗中表示不要过于注重外在,不要刻意追求名利,要顺其自然,顺从心意,不要做违背自然的事情。

诗人在《赠杓直》的“委形老小外,忘怀生死间。”中用了典故“委形”,即“委顺”,来表达顺其自然的思想。同时在《咏怀》和《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中,白居易也用了这个典故。

再如,《谕友》中的“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诗句。典故“穷通”出自《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意为古时侯得道的人,穷困不得志也快乐,通达也快乐。所欢乐的方面不在于不是穷困不得志或是通达,只要是身处道德之中,那么穷困不得志和通达就好像寒暑风雨的循序变化了。这句诗的意思告诉我们,得志不得志自有上天安排,而不是因为是否有才能,要顺其自然,随缘任运,不能强求,也不要意志消沉。

另外,在《咏拙》中,诗句“所禀有巧拙,不可改者性”的“不可改性”出自《庄子·天运》:“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時不可止,道不可壅。”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你做事的风格和领域。如果你做了与性格相宜的事,你就能成功,因为你的性格赋予了你这样的能力;如果你蔑视你的性格和天赋,执意去做与性格相悖的事情,那么,结果只能大多是失败的。因此你的人生道路上的失败往往是在违背你的性格时就开始了。因此,无论是庄子,还是白居易都认为人不要违背天理自然,顺其自然,不可强求自己得不到的。

《叹鲁二首(其二)》中“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用了“命时”这一典故。“命时”出自《庄子·秋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意思是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很久了,却始终不能免除,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了,但始终没能达到,这是时运啊。明白穷困不得志是由于命运,知道通达是由于时机,面临巨大的灾难却毫不害怕,是圣人的勇敢。仲由,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的命运自有天命所支配。在《庄子·秋水》中,“命”在主宰着人生,与“时”极其相似。命运安排人生,人生的走势由命运决定。因此。当不公平的命主宰着人生时,便会让人痛不欲生,陷入孤弱无助的境地。“命”这个概念,表面看来似乎让人归于无奈的平静,但其中实含有一种由怨愤而转为绝望冷漠的感情。作者在诗中阐明个人命运受到当下社会环境的限制,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并且无可奈何的事实。也是说自己的政治抱负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所处的社会不开明,他的政治生涯是被现实所连累的。但同时,诗人却没有表现出过度悲观的情绪。既然是命运所趋,那么就顺从命运的安排,就像是诗人在这首诗最后两句“有如草木分,天各与其一。荔枝非名花,牡丹无甘实。”(《叹鲁二首(其二)》)表达的那样,人各有安排,荔枝虽然不是名贵的花,但它有甘甜的果实,也不是无用的植物,所以顺从命运的安排也不是件坏事。

诗人还在《齐物二首(其一)》的“长者不可退,短者不可进”句中运用了典故。“长者”和“短者”出自《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意思为长的不是有余,短的不是不足。所以野鸭的腿虽然很短,给它接上一截它就要发愁;仙鹤的腿虽然很长,给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伤。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不要违背自然,刻意去追求不现实的东西。白居易在这里用来比喻仕途。诗中说,官运通达者不能辞官,不得志者又不能晋升,得以重用,这两者都是郁闷的。诗人认为不如顺其自然,放缓心情。

白居易所说的随缘任运并不是悲观的,消极的,相反,他认为人们应当去接受它,乐观的看待世间万物。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二中,把白居易与孟郊等人对比:“孟郊诗云:‘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许浑诗云:‘万里碧波鱼恋钓,九重青汉鹤愁笼。皆是穷蹙之语。白乐天诗云:‘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与二子殆霄壤矣。”

白居易接受了老庄顺应天命、顺其自然的思想。诗人把老庄的这个思想放在他所生活的政治社会环境中理解应用,然后发展成为自己的随缘任运的思想。白居易在诗歌中用老庄典故的形式将这种思想表达出来。这些典故有“形骸”、“委顺”、“委形”、“穷通”、“不可改性”、“命时”、“长者”和“短者”等。

五、白居易诗歌中老庄典故与淡泊名利思想的体现

无论白居易在官场期间还是退官归隐之后,他对于权势和名利都并不是十分推崇。他做官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社会价值,造福百姓,而非追求名利,在他退官后对名利看得就更淡了。白居易一直坚持认为人不应该一味的追名逐利。他和老庄一样,提倡淡泊名利的思想。

例如,白居易在《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中“郑君得自然,虚白生心胸”,典故“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单来说就是,人应该遵循其所处的位置来处事说话。人所处的位置是地;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于天命;而天命又取决于大道,大道就是老子所理解自然规律;而大道取决于自然规律。自然在这里是指事物本身,也可以理解为事物自然发展的状态。人只有认清自己的位置,才能悠然自得,远离官场的黑暗。典故“虚白生”出自《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可以解释为,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可以形容为清澈明朗的境界。看一看那空旷的环宇,空明的心境顿时独存清白,而什么也都不复存在,一切吉祥之事都消逝于宁静的境界。这里用来褒扬诗中的郑秘书。“吸彼沆瀣精,凝为冰雪容”(《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中“冰雪”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庄子用这句话来形容理想人格,他认为摆脱了世俗的物质形态,以光明的形式存在,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众人中保持浑朴精纯,对所有的一切抱超然态度,无欲无求。人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忘掉生死复返自然。诗人崇尚自然,摒弃世俗,向往如“冰雪”般的理想人格,这说明了白居易不以追求官位权势为目标,淡泊名利,注重内心的修养。

再如,《和<思归乐>》:“人生百岁内,天地暂寓形。太仓一稊米,大海一浮萍。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尚达生死观,宁为宠辱惊?中怀苟有主,外物安能萦。任意思归乐,声声啼到明。”其中,典故“宠辱”出自《老子》第十三章:“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诗中说人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非常渺小的,学习老子的思想,有豁达的生死观,就能宠辱不惊。强调不能有功利心,不要过份在意个人得失。说明诗人淡泊名利,注重思想层面的提高。

另外,《睡起晏坐》中的诗句“淡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和“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也运用了老庄典故。典故“淡寂”出自《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表示清静寡欲,不过分追求名利,无为,回归本心之意。典故“无何有之乡”出自《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何患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宽旷无人,也没有其他任何事物的地方,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无何有之乡”。诗中用这两个典故表示诗人辞官归隐,名利就无所谓了。在乡野之地,名利还有什么用呢?所以就不要去追逐它,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思想。

此外,白居易在《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的“坐输忧恼便,安得形神全”中运用了典故“神形全”。“形神全”出自《庄子·天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意思是守道的人,德行完备,德行完备的人,身形完整,身形完整的人,精神健全。精神健全,才是圣人遵循的准则。这个典故在诗中代指最高境界,圣人是有德行,精神健全的,具有高尚的情操,只有达到圣人的境界,才是最高境界。诗中指出,如果过分忧虑权势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怎么能够德行完备,精神健全呢?这样也就达不到圣人这个最高境界。因此,要淡泊名利,注重内心的升华和自我完善。

白居易在《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中还用“止水”的典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思想,诗句“两心如止水,彼此无波澜”,就包含了这个典故。“止水”出自《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意思是當水流动的时候,不能反照到我们自己,当水澄清静止时,才可以做镜子用。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其它事物静止。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心,不能沉静,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所以,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必须把心中的妄想、杂念等摒弃,才可以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和性格。诗人认为当自己心无杂念,不再追求权势名利时,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白居易在许多诗歌中,为了表达淡泊名利的思想,运用了老庄典故,借老庄思想中的相关部分来帮助自己显露心境。诗人运用较多的典故有《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中的“自然”、“虚白生”、“冰雪”典故,《和<思归乐>》中的“宠辱”典故,《睡起晏坐》中的“淡寂”、“无何有之乡”典故,《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中的“神形全”典故,《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中的“止水”典故等。

六、白居易诗歌中老庄典故与祸福相倚思想的体现

老庄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一切都在变化,都皆有利弊。好的一方面包含不利的部分,不利的一方面包含着好的成分,没有纯粹的利也没有纯粹的弊,这就是祸福相倚的思想。白居易对老庄的祸福相倚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也有赞同的一面,但是,他在接受这一思想的同时,又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人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

例如,前面提到过的《归田三首(其三)》:

三十为近臣,腰间鸣佩玉。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何言十年内,变化如此速?此理固是常,穷通相倚伏。为鱼有深水,为鸟有高木。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牵束。化吾足为马,吾因以行陆。化吾手为弹,吾因以求肉。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幸得且归农,安知不为福?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顷间,将心系荣辱?

这首诗写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是白居易仕途的一个转折点。元和三年开始,白居易一直受到朝廷李吉甫,李德裕父子的排挤,不被重用。元和六年其母亲去世,白居易便休官回乡。此时的他冷静下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反省,认为兼济天下实在难求,独善其身却不难。于是写成了《归田三首》,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最终没有实现。从《归田三首(其三)》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人生的探索和田园生活的具体打算,都写得很具体,亦有深意。白居易在诗中用“三十为近臣,腰间鸣佩玉。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归田三首(其三)》)概括了自己的为官生涯,有显赫的时候,也有低落的时候,现在则退官隐居。诗句“此理固是常,穷通相倚伏。”提示人们,从古至今,不得志和通达显贵就如祸福一样是相互依附的。典故“穷通”出自《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意为古时侯得道的人,穷困不得志也快乐,通达也快乐。典故“倚伏”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福相倚。这本来就是常理,政治抱负不能施展或得以实现,就像是祸福一样,是相互依附的。白居易将该典故用在诗歌当中,用来表述自己的心境。白居易认为“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牵束”(《归田三首(其三)》)。在诗人看来,为什么要死守着不好的方面悲伤呢,这样就束缚了自己的思想,使心情低落。现在不得志,看似祸患,但实质上未必不是件好事,可以避免小人算计或者连坐,能够保全性命,就这点来说,的确是件好事。所以说,无论穷或通,都可以感到快乐,关键在于怎么看待这件事请。任何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

再如文章前面提到的诗歌《山雉》。诗句“五步一啄草,十步一饮水”运用典故“十步一饮”(《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形容了山鸡在野外生活的状态。在野外的山鸡,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很自由。诗句“既有稻粱恩,必有牺牲患。”包含典故“牺牲”(《庄子·列御寇》:“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描写的是生活在笼子里的鸡,有足够的,并且容易得到的食物,但同时也有成为祭祀品的担心。因此这样的生活虽然富足,却并不快乐。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正如祸福相倚,需要一分为二来看问题。诗人借用山鸡的在不同条件下的生活来比喻自己人生的写实。白居易仕途不顺利,在朝廷不受重用,后来退官归野,这看起来似乎是件祸事,但是从两一方面来讲,他因此获得了别人所没有的幸运,诗人在这个状态下不会收到政治牵连,不用担心朝不保夕,生活自由、舒适。这不得不说是因祸得福。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世间万物,化弊为利,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很轻松。

祸福相倚思想也是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所表达较多的思想。白居易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用了“穷通”、“十步一饮”和“牺牲”等老庄典故,来表达祸福相倚的思想。

七、结语

综上所述,白居易学习和接受老庄思想,同时,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政治经历来认识和理解老庄思想,并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来解释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运用老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知足保和、明哲保身、随缘任运、淡泊名利和祸福相倚这五大类思想。

白居易推崇老庄无为而治、知足常乐和功成身退的思想,并且在许多诗歌中运用“去泰”、“知止则不殆”、“巧劳智忧”、“虚舟”、“不有”、“劳生”、“坐忘”、“知足”、“知分”和“名遂退身”等出自《老子》和《庄子》的典故,表达自己知足保和的思想。

白居易对老庄的贵生处柔这一思想十分赞同并且深有同感,身处官场,白居易深知生命的重要性,他认为权势名利都不重要,只有保全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他在诗歌中多次运用“曳尾”、“尾曳”、“不才”、“十步一饮”和“牺牲”等老庄典故,来表达这一思想。

老子和庄子都强调要顺其自然,顺应天命,不要做违背天意和“道”的事情。诗人把老庄的这个思想放在他所生活的政治社会环境中理解应用,然后发展成为自己的随缘任运、顺其自然的思想。白居易在诗歌中用老庄典故的形式将这种思想表达出来。这些典故有“形骸”、“委顺”、“委形”、“穷通”、“不可改性”、“命时”、“长者”和“短者”等。

白居易做官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社会价值,造福百姓,而非追求名利,在他退官后对名利看得就更淡了。白居易一直坚持认为人不应该一味的追名逐利,他提倡淡泊名利的思想。在许多诗歌中,白居易借老庄思想中的相关部分来帮助自己显露心境。诗人运用较多的典故有《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中的“自然”、“虚白生”、“冰雪”典故,《和<思归乐>》中的“宠辱”典故,《睡起晏坐》中的“淡寂”、“无何有之乡”典故,《答崔侍郎、錢舍人书问,因继以诗》中的“神形全”典故,《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中的“止水”典故等。

白居易赞同老庄的祸福相依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世人应该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白居易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用了“穷通”、“十步一饮”和“牺牲”等老庄典故,来表达祸福相倚的思想。

另外,更进一步来讲,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的知足保和、明哲保身、随缘任运、淡泊名利和祸福相倚这五大类主要思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诗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他所目睹的社会现实,并辅以先哲的理论精髓,告诫后人切勿私欲泛滥,要学会知足常乐;切勿一味地追名逐利,不要过分在意名利这些身外之物,要注重生命,关注个人精神层面的净化和升华;切勿怨天尤人,态度消极,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一切顺其自然。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国内国际交流频率增加,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诱惑因素也不断增加,人们浮躁、焦虑的现象日渐显著。无论是着眼于当下,还是个人与社会的长远发展,这种现象都是有害的,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善它。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摒弃杂念,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为了名利和地位而走上弯路。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知足,学会感恩,感谢自己得到的,不要觊觎别人的。再者,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工作和生活态度,你会从内心层面感觉到压力和焦虑的情绪有所减少,保持身心愉悦,以更佳的精神状态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汉)高诱.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马文作.老子·论语·孟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3](魏)王弼.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王拾遗.白居易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5]朱金城.白居易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6]褚斌杰.白居易的人生观[J].文学遗产,1995(5).

[7]李红霞.白居易中隐的社会文化阐释[J].江苏社会科学,2004(3).

[8]吕世媛.白居易讽喻诗中的用典形式及特点[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9]朱金城,朱易安.读白居易诗札记[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10]李寅生.论白居易闲适诗[J].河池师专学报,1993,13(4).

[11]杜纯梓.白居易闲适诗新探[J].中国文学研究,1987(1).

[12]赵荣蔚.论白居易后期闲适诗歌的创作心态[J],阴山学刊,2002(4).

[13]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4]赵建梅.试论晚年白居易的自足、闲适思想[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5]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司马哲.庄子[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1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宋)葛立方.韵语阳秋[M].影印宋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9]霍松林.白居易诗译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0]靳永,胡晓锐.老子[M].武汉:崇文书局,2007.

[2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作者简介:王笑雨,女,汉族,公共管理硕士,文学学士,1990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2009-2013年就读于湖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2014年就读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注重将古代文学研究与现代管理研究相结合,重点研究古代文学中古代官僚制度及管理理念的体现、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诸子百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理念相融合等,曾参与多项相关课题研究。本文为作者本科毕业论文,创作于2013年。

猜你喜欢

老庄典故白居易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瓜农老庄
瓜农老庄
夜雪
闻鸡起舞
迷棋
老赵老庄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