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

2017-02-28林涛孙立江

中外医疗 2016年34期
关键词:吉西他滨丝裂霉素

林涛+孙立江

[摘要] 目的 比较吉西他滨与丝裂霉素进行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5月青岛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4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 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 d进行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药物为吉西他滨进行灌注,对照组为丝裂霉素,7 d/次,治疗56 d,此后每月治疗1次,共治疗1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复发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4%和38.1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对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预防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吉西他滨;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浅表性膀胱癌

[中图分类号] R73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a)-0118-03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来自上皮组织。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为预防肿瘤复发,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和维持膀胱灌注化疗。现临床多采用吉西他滨、丝裂霉素等[1]。因此寻找最为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药物已成为治疗膀胱癌的重要的研究课题。随机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5月来该院的84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观察组患者应用吉西他滨进行灌注,对照组应用丝裂霉素进行灌注,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84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男56例,女28例,平均年龄在55~75岁之间。均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是初发膀胱肿瘤,并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期包括有Tis、Ta和T1期,其中绝大多数为单发肿瘤。肿瘤分期:Tis3例、Ta24例、T159例;肿瘤分级:G1级40例、G2级27例、G3级17例。术后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55~69岁,平均年龄(62±3.5)岁,肿瘤分期为Tis、Ta和T1期;观察组:男33例,女9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1±4.2)岁,肿瘤分期为Tis、Ta和T1期。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分级、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

1.2 灌注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24 h内行膀胱灌注化疗(女性月经期顺延),然后从术后7 d开始进行维持膀胱灌注化疗。灌注前嘱患者先排空尿液,常规消毒后插入导尿管,注入灌注液,拔出导尿管。对照组灌注方案为丝裂霉素(规格10 mg/瓶,国家准字H31020503)30 mg+生理盐水30 mL,每30 min变换体位(仰、俯、左右)1次,共保留灌注液2 h ,7 d/次,8次后改为每月灌注1次,共1~2年;观察组灌注方案为吉西他滨(规格1.0 g/瓶,国家准字H20063675)1000 mg+生理盐水40 mL,每15 min更换体位(仰、俯、左右),保留2 h以上后排尿,7 d/次,8次后改为每月灌注1次,共1~2年。

1.3 观察指标和随访

随访所有病例24个月,两组所有患者灌注后每3个月复检1次,半年后每6个月进行复查,复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膀胱镜等,并详细记录每次灌注后的患者的全身局部反应状况,其中全身反应的观察指标为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局部反应有化学性膀胱炎和尿道狭窄。若肿瘤复发,肿瘤分期未有进展,则按原方案继续行膀胱灌注;若肿瘤分期增高或在1年内多次复发,则对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尿道改道术。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随访24个月,其中观察组(吉西他滨)、对照组(丝裂霉素)的复发率分别为7.14%、33.33%,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的观察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膀胱灌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膀胱刺激症状,有的患者甚至出现血尿症状。观察组共发生3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7.14%。对照组共发生16例不良反应现象,不良反应率为38.1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吉西他滨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膀胱刺激症和肝功能损害,但所占比例低;丝裂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膀胱刺激症,严重者可见血尿。两组不良反应的比。

3 讨论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恶性肿瘤,是能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2]。TNM分期分为Tis、Ta、T1、T2a-b、T3a-b、T4期,其中临床上习惯将Tis、Ta、T1期称为表浅性膀胱癌,即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目前常用手术联合膀胱灌注来治疗和预防肿瘤复发。膀胱灌注化疗能有效的减少或推迟肿瘤的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然而,化疗药物均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下降、膀胱刺激症状等。因此在选择合适且有效的化疗药物的同时还应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这是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与难点。

丝裂霉素为细胞周期非特异药物,可使细胞的DNA解聚,同时阻碍DNA的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分裂[3]。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膀胱刺激症及肉眼血尿等。宋圣亮等[4]对63例患者应用丝裂霉素进行膀胱内灌注,肿瘤复发率为19.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而在该研究统计观察示,膀胱刺激症的发生率为30.95%,血尿的发生率为7.14%,总不良反应率为 38.10%,说明丝裂霉素的全身不良反应小,且其复发率为33.33%,说明丝裂霉素的对减少肿瘤复发以及延长肿瘤的无瘤间期的有效性。吉西他滨属细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主要杀死处于S期的细胞,同时阻断细胞增殖由G1向S期过渡的进程[5-6]。需要注意的是,吉西他滨能够降低术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但不能改变膀胱癌的进展[7]。田建海等[8]对43例行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统计其复发率为23.2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该资料中,应用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其复发率为7.14%,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验证了吉西他滨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的复发全身不良反应小,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综上所述,该研究认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灌注化疗应用吉西他滨预防肿瘤复发及进展较之丝裂霉素效果更好,另外该研究中吉西他滨组的复发率低于以往报道中的数据,可能与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 h内即行灌注和复发等级的误判等因素有关。吉西他滨没有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尽管现在应用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治疗膀胱癌及预防其复发才刚刚起步,但通过研究其安全性和代谢动力学,可以提供更佳的术后联合化疗方案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颜海标,黄伟华.膀胱癌灌注化疗临床疗效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4):638-640.

[2] 邱永丰,张永瑞,宋志宇,等.应用于膀胱癌灌注治疗的化学药物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463-1465.

[3] 张钊华,宋桂敏,高波.浅表性膀胱癌手术后药物膀胱内灌注复发率比较[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5):89.

[4] 朱圣亮, 杨芳.丝裂霉素C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6):729-731.

[5] 徐聪,于世英.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 2016,14(3):199-202.

[6] 白云金,李金洪,魏强,等.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4,29(10):938-941.

[7] 王晓天,宋永胜,崔军.TUR-BT术后行表柔比星、吉西他滨序贯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1):2328-2330.

[8] 田建海,吕建,周鲁莲,等.吡柔比星和吉西他滨交替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8(1):9-12.

(收稿日期:2016-09-05)

猜你喜欢

吉西他滨丝裂霉素
丝裂霉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应用进展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价值分析
普伐他汀对人胰腺癌细胞SW1990的影响及其协同吉西他滨的抑瘤作用
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三阴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丝裂霉素在兔离体角膜中的渗透特性研究
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对高度近视患者LASEK手术后Haze的预防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