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代茶饮干预糖尿病前期健康状态的效果观察
2017-02-28王欢
王欢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代茶饮干预糖尿病前期健康状态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糖尿病前期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中药茶饮治疗组(治疗组)35例,接受中药茶饮治疗,并进行健康宣教干预生活方式;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5例,仅进行健康宣教干预生活方式。两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比值(WHR)指标的变化。结果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PG、2 hPG、BMI与同组干预前比较,均有所好转,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预后的FPG、2hPG、B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为8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代茶饮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及体重指数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代茶饮;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1]。糖尿病前期又称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自然病程的前期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合称为IGR,2010年完成的成人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51.1%[2]。然而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对该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可使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降低58%[3]。本研究利用中药代茶饮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观察其对血糖、体重指数及腰臀比的控制效果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态,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本中心健康进农家体检中检出的糖尿病前期患者70例,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64.91±3.44)岁;治疗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17±2.84)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比值(WHR)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项目经过我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参与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标准 ①两组患者均符合201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受损(IFG)[FPG:6.1~7.0mmol/L]和或糖耐量受损(IGT)[2hPG:7.8~11.0mmol/L];②均未经过降糖治疗。
1.3排除标准 符合以下任意条件者予以排除:①具有糖尿病家族史者;②既往诊断为糖尿病者;③正在服用降糖药物或对血糖有影响的保健品,以及接受其他中医降糖治疗者;④有严重心、脑、肾疾病及肿瘤者;⑤对本项目中服用的茶饮有过敏者;⑥有精神病病史者;⑦不能配合控制饮食或不能按规定用药而影响治疗者。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按照中华医学会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前期的干预目标给予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4],为期6个月,每个月进行1次回访,记录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比值(WHR)。具体来说,应保证至少3次/w,至少15~30min/次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爬楼梯、游泳、骑自行车等(一般来说,糖尿病前期患者体质都偏弱,开始可先进行短时间的轻体力活动,运动到略出汗为止,随着体质的增强,再逐渐增加运动量及运动时间);饮食方面,每天摄入的总热量至少比之前减少400 kcal~500 kcal(1kcal=4.184 kJ),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该是10:3:2,具体的量根据人每天活动量而定,同时要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食物纤维的摄入量不低于35 g/d(如含纤维素较高的粗粮、麦胚、豆类及蔬菜等),蛋白质选择瘦肉、去皮和脂肪的家禽、脱脂或低脂奶;另外,避免煎炸食物、西式快餐。
1.4.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茶饮治疗(自拟方:枸杞5 g、地骨皮6 g、生地3 g、麦冬5 g、夏枯草3 g),1剂/d,开水浸泡15 min后饮用,反复多次用温开水冲泡,饮用量>1000 ml/d,冲泡至无色无味。服用期间忌烟酒、辛辣饮食。治疗6个月,每月随访1次,记录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比值(WHR)。
1.5观察指标 疗效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比值(WHR)的变化情况;安全性指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5],将项目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肌酐(Cr)作为本项目的安全性指标。
1.6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下降5%~10%及以上或转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下降0%~5%;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无下降或反升高。
1.7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由表2可见:FPG、2 hPG、BMI在对照组和治疗组中,治疗后较治疗前都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FPG、2 hPG、BMI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2.3不良反应 本项目中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项目结束后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无异常,见表4。
3讨论
糖尿病前期属于"未病"阶段,与经典记载"脾瘅"、"食郁"相似,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久化热而形成脾瘅,热久若伤阴则发展为消渴[6],中医药在其防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药茶"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首见于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96卷"药茶诸方"篇,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中药剂型,适合慢性疾病的治疗和症状的改善。
本研究通过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以中药茶饮的治疗,观察其对健康状态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中药代茶饮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及体重指数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方中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地骨皮性味甘寒,能泄热而生津止烦渴,治热中消渴、去下焦肝肾虚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热病伤津、心烦口渴等症;夏枯草功能清肝、散结、利尿。此外有研究表明枸杞多糖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糖、血脂,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索敏感性,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等氧化应激指标,并且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7];地骨皮中的总黄酮及牛磺酸通过促进胰岛 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抑制肝糖原分解和促进肝糖原合成,从而可减少血糖的来源,增加血糖的去路,达到降血糖的效果[8];生地黄能增加葡萄糖消耗和转运,改善胰岛素抵抗,并且其作用不依赖胰岛素的存在[9];麦冬中的麦冬多糖具有减轻四氧嘧啶对胰岛 细胞的损伤程度[10];夏枯草提取物能明显抑制肾上腺素和四氧嘧啶所引起的小鼠血糖的升高[11]。诸药合用,共同起到了调节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的作用。
本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中药茶饮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的可行性和效果,但存在观察时间短,样本量小的局限,且茶饮采用饮片直接泡饮的方式,对其溶出度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及药物剂型改善。
参考文献:
[1]Whiting DR,Guariguata L,Weil C,et al.IDF diabetes Atlas: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1 and 2030[J].Diabetes Res ClinPract,2011,94(3):311-321.
[2]徐瑜,畢宇芳,王卫庆,等.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解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3):184-186.
[3]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ndomized cohort [J] . Diabetes Care,2000,23(11):1619-1629.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 45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6]马立华.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药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85-87.
[7]夏惠,唐华丽,潘佳琪,等.枸杞多糖防治2型糖尿病的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 2016,37(9):232-236.
[8]李春英,姜海霞,张晶,等.地骨皮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物及其降血糖调血脂作用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4,8(4):27-29.
[9]刘朵,章丹丹,卞卡.地黄药理药化及配伍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3):748-750.
[10]王智杰,苟小林. 麦冬降血糖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6):898-899.
[11]陈淑利,徐声林,陈兵钊.夏枯草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药理学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1,18(6):436-437.
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