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文辞间的一丝灵动
2017-02-28韦含羽
韦含羽
为文之道,在于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然造文之精妙,则在于心语如歌,诗意飘落。云南文山州彝族作家周祖平的散文既让我们感受到立体、丰厚、富有生命实感的审美品格,也让我们捕捉到了诗意的光亮,那游走于文辞间的丝丝灵动隐隐约约,锦上添花,让人有一种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的“惊讶的快乐”。
周祖平先生从小酷爱文学,大学主修专业也是汉语言文学。因与文学结缘,这个大山里的彝家汉子一步一个脚印走进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可以说,从少年时代至今,文学一直都是他的灵魂伴友。经年累月,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始终怀揣初心,深耕不辍,因了常年习文的缘故,他的作品文辞凝练,思想的内蕴之美溢于文辞间,既触动人心也能让人捕捉到其情感的跳动。而最让人称道的是,由于周祖平先生本就是一位很有才情的诗人,故而在其散文创作中,他以诗的意蕴浸润散文,使其所作之文不论叙事抑或抒情,娓娓道来中却也诗意缤纷。究其滥觞,许是他长达数十载习诗所形成的气质外化。故此,窃以为这正是周祖平先生散文个性的一种体现。
周祖平先生的散文一般篇幅不会太过冗长,常以千余字见之,读来完整充实,既无刻意而为之感,也无空泛轻飘之弊。细想,此般种种其来有自,一是其经年习作造就了思想熔铸的成熟;二是作品重炼字炼意,故有力度,有意蕴,简约中不乏哲学意味;三是诗意表述流畅自如、浑然天成,既不露痕迹又润物无声。能在散文创作中有如此娴熟的笔力,是熟能生巧,也是天道酬勤,这还与周祖平先生数十载甘坐冷板凳且始终如一进行文学创作的执着与坚守密切相关,更与他虽居官位却两袖清风,不爱热闹独喜清静潜心创作的心性有关。品文观人,或许当是如此吧!
周祖平先生善于观察生活,关注民生,他通过文学和思想的维度切入对生活的观照和表现,深入挖掘附着在生活之上的美德之光,人性之光,希望之光。因此,在他洋洋洒洒大气豁达的行文中,总有一些意绪耐人寻味,颇有嚼头,显示其独到的文学审美品位。故而,行走在周祖平的散文世界中,我更愿意静默、静观、静心、静思。周祖平创作的《绿色鸿雁(四章)》,着眼于平凡的邮递员及其他们工作、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其明丽、清新的笔触勾勒出邮递员及其行业平凡中的闪光点,行文不落俗套,遣词造句更具诗的韵律之唯美,传文达意更显诗的意境之空灵。其中:
“……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不知岁月缀成的路,一头牽着天涯的心,一头连着海角的情,可他依然在那些茅草路上走得有滋有味。……”
立意新颖且富有想象力。这里的“他”,指的是作者的父亲,作者把由于父亲只有小学文化,初涉工作却不畏艰辛,在一路山水一路雨的大山里快乐送信的内容升华提炼后用含蓄的语言表达,通过“天涯”与“海角”两个词的巧妙运用,把邮递员翻山越岭送信的空间感勾勒出来,而“一头牵着天涯的心”和“一头连着海角的情”更是把邮递员送信的性质凸显得淋漓尽致,“可他依然在那些茅草路上走得有滋有味”中,“有滋有味”隐射的其实是作为大山邮递员的父亲对于工作的“无怨无悔”,作者意在通过这样的巧设讴歌大山邮递员不辞辛劳、不畏艰难、默默无闻奉献的行业美德。区区平常之意,经过作者的匠心提炼后,精炼成盎然着诗意的一种表述,同时也呈现出了生活所需要的温暖和力量,有深度、有意境、有思考。另外,在此篇第三章中作者在表述写信寄信时这样写道:
“总在寻找一种方式,表达情感。于是,便拿起了笔。/总想用一种方法,传送心事。于是,便走向了邮箱——”
句子简练工整,具有语言的整饬之美,朗读起来又具音韵之美,抒情味很浓厚。品咂起来,意犹未尽。此四章散文2013年11月在《光明日报》刊登后,荣获《光明日报》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的全国“邮政情缘”征文一等奖。
诗意之美,除了是文字艺术的精炼表达之外,更是思想内核的意蕴之美,它来源于人们真情实感的抒发,来源于一种“本我”内心纯粹的情愫。周祖平来自于大山,他是土生土长、山养山育的大山里的孩子,对于生他养他的这方山水他爱得深沉,因此,他的凝望总是饱含泪水,他的语言总是真挚浓烈,他的视觉和思想总是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洁净和温度。在他的文字里有对底层生活的熟稔,对人们日复一日劳动的尊重,对纯真简单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一切构成了周祖平散文精神气质的基本元素。《和平阳光下的彝家山寨》描绘的是作者生活的彝家山寨在党的光辉的照耀下生活欣欣向荣的图景,既歌颂党、感恩党,同时也展现了勤劳的彝家人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文中这样描写道:
“盛产山歌盛产弦子舞的彝山,展现从未有过的风姿,让归来的彝山游子,心潮澎湃、眼睛发亮,打开山门后的彝山,日子不再是一堆瘪荞壳,不再是一支长满霉锈的歌,手握金钥匙的彝家后生,无须将灵魂放逐四面八方,寻找果腹和精神的乐园,用手中的钥匙,开启一道道丰收幸福之门,让秋后彝山弦子舞的节律更欢畅,让曾经瘦削过的山歌,重新丰腴起来,让祖辈没有唱响的调子重新嘹亮起来,传向山外传向遥远……”
作者避开了假、大、空赞歌式的抒写,而是从细节和底部挖掘出诗意和亮光。用“瘪荞壳”和“长满霉锈的歌”形容农民过去的“日子”,形象生动,及物,接地气。这种富有生活质感的形容,正是作者在曾经生活的环境中捕捉到的意象,因为他挚爱这片土地,所以他对与之有关的一切观察甚微,通过这些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意象,使句子营造出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意,这样的诗意不是高高在上的诗意,而是贴近农民生活的诗意,这样的诗意直抵人心和灵魂,给读者的阅读带来现场感和震撼感。类似的文句随手俯拾皆是,比如:
“山伯走出了辣烟袋长长的寂寞,山婶走出了手纺车悠悠的嗟叹”、“金色的十月很热闹,男女老少,个个争着拥抱圆鼓鼓的日子,要把它投进新的天地。”……
皆是周祖平先生率性而作,指向农民,指向农村发展变化的妙词佳句。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一直以来,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写作与自己的生活、民族,与国家、时代和社会有效的互动,通过作品反映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散文的美感来自于那种纯净而浓郁的韵味,这恰是散文的诗意所在,更是其魅力所在。览阅周祖平的散文,便是在反复咀嚼此种韵味中徜徉。在《山恋》的文字间,诗意地飞扬着作者真实的感觉、感情和美的意识:
“在一山相送一山迎,山连天天连山的彩云之南,连绵不绝跌宕起伏的群山、清洌洌的溪水,养育了山的儿女,使他们以山的精神铸起一种山的性格,用苍鹰般矫健的身手,用宽大结实的光脚板,用点点殷红的血渍,用岩松般强劲的生命力,昭示后人的生命……” 大山里的祖祖辈辈秉承着大山的精神,这种精神锻造了大山的儿女山一样的性格。“连绵不绝跌宕起伏的群山”象征着无数个大山的儿女,如“宽厚仁慈的奶奶”是“我心目中一座永远不会倒塌的山”,“吃苦耐劳的父亲”是“我心中山之子的雕像”,而“我”,秉承了他们山的精神,山的性格,“抖擞精神,走进城市,追赶太阳,永不停息”,用手中的笔,“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追寻人生的悲欢离合、追寻生命的意义……”,作者循着祖辈的足迹,走出了大山,而大山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他去展现生命的坚韧,实现生命的价值,终其而言,大山精神所昭示的其实就是生命的意义,这也是周祖平先生火眼金睛抽丝剥茧后挖掘出的文章主旨。文章叙事,琤琮动听,抒情,自然感人,作者把两者诗意的融合,整篇文章便立体丰满起来,展现出斑斓的气象。此文于2015年被收录入云南省文联编辑出版发行的《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集》一书。《秋的诱惑》散发着柔美轻灵的气息,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令人流连忘返。《春的絮语》里有这样一句话“立春一到,春天说立就立起来了”,两个“立”字,尽显其妙思,不得不让人啧啧称赞。周祖平先生的散文美得空灵而不空泛,美得实在而不死板,因此,徜徉在他的散文世界里,似清澈如洗,若熙光映照,启迪心智,温润心灵。
整体而言,周祖平先生的散文在坚硬中透着温润之感,不矫揉造作也不牵强附会,在行云流水的语境中,总有一丝光亮若隐若现,这是人性之光,是希望之光,也是诗意之光,周祖平先生在这些光芒之中创作,也在这些光芒的引领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