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是故乡胜似故乡

2017-02-28陈选芳

含笑花 2017年1期
关键词:西畴热土质朴

陈选芳

喜欢小城,喜欢生活在小城里,它能使我浮躁的心归于一种浅淡的平静。

白驹过隙,时光流转,转眼间,我已经在这个小城里工作、生活了五年。五年,于人的一生而言不长也不短,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时光在我的眼里充满了丰富的色彩。

二十四岁那年,我大学毕业。只身一人来到这座名叫西畴的小城。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有关这座城市的一切。后来,却有幸聆听和目睹了这片热土上演绎着的一幕幕动情的故事。

若不是回溯历史,我真的不知道这座方圆1506平方公里生活着25.8万人的边陲小县,在过去的30年,它是一个被称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30年后的今天,它却成为人类最适宜居住的地方。

小城的七月,绿树环绕的田野早已是瓜果飘香;纵横交错的公路车来车往,交织着流光溢彩的梦想;城里的高楼如雨后春笋,正在采撷蓝天云翔;花香鸟语、如诗如画的新农村,演绎着生活幸福和谐的美好图景……壮丽质朴的大自然,把西畴的秀美山川,铺展成一幅幅美丽画卷。

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力量使得这里变得如此美丽?是“西畴精神”!

听说,城市是有灵魂的,它有脉搏,有气味,有思想……“西畴精神”显然是这座城市灵魂的最好诠释。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改变家乡的恶劣自然环境和贫困面貌,蚌谷乡木者村党支部书记刘登荣带领村干部,背着县乡补助的雷管、炸药,走上了山梁,他们顶着寒风、冒着严寒。捡石头、打炮眼,然后填炸药,在摸石谷炸响了第一炮。也就是这一炮、这一声巨响,宣告了“西畴精神”的诞生。随后,全县干部群众在“西畴精神”的引领和鼓舞下,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西畴人勤劳、勇敢、坚韧、执着、质朴……這是源于地域,源于历史,源于血脉的。西畴县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涌现出了一位位优秀的西畴儿女,有历时四年,炸石开山,修了一条长5公里进村公路的肖家塘“四愚公”;有身患癌症仍然为群众致富谋发展奔忙的村干部谢成芬;有带领群众在悬崖峭壁开山凿路的李华明……像这样优秀的西畴儿女还很多,他们敢于担当,勇立潮头。他们在西畴这片热土上默默的耕耘,创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不朽丰碑。

精神不老,文脉常青,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石在,火种就不会灭绝!”尽管时光向前,但是发生在西畴这片热土上的动人故事,仍然在西畴人的记忆中珍藏,在子孙无穷无尽的血脉里继承。在未来,相信“西畴精神”会更加的历久弥新,西畴的生态文明建设会结出新的硕果。

已经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我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西畴这座小城,它虽然不及大城市的繁华,但有着属于它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小城四面环山,楼房依山而建,空气温暖而潮湿,始终沉浸在朴实而安静的氛围里。

在这里住久了,便愈发留恋此地,每当离开外出时,总有一种思归的感觉,当重新回到这座小城时,内心倍觉亲切而安然。离开久了想念欲甚,这个成了不是故乡却胜似故乡的地方,与自己结下了太多情愫,也让自己明白了对一座城市的喜欢无关其他而更多在于其是否有归属感。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终归是有福气的,这里几乎没有重工业,又或许是造物主的偏爱,给予了这里最湛蓝的天空、最宜人的气候、最独特的生态地貌。这里的人们可以吃着有机的生态蔬菜,呼吸着洁净清新的空气,饮着天然的甘霖。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我坚信这片纯净的土地会一直坚守,坚守着一份质朴、忠诚、厚道,西畴人民依然会固守着如大山品质般的精神前行。

就是这样一座小城,让人安然,让人舒坦。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我会义无反顾地奔向这座小城,在这里置一处居所静享时光,我可以漫步田野,可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可以听窗外被阳光晒得油亮的树叶沙沙作响……

如果那一天真的能够实现,我想做一个归客,而不是一个过客!

猜你喜欢

西畴热土质朴
红色热土佛山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不朽的丰碑
西畴之秋(外一首)
重拾质朴
山有桂子
中国快递“热土”走向世界
质朴
追寻最质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