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想

2017-02-28王小林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内因外因原子

王小林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以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和总结出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所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就其所涉及的内容,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加之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思想的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此,在整個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哲学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既体现了中学化学教学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就能够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又能够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

一、实事求是科学思想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而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随意捏造实验事实或修改实验数据,做到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如发现实验结果不对,应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做实验,绝对不允许修改数据或凑数据。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有利于认识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二、一分为二观点的培养

任何一种物质都具有两面性,即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在教学中应结合所学具体物质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化学物质,既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化学就是要利用所学知识消除其有害的一面,用其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又要使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化学物质,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例如,比如氯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因为它的毒性作为化学武器,但在生活中,氯气却可以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浓硫酸曾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伤害他人,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硫酸是许多化学工业的原料。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果不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就会造成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在学习一种物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片面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而且要多利用积极方面。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培养

量变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和飞跃,是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突变。化学教学中的大量事实都能充分地揭示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而能较方便地向学生进行质量互变规律的教育。例如,铜与稀硝酸在常温下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O,铜与浓硝酸反应很快,生成的是NO2;稀硫酸与单质铜不反应,而浓硫酸却能在加热条件下与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和它的离子只因核外电子数不同而性质不同;纳米材料的特殊性就是材料的粒度小到了一定尺度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如,学习元素时向学生揭示,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的质子数不同,这说明质子数这个“量”的变化引起元素“质”的根本不同;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与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正是由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这个“量”的改变,导致元素化学性质这一“质”发生改变。再如,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出现“滴定突跃”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又一有说服力的实例。结合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教育学生,不但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此,而且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很难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对立统一规律的培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与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方面的不同倾向。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倾向。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贯通的倾向。互相对立而又共存的例子在化学中有很多。贯穿高中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氧化反应是得到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失去电子的反应,没有氧化反应,就没有还原反应,没有还原反应,也就没有氧化反应,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但是两者共存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矛盾统一体中。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的对立统一体。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相互吸引,这是原子内部的吸引因素;原子内部的排斥作用,有来自原子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库仑斥力,有来自核外电子高速绕核运动的离心力。通常稳定的原子,就是原子核与核外电子间的吸引和排斥处于平衡状态。在教学中,涉及对立统一的内容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双方的互相斗争,还要认识到双方的互相依存,失去一方,另外一方也没有存在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使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五、“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思想的培养

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首先是由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存在着能发生反应的内在因素,但是反应能否发生,还要看物质是否具备反应发生的外界条件,也就是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内因,又要注意反应发生的外部条件。例如,实验室制乙烯的原料是无水乙醇和浓硫酸,这就是反应的内因,但仅有原料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宜的温度170℃,这就是外因。若温度过高就会发生炭化,若温度低将生成其他的产物(140℃将生成乙醚)。可见,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树立如下的观点,即物质的内部矛盾(内因)是物质运动、发展的动力和根本原因,外因是物质发生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更重视化学反应的条件。

学习化学与学习哲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哲学修养,应充分挖掘化学之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在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和运用哲学的思想。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中学)

猜你喜欢

内因外因原子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煤峪口矿内因火灾隐患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侵华日军失败内因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