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菊洁梅馨感沐熏
——怀念老邻居燕鸣、王琦老师

2017-02-28朱安群

传记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王琦二老王老师

文|朱安群 段 炼

菊洁梅馨感沐熏

——怀念老邻居燕鸣、王琦老师

文|朱安群 段 炼

2016年回南昌,正好碰上江西省和南昌县有关部门隆重举办“纪念燕鸣诞辰100周年画展”“燕鸣美术馆揭牌仪式”和“燕鸣学术讨论会”。闻讯后,我们立即决定参加。不仅看画展,还要去旁听学术讨论。没收到邀请,以什么名义参加?就说是燕老师的粉丝或学生吧,我们不懂绘画,连“忝列门墙”的资格也没有。但燕鸣、王琦两位老师是我们多年的老邻居,就以这个名义去,合乎事实,也顺乎人情。

距开幕式不到三天,朱安群抓紧时间草拟了一首诗:参加燕鸣老师百岁画展活动有感

曾经六载接芳邻,

菊洁梅馨感沐熏。

伉俪情深双燕语,

中西璧合满堂春。

黄牛负轭勤耕作,

废笔成堆记苦辛。

笔墨随时挥郢斧,

丹青应手播纶音。

写生拓展前贤境,

观世常怀赤子心。

白石施朱崖壁醉,

关良画戏酒浆醇。

删繁就简浓翻淡,

避实凌虚染代皴。

游刃有余神入妙,

出奇制胜艺开新。

朱峰墨壑成章美,

流水高山雅韵存。

今日重来亲手泽,

画中云气葆氤氲。

本想写成律诗,但韵律未周,只是多用了一些对句。2005年燕老师辞世时,燕平找朱安群撰写挽联,我们流寓深圳,没联系上,留下了遗憾。这次为参加纪念活动写诗,着意多用对句,是一种心灵补偿。诗没有什么新意,只是回忆我们与燕家交往的情况,并记录我们接受燕老师指点的一些心得,表达我们对燕鸣、王琦二老的仰慕和感念。

1973年冬,我们从下放农村回来,在院内五宿舍(筒子楼)求到一间房安身,和燕家做了邻居。至1979年燕老师迁到南区,一共六年时间,所以开头写“六载接芳邻”。

“芳邻”一词用于燕家,不是一般的赞词或套话,有独特的涵义。二老都是画家,王老师画画多以瓶花为题材;燕老师画梅兰菊荷,还亲手培植各种盆花,真是满室芬芳。这个“芳”,以及下句说的“菊洁梅馨”,不单是说他们的画艺,更指他们的人品。认识到二老的德艺双馨,还有一段插曲。

20世纪50年代初,燕鸣和王琦两位老师到抚州,主办了一届艺术专修科(时称抚州艺专)。美术、音乐课程两人全包,校内校外活动齐头开展,和学生风雨同舟、甘苦共尝,手把手指导学生弄琴作画,坚持了近七百个日日夜夜,出色地完成了办班任务。他们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永久不忘的印象,为学生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榜样。

我们听说两位老师会自己动手修理旧钢琴,燕老师把自己心爱的小提琴借给学生在晚会上用,又带领学生制作画架画板,自制素描炭条、简易乐器,还帮助学生买画笔画纸,甚至为贫寒学生代缴学费等,许多故事都令听者感动。

相处久了,接触多了,我们对两位老师的认识与敬仰之情也与日俱增。初见王老师,就觉得她气质高雅、迥异凡流,一打听果然是相门之后。燕老师则沉稳自持,质朴中见清隽,从不随波逐流。人们普遍称赞二老“人淡如菊”。“菊洁梅馨感沐熏”,便是据此造句的,也是全诗的主旨。沐浴在二老的艺术之中,接受他们品格的熏陶,怎能不深怀感念!

王老师擅西画,燕老师擅国画。“中西璧合满堂春”,“春”有两层意思:一是受艺术熏陶,如坐春风之中;二是燕老师待人如春天般温暖。在同楼住户中,燕老师是副教授,职衔最高。我们是助教,便少人理睬,时受歧视。但燕老师没有架子、平等待人,使人感到温暖,渐渐地就都喜欢和他对话、向他请教了。

“纪念燕鸣诞辰100周年画展“现场

燕老师德高望重,是大家公认的。如要推选幸福伉俪、模范家庭,则非燕家莫属。母慈子孝,夫和妇顺,资助兄弟,培育侄儿,样样都堪称楷模。燕老师是著名的孝子,为了侍奉母亲,他放弃了赴日留学和调往天津高校的机会,坚守江西,昏定晨省,亲奉汤药。且二老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全校知名,有口皆碑。

燕老师笔下的鸳鸯、黄鹂、八哥、紫燕,总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相依相偎、亲切对话,这也是他感情生活的写照。王老师体弱,燕老师极其体恤,总是尽量把家务活揽下来。人们经常看到燕老师在公用盥洗室洗菜刷碗,干完了家务活又去备课作画。对于这些,诗中用“伉俪情深双燕语”“黄牛负轭勤耕作”来表述。“废笔成堆记苦辛”,则是赞美他们在业务上埋头苦干的黄牛精神。

比邻而居,看惯了画家作画洗笔,常听燕老师谈画论艺,有些指点至今还记得。燕老师讲欣赏绘画,“如鱼入水,冷暖自知”,经常举的例子是,看关良画的戏剧人物,就像饮美酒,既香且醇;有些画就是白开水,淡乎寡味了。这些谈话,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引起了我们看画、赏画的兴趣,有助于我们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从而提升文学教学水平。

燕鸣先生

燕老师给我们的教益太多,一首小诗难以反映全部,只能记录我们的简单领悟和理解。燕老师是尊重传统的,但又主张师法造化,注重写生,反复强调“笔墨当随时代”;他重视师承,受到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潘天寿的影响和启发,但又强调变化创新、戛戛独造。例如画山石崖壁,他大胆使用朱红,并题《万壑千岩醉》,另有《十里画廊》《锦绣谷》《玉屏楼》《家家都在画丛中》,都有生新奇警的效果。据此,诗中写了“白石施朱崖壁醉”。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燕老师借鉴齐白石的红花墨叶、红叶紫脉来更新自己的创作(从《胜似春光》到红色荷叶可为例证)。

燕老师谈作画时,特别强调感情的抒发,画花鸟,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关注小民疾苦,齐白石永怀乡愁,八大山人表现国仇身恨,孤寂、阴冷、感伤,而傲骨嶙峋。燕老师自有个性,既热烈欢快,又温馨缠绵。只有《松下明月》调子不一样,月冷松寒、孤独清寂,料是为悼念和缅怀王老师而作。他经常谈到画中有诗,画与音乐相通,通在抒情;画作感情动人,需要有赤子之心。常举的例子是丰子恺。又说画家急功近利,不能沉潜下去,作品必然有躁气、尘俗气,而没有韵味。讲画的韵味,往往牵涉到执简驭繁、虚实相生,笔不到而意到,意知止而神犹行。“删繁就简浓翻淡,避实凌虚染代皴”,是对燕老师艺术追求的概括。他发展变化了老师潘天寿的路数,以涂色代勾勒,以晕染代皴擦,增添了艺术趣味。所以他的画作往往水气淋漓,如朝露未晞、薄雾升腾般生机勃勃,《雨后》《晨露》《漓江帆影》《春满乾坤》等等,真是“画后多年纸不干”,使我想起古人常用的“手泽”一词,于是用“今日重来亲手泽,画中云气葆氤氲”两句作结。末句又作“听琴长忆弄弦人”,是指燕老师画中有乐,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也许燕老师知道我们愿意看画赏画、聆听教言,所以凡有画册、挂历印行,以及王老师的粉画集,都亲手送给我们。最珍贵的是先生题款赐赠了两幅手迹给我们,一幅是《香闻十里斗雪开》,是先生搬离五宿舍时给我们留作纪念的,同时还留下了三四盆花,让我们侍养。其中有一盆结红果的草本植物,也许是燕老师画《我乐其实》时的参照物,播籽育苗几度春秋,结果被暴风雨扫荡。花草没了,但先生的深情厚谊,我们没齿难忘。另一幅是《双清图》,是先生迁到南区后应我们的请求画的。画面的黄金分割处,是一个胆形花瓶里插着历冬傲寒的腊梅,瓶身涂朱红色,鲜明热烈,似在为抗寒者助力;左下侧是一盆迎春的水仙花,开放未久,欣欣向荣。一丹一青,合理搭配,生发出“寒凝大地发春华”“隆冬已至,阳春不远”的诗意,给人以有希望、有前途、有未来的正能量。《双清图》装框后,始终高挂在我家的厅壁上。梅花清高,水仙清雅,自然使人回忆起两位老师,他们的为人处世,构成了现实中的“双清图”。

近水楼台先得“益”,两位老师赐予我们的东西太多了。说来惭愧,他们生前,我们没有片纸只字回报,逝后也没赶上写挽联。只在燕老师的外孙吴燕强和孙沙沙喜结连理时,我们撰写了一副婚联:“吴楚竞强燕展翼,祖孙承业浪推沙。”裱好后由深圳寄往南昌致贺。

调墨写字时,我们不禁回想起当年在筒子楼里与燕家做邻居时的情景。那时要点葱蒜酱醋,讨点纸张笔墨,是随时可取的。燕老师、王老师的亲切近人、点滴关怀,可是要比墨汁贵重多了。“菊洁梅馨感沐熏”,他们人淡如菊,品馨如梅,又像水仙一样笑脸迎春,这样的高格雅韵沐浴着、熏陶着我们,使我们受用不尽。临风怀想,能不依依!

燕鸣绘画作品

责任编辑/于溟跃

猜你喜欢

王琦二老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给爸妈当“秘书”
有趣的动物
Briefly Talking About Methods Of Infilt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我为爸妈当“秘书”
一封家书
《皇帝的新装》后传
沈腾:我俩是拆不散的“冤家”
“夏洛”沈腾“一次就好”:带你去看天荒地老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