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2017-02-27刘海珊董志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9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刘海珊+董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1.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2.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诸多不足,教育观念上重理工轻文史、重技能轻理论、重学分轻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课程内容、数量匮乏,且模式单一,而且校园相关文化缺失,都不利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41-02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滑坡成因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而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基地,目前仍存在问题:

1.教育观念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的功能和职责定位为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这使得大学教育倾向于专才教育。由于过度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培训,理工科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呈现单一化和狭隘化,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表现为:首先是重理工轻文史。理工科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在短时间内掌握技能并实现经济效益。但人文学科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内化和转变为个人能力和素质,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不被重视。其次是重技能轻理论。理工科的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巩固理论知识,但却是重复的机械复制式的培训,学生在学习中更侧重实验实训,掌握技术和能力,而对书本知识缺乏系统深刻的专研,可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却不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长期以往必然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再者是重学分轻能力。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促使理工科大学生要应付各种标准化的考试考核,人文素质教育自然沦为摆设。

2.教育内容问题。首先,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原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薄弱,基本停留在初中、高中学习的语文课程基础上。高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促使高中的文理分科学习;大学的专业学习压力大促使理工科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系统地学习人文学科;此外还有大学生自小没有人文素养学习的习惯等原因,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薄弱。

其次,人文素质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比重倾向于专科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两课”列入必修课程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诸如:历史、哲学、审美教育、艺术鉴赏、大学语文、先秦诸子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仍游离在必修课程之外,成为辅修课程或公共选修课程。因为课程设置受限,大学生的必修学分比例也相应降低,导致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不会重视人文课程学习,即使学生选修人文课程,大多数处于修满学分的功利心理,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有兴趣学习,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

再者,人文素质课程数量不多和模式单一。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对人文课程的开课需求和师资数量需求也随之增加,但现实情况是:人文素质课程授课教师的师资紧缺、开课数量少、学生的实际需求大,三者比例失衡,导致人文课程开课困难。而担任人文素质课程的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影响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因素都加大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改革的障碍。

3.校园文化缺失。校园文化是高校重要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形的人文课程,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发展规划中,因为新建校区、合并校区等原因扩建,新建的校园景观虽然新颖、富有时代感,但与有几十年以上的老校区的校园环境相比,还是缺乏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而分校区办学模式阻隔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的交流和学习,使得文理分割校区更为明显。

二、應对的策略

1.转变观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了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要求学校通过道德教育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教育应该坚持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到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指导,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建立起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观。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应该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质,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

2.课程设置引入人文教育。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在课程体系上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比重,开设一定数量的文学、哲学、史学、艺术等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理工科大学生必须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课程中修满若干学分,坚持专业课渗透,融合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促进文理知识互通,打好专业基础,培养人文素养,提高人文和科学的整体素质,使知识性和思想性相互结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合理与完整,实现育人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际教学中,既可以文学鉴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诸如中国书法、绘画、京剧、舞蹈、武术、陶瓷、古典家具等进行鉴赏,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习《诗经》的时候,可用现代诗、小说、散文等不同文本形式演绎《诗经》中的篇章;又可以文献学为依托,引导学生从目录学来阅读与科研,鼓励理工科大学生收集地方文化名人材料,在出游中有意识收集相关名人遗墨资料,形成文本;还可以抄写古书,古人重视抄书,鲁迅等学者都言在抄书中可增长见识和涵养慧德。甚至可以创作写意画和临摹书法,把一诗一文用绘画表述,学习竹林七贤的时候,用国画演绎竹林七贤中的人物;学习陶渊明的时候,用国画演绎陶渊明的诗歌。引导学生坚持临摹书法名帖,如学习《论语》的时候,用小篆抄写《论语》,指导学生参加书法比赛。其三,注重基础文明和心理咨询类课程,包括公共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交友、就业等方面都存在心理压力,人文素质教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改善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状况,使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朝向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3.营造文化校园。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规划设计要紧密围绕师生的工作学习需要、文化活动开展,结合办学特色,因地制宜,体现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的和谐空间美感。如更新图书馆现代化硬件技术设备,增加人文书籍藏书量,改善阅读环境和服务。智力知识文化、审美情感文化等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陶冶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培养积极乐观个性,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到过程。依托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营造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学风校风,提高文化品味、陶冶审美情趣,必将长远影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学校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的优化设置和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是引导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形成的有效途径。此外,学校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家校联合共同教育学生,家庭的人文传统和学校的教育管理,共同关爱和帮助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2]王静.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定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