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02-27苏树鹏
【摘 要】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思路,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措施,以实现教学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满足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06-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各产业都在加速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知识结构、知识储备还是技能综合性等方面都呈现新的趋势:一方面,产业智能化和O2O等創新模式广泛应用,颠覆传统的金字塔人才需求结构,呈现出类似福特车“马丁脸”模型:底层和顶层窄小,中间层宽大。另一方面,产业升级需要更先进设备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产品,实施这个过程需要管理方式的变革,技术的创新,技术各领域交叉融合,产品体系的优化等,因此,优质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成为必需。高职院校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区域战略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社会供给侧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社会供给侧的新形势,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升级所需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如何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优化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所需的人才结构,提高优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构建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专业需求导向和布局、课程体系结构、师资结构提升、信息化教学,以及服务区域产业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培养出更多定位准、技能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奠定最宽厚的基础、创造最丰富的可能性,同时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方法与对策。
二、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思路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全方位剖析经济体系结构,采用改革的办法提高供给质量,解决经济体系结构的供给制度矛盾,提高经济体系结构中供给两端变化的自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侧改革无疑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因此,高职院校当务之急是引入供给侧思维,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革。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思路包括四个方面(见图1)。
第一,顶层设计。政府部门落实好国家提倡的简政放权政策,加大对高职院校资源的投入,创建公平、公正、透明的资源分配机制,同时推进对高职院校的“管办平”分离和授予高职院校更大的自主权,保障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高职院校吸收供给侧精髓,用改革办法确保政策、环境、载体等要素的高质量投入,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产业、区域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等行业需求,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动态专业结构调整机制,通过示范、重点培育和优质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压缩或淘汰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劣势”专业,重构和优化一切配置教学资源要素。
第二,需求导向。社会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根本和永恒的驱动力,目前我国人才总体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中低端人才过剩,人才同质化问题严重,而技能型人才、创新型科技复合人才以及中高级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不适用等问题突出。高职院校应与企业深度交融,第一时间获取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同时对所需人才的素质进行剖析,设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以服务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以文化传承创新和推进地方发展为价值依归,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人才供需两端的矛盾,科学地调整人才结构战略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避免办学定位和学科的同构化,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基础和改革重点。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灵魂,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载体,要把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实现社会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契合,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大批技能型复合型的人才。
第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是设置课程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效率不可或缺的一环。双方共同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调整和优化专业,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共同制定急需紧缺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和实习实训教学包,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共同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评价,逐步构建起由大学、教师、学生和企业全面参与的全新教学模式。
第四,服务区域、行业发展。使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各行业新技术应用要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同时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转移,使高职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新技术、新产业深度交融,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供给侧改革被背景下先进行顶层设置,制定好各项机制和政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且授予学校更大自主权,高职院校通过社会需求导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侧结构,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满足他们不同的教育需求。
三、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参考哈弗教授戴维·麦克利兰的经典胜任力模型,分析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每个岗位针对的课程围绕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这三部分展开,同时设计每个岗位相对应的学习路径,为不同层级、不同岗位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低年级的学生接受通用课程学习,然后根据岗位路径学习,只有通过考核合格了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层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内容体系化,注重教学的进阶性和持续性,形成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圈,让学生有持续学习和进阶学习的驱动力。如下图2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图。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学习能力中记忆知识是基础,美国某大学通过实验表明:不同的学习形式知识的留存率是不同的,如下表1学习内容留存率表:通过听讲、看图表或阅读获取的知识相对低;通过观看演示或通过需要亲身实践,不断反省从实验阶段到真正掌握技能,这种学习方式获取的知识更多;通过不断反思正在学习的技能,帮助巩固学习中取得的成果同时挑战自己,把学到的技能教会其他人,这种方式获取知识最多。在“互联网+”技术兴起和智能终端广泛应用背景下,适合人们碎片化学习需求中产生的微学习,即O2O综合学习模式,将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还应注意如下关键要素:
一是O2O综合学习模式。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企业岗位及关键能力的需求,针对企业岗位遵循“持续、进阶、驱动”的原则进行设计学习项目,在线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进阶性和驱动性教学,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并有理由坚持完成学习计划;课后的学习主要是线上学习,通过信息化多媒体如微课等形式持续性学习,让学生保持好学习热度和系统性,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态圈保持运转的核心力量之一。
二是师资实践权威性和前瞻性。师资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占据重要的角色,如果学生带着膜拜的心境学习与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则两者在吸收知识上有几十倍的差距。如何打造顶级的师资呢?要完善走出去、请进来机制,加快引进专业群建设中急需的顶级的专业人才,同时支持本校教师到企业中同企业员工进行技术研发和项目开发,积累大中型项目经验和专业意识,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聘请企业高工和管理员承担实战性较强的课程。如何从企业中甄选具有实践权威性和前瞻性师资呢?聘请的专家必须是唯有知行合一的专家才有公信力,且其所在的企业是行业的标杆、翘楚。另外一种师资:借助协会的力量,行业的力量,萃取行业领先学习资讯、权威学习资源,缔结行业高端人脉、集行业势能和集体智慧碰撞解决产业升级所要掌握的管理难题、技术难题。
三是人才培养体系考核。在人才培养系统中除完善进阶的学习内容外,还有一个核心模块——学习考核与管理。参考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结论,知识的巩固需要持续性学习外,还需要构建合理的学习成果考核:以赛代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让学生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通过某阶段考核之后颁发奖励证书,让学生获取成就感同时看清学习的方向;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通过宣传片、宣传手册、学习活动等学习企业价值观层面驱动:让学生深信,勤于思考,努力奋斗拼搏,脚踏实地虚心学习,不断使自己进步,最终将会获得公正评价和成绩,同时这种善于学习的心态就是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总之,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顶层设计、简政放权、公平透明的机制为前提,以更好地服务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等为指导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创造各种条件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加科學的配置,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总结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霍小芳.论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7)
[3]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4]许红菊,韩冰.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J].职教论坛,2016(16)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科研立项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校园服务平台构建与应用”(2015KYLX016);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能校园的研究与设计”(KY2016YB650)
【作者简介】苏树鹏(1980—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设计、云计算、计算机教育。
(责编 何田田)